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焦點:A股新陳代謝加速 數據揭秘退市四大新特征
優勝劣汰機制強化
(相關資料圖)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同年12月,滬深交易所發布退市新規,健全多元化退市標準,簡化退市程序,強化退市執行,構建起財務類、交易類、規范類和重大違法類等4類強制退市指標體系。至此,資本市場優勝劣汰機制進一步強化,劣質公司加速出清,A股新陳代謝加速。
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2001年至2022年,A股強制退市公司合計137家。自2020年12月退市新規實施后,A股退市效率明顯提高。數據顯示,2021年,A股強制退市公司17家;2022年,A股強制退市公司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共計41家。
進入2023年,A股退市步伐并沒有降速。據數據寶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25日,提前鎖定面值退市、公告觸及退市指標、已經處于退市流程或已摘牌的公司共計36家,已接近2022年全年水平。
從退市類型來看,數據寶統計,對觸及多項退市指標的公司不進行去重后,今年內有21家公司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13家公司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8家公司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指標,另有*ST大通一家觸及規范類退市指標。部分公司同時觸及多項退市指標,例如*ST凱樂同時觸及交易類、財務類、重大違法類三項退市指標;計通退則同時觸及財務類以及重大違法類兩項退市指標。
退市呈現四大新特征
2023年以來,面值退市、重大違法類退市等案例顯著增多,退市多元化特征明顯。數據寶統計,自2020年12月退市新規實施至今,共計11家公司已經被面值退市,其中2021年有6家,2022年有1家。截至目前,年內已被面值退市或觸及退市指標的公司多達13家,創歷年來新高。
具體來看,*ST金洲、*ST西源、*ST榮華、*ST凱樂已退市;*ST宜康、*ST搜特、*ST中天、*ST藍光、ST美置、*ST龐大收盤價已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鎖定面值退市;ST泰禾、*ST嘉凱、*ST宏圖雖尚未觸及交易類指標,但即使在剩余交易日內連續漲停,也無法在將股價提升至1元以上,提前鎖定面值退市。
除面值退市大幅增加外,今年重大違法類退市案例也顯著增多。數據顯示,歷史上因欺詐發行、財務造假而被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的公司僅有5家,而今年已有8家公司因觸及重大違法類退市標準被強制退市或提醒投資者退市風險。
除面值退市和重大違法類退市數量大增的兩大特征外,今年退市的公司還有兩個新特征。
一是大型公司明顯增多,像被ST后首個年度報告仍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ST必康,公司目前總市值仍高達49.49億元,去年營收高達81.06億元。此外,現已停牌的*ST中天、*ST搜特、*ST藍光、*ST光一等10余家公司最新市值均在10億元以上,其中*ST藍光去年營收接近200億元。
整體來看,2023年確定退市或已退市的36家公司中,最新市值在10億元以上的共計13家,占比36%。去年退市市值在10億元以上的公司僅有3家,占比7.32%。今年退市公司市值中樞明顯抬升。
華泰柏瑞基金表示,注冊制改革將暢通多元退出渠道,嚴格實施退市制度,強化退市監管,健全重大退市風險處置機制。未來面值退市會明顯增加,成為強制退市的主因。A股市場得以形成良性循環,擺脫“長胖不長高”的問題。
二是市場“炒垃圾”熱情明顯減退。相比往年,今年的退市股并未激起什么水花。2022年41只退市股日均換手率中值2.38%;今年退市股日均換手率中值降至2.09%,降幅較為明顯。
中金公司表示,常態化退市機制的運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減少投資者“炒小”、“炒差”行為,促使投資者關注基本面優質、行業發展前景較好的公司。
殼價值急速下降
今年A股退市呈現出的新特征,一方面是多元退市制度顯威,另一方面是全面注冊制實施后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業內人士表示,全面注冊制下的“寬進嚴出”對上市公司的“殼價值”帶來極大削弱,從而導致以低價股為代表的績差股跌跌不休,股價越來越低,最終觸及面值退市條件,進而導致面值退市公司數量大幅增長。
同時,監管機構全面從嚴監管,持續加大清查力度,今年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數量或將進一步增加。證監會近期多次強調,推進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適應常態化退市要求,進一步加強退市公司監管,推動形成“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的良好市場生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也認識到跟風“炒差”不可取,投資趨于理性。
低價股聚集的ST板塊今年開啟“跳水式大跌”模式。數據寶統計,ST板塊指數年內累計跌幅高達22.73%。其中*ST宏圖、*ST新聯、*ST嘉凱、*ST宋都等30余股跌超50%。對比來看,低價股表現弱勢明顯,去年底收盤價2元以下個股今年內平均跌幅接近21%,大幅跑輸其他股價區間的個股表現。
另外,和往年相比,殼價值出現持續快速下降。數據顯示,剔除北交所個股后,2017年5月底,滬深兩市市值最低的前20只股票,平均市值超過18億元;2019年5月底下降至10億元出頭;2022年5月底降至5億元以下。
借殼數量低至個位數
注冊制下,借殼重組已經越發沒有生存空間,這也是殼價值快速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數據寶統計,2021年至今,只有17家公司披露了借殼相關公告,其中福達合金、中電電機、西藏旅游等7家公司借殼失敗。今年以來,只有路暢科技等5家公司披露了借殼預案。
相比往年,借殼案例數量可謂是斷崖式下滑。2014年至2016年是借殼高峰期,合計有110多家公司發布借殼預案,其中,2015年是借殼預案公布最密集的年份,合計有48份。2016年有34份借殼預案,2014年有29份預案。
與此同時,借殼上市失敗案例占比也在逐年走高。在2021年,共有5家公司宣布借殼失敗,完成借殼的A股公司僅有2家。自從2019年以來,借殼失敗占比已經連續多年在40%以上。而在2014年至2016年,借殼失敗占比均不足30%。
“ST大亨”江湖難再見
曾幾何時,幾乎在A股每一輪牛熊周期中,牛股最集中必然有借殼重組概念。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借殼越來越少、退市股越來越多,A股江湖也將越來越難見到專門炒作殼資源的“ST大亨”。
舒逸民、黃木秀等超級牛散是第一批以炒ST股而聞名的個人投資者。數據寶統計,舒逸民是換手最為勤奮的“牛散”之一,歷史上僅僅進入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的個股就累計達39只,其個人資產最高峰時近2億元(僅統計進入十大流通股東的持股市值)。歷史持股數據顯示,舒逸民早期熱衷炒地產股,但后期偏愛ST股,其最瘋狂的時候是在2010年,持有6只股票全為帶*ST的重組股。此后舒逸民逐漸消失在股東榜。
成名更早的是有著“ST專業戶”之稱的黃木秀,2007年至2009年即手握數億元資金,期間押寶了眾多ST股票。和舒逸民一樣,近年來黃木秀也早已退出A股江湖。
近幾年,有著“ST專業戶”之稱的超級牛散主要有吳鳴霄、陳慶桃、徐莉蓉等,似乎也在復制著前輩們的炒股生涯。其中陳慶桃在2015年底數億資金押寶ST股慘遭踩雷,近一年已從A股前十大流通股東榜單中消失。
徐莉蓉今年也踩中兩顆大雷,重倉的*ST藍光和*ST搜特,已經鎖定退市,目前其還持有*ST金山、ST信通、*ST華源等多只股票。吳鳴霄似乎也開始退出ST江湖,操盤手法也發生巨大變化,已連續重倉秦川機床、海馬汽車兩只個股多年。
A股市場生態已發生巨大變化,價值投資正進入歷史最好時代,“ST大亨”炒殼暴富時代則漸行漸遠,中小投資者們也到了轉變投資思路的時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