中國國內消費或是未來6至12個月的重點機會_世界獨家
(原標題:中國國內消費或是未來6至12個月的重點機會)
(資料圖片)
紅周刊 特約 | 陳夏儀
中國在本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可能增長的預期是合理的。在家庭儲蓄和促進企業發展的政策態勢下,消費將成為關鍵動能。但是,更快、更持久的復蘇將需要額外的政策措施,從結構上增加消費在中國 GDP 的占比。中國經濟有別于發達國家增長遲緩和衰退的態勢預示著中國企業利潤和現金流量的前景明朗,使之在2023年其余時間成為宏觀經濟多元化,以及股票和固定收益資金流的理想目的地。
當前新冠疫情的限制已得到解除,外國投資者能夠來到中國真實的了解中國發展。以下是我們對構成消費三角的觀察:
1)中國國內消費是近期關注重點。
2)中國高層可能專注于以消費為導向的增長模式。
3)政府開支可能更為貼合消費者開支。
市場對于中國實現GDP增長和采購經理人(PMI)指數在年內維持50以上充滿了信心。然而,據觀察發現,盡管國內消費成為后疫情時代的增長動能。為了進一步讓國內消費提速,政策制定者應當著手解決幾個減速帶問題,包括 近20年的儲蓄新高,其可能轉化為消費動力;鼓勵提高家庭收入的政策,以及支持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中國有著全球最高的總儲蓄率之一(占GDP的45.5%)。2022年,家庭儲蓄驟增超逾2.5萬億美元。在新冠疫情動態清零政策的時代,這些儲蓄屬于預防性儲蓄,迫使無數資金留于家庭,更甚者儲蓄時長達數月。延遲購房消費和退出金融市場導致預防性儲蓄的累積。我認為,當儲戶對收入和工作前景感到更有保障時,此類儲蓄將會降低。
簡而言之,中國國內消費將是未來6至12個月整體關注重點。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的情況讓此有跡可循:
•當時個人消費占GDP的比例從34%上漲至39%,盡管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在同期卻幾無變化。
•家庭儲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從2010年的42%下降至2019年的35%。
部分原因是社會保障網得到加強,同時政府增加醫療健康、退休和失業補助等方面的開支,鼓勵消費,而不是為未來或急疾儲蓄。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近期的城鎮儲戶調查問卷,我們發現經濟呈一定的復蘇跡象。盡管許多中國居民仍偏向于儲蓄,但自經濟在2022年12月重啟以來該比例已有所下降,而傾向于投資的比例有所增長。
另外,隨著中國推動國內消費(可能以服務業為主)(占 GDP 的53.5% ),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未來12個月將處于衰退的邊緣。從經濟的角度上看,外圍疲軟的需求最可能給中國的經濟帶來影響。分析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二十年,美國的三次衰退均與中國對美出口驟減吻合。結合美國的衰退歷史,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國內需求為增長動能的經濟和企業將更具韌性,中國和中國的企業將會復制相似的走勢。中國今年5%的GDP增長預估體現了 MSCI中國指數(20.7%)和上證綜指(26.8%)成分企業收益強勁增長預測。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有別其他國家增長遲緩和衰退的態勢預示著中國在2023年其余時間會成為宏觀經濟多元化,以及股票和固定收益資金流的理想目的地。
衰退風險的最后一個關注點將是全球性經濟沖擊將促使中國政府實施穩健的財政以支持總體需求。隨著全球增長步入寒冬,讓我們回到消費三角,以及關注國內消費的提振帶來的機會。
(作者系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研究院亞太區投資策略師。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