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3.5%!保險降息傳聞影響幾何?
相較醫療不發達的時代,人類的平均壽命和體質都有明顯進步,重病乃至死亡也變得越來越容易應對。但容易應對并不意味著全無威脅,因為根據統計,截至2021年,心臟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是我國城鎮居民的前三大死因,每十萬城鎮居民中有超過460人的死亡要歸咎于上述三者之一,就連常見的外因死亡都只能排到第五,傳染病排名就更低了。
(資料圖)
(根據國家衛健委《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2》數據制表,“死亡率”為每十萬人死亡數)
在重疾仍然威脅大眾身體健康的情況下,人們自然有為治療和身后事提前做好準備的動力,保險正是為這類需要量身定制的金融工具,而比起一次過的消費型保險,有不少新型保險產品因為明示投保人可獲得相對穩定的回報,成為了保險公司對外熱推的產品,消費者也樂意為此買單。
很明顯,消費者涌入投資性保險,考驗的正是險企對三差(利差、死差、費差)的把握能力,但在金融市場震蕩的情況下,這些保險可能難以維持當初宣傳的回報率。監管層要求“降息”,部分原因可能與此有關。
與3.5%“說再見”
按照財聯社等媒體的報道,近日監管部門以陸續召集了多家壽險公司開會,以“窗口指導”的名義要求公司調整產品利率,控制利差損。具體來看,監管層這次要求險企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從3.5%降到3%,調整的主要思路是市場有效,監管有為,主體調節在先,控制節奏,實現軟著陸。
而從第一財經獲得的信息來看,3%這一水平也只是針對普通人身險,因為新分紅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被壓到2.5%,投資屬性更強的萬能險則是低至2%。
(來源:第一財經)
這次降息意味著什么?以合資險企工銀安盛人壽3月末公布的數據為例,該公司旗下分紅險的紅利累積利率自從2015年以來就一直維持在略高于3%的水平,六款運行中的萬能險結算利率則為4.65~4.7%,其他險企的情況也是大體類似,部分險企的萬能險結算利率甚至高到5%。
很明顯,上述降息如果成真,意味著不少分紅險和萬能險的結算利率都可能需要調整,消費者拿到手的部分也將大打折扣,對于需要長期領取紅利的人群影響尤為明顯。
(來源:工銀安盛人壽)
保險降息“早有先例”
到本文截稿為止,上述保險“降息”并沒有明確的官方文件落地,意味著市場對此的諸多猜測尚無從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降息”對保險業已是家常便飯,我國也不例外。
時間倒推到上個世紀,彼時不少壽險產品的利率是和人行基準利率掛鉤,高到8~10%的情況比比皆是,但由于1996到1999年央行大幅降息,不少壽險公司都產生了嚴重的利差損(投資收益無法覆蓋承諾利率)。根據券商中國2019年報道時引用的高盛數據,在降息過程中,我國三家主要壽險公司潛在利差損可能數以百億。隨著1999年6月10日人行再度降息,當時的保監會也發布了《關于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所有新發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上限被“一刀切”調整為2.5%。
直到2013年8月5日,保監會才發布《關于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宣布8月15日及之后簽發的保單利率按3.5%計算,年金保險則享受到了上浮至4.025%的政策傾斜(該傾斜已在2019年取消)。
自此之后,我國長期年金保險的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上限便降低到3.5%,分紅險和萬能險的利率上限則為3%,二者也成為了目前主流保險產品運作的中軸。
(來源:平安證券研報)
部分險企或難支撐
事實上,就算前文中的保險“降息”真的成為現實,在售和新發售的保險產品利率均有下調,有不少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也可能難以支撐。
根據企業預警通的數據,有可比數據的73家壽險企業2022年度平均投資收益率為3.69%,雖然跑贏滬深300,但與上證國債指數3.62%的全年漲幅相比,優勢只有7bp,似乎并不明顯。不僅如此,這73家壽險企業當中有24家的投資收益低于3.5%,7家的投資收益率甚至不到2%。對于這些險企而言,就算真的降息,投資收益恐怕也難覆蓋承諾收益。
不僅如此,在對數據進一步整理之后可以發現,這些投資收益率偏低的險企當中,有不少的償付能力指標也低于行業均值。同樣是根據統計,2022年度投資收益率最低的20家壽險企業當中,只有5家的綜合償付充足率高于壽險行業均值,北大方正人壽甚至只有65.78%,遠低于監管要求的100%。
很明顯,對于這些償付充足率偏低的險企來說,就算真的降息,其利好作用也相對有限。
(根據各險企2022年報數據整理,黑底白字代表高于均值,黑底黃字代表未達標)
總結起來,如果手中的保單已經確定了較高的結算利率,并且是和償付充足率較高的險企簽訂,那么消費者并不需要過于擔心,也不需要過于關注部分保險代理人所熱炒的“降息停售”概念。但另一方面,如果保單是和償付能力以及投資收益欠佳的保險公司簽訂,哪怕二者只居其一,消費者也需要留個神為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