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短訊!上市公司也不“炒房”了?A股公司上半年投資性房產增速驟降,飛樂音響、ST聯建等賣房保業績
(原標題:上市公司也不“炒房”了?A股公司上半年投資性房產增速驟降,飛樂音響、ST聯建等賣房保業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紅周刊丨惠凱
A股公司熱衷“炒房”由來已久,以2017年前上市的公司為樣本,總投資性房產規模2017年至今已增長近1.5倍,其間年均增速在19%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去年下半年以來樓市的轉冷,A股公司投資性房產規模增速有明顯減速,今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速僅為3.34%,創近幾年新低。
上半年投資性房產規模增速驟跌
多年來,房產一直是很多上市公司的重要投資領域,大量的投資性房產和物業不僅成為一些上市公司獲取租金收入、調節業績的重要工具,且一些績差公司還能夠通過出售房產來實現自己保殼的要求,也因此,投資性房產規模近幾年一直在持續增長中。
《紅周刊》依據Wind,以2017年前上市的2930多家滬深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統計,發現A股上市公司的投資性房地產資產自2016年來實現了快速增值,投資性房產規模由2016年底的7335億元一路增長至2022年中期的17932億元,2017年至2021年的平均增速在19%左右,其中的2017年、2018年、2019年的規模增速更是超過了22%。
圖1 依據Wind,以2017年前上市的A股公司為樣本,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的投資性房產增速可能創出2016年以來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前幾年A股公司投資性房產規模增長迅速,但到了今年,已有+新增的投資性房產的規模增值速度卻已出現明顯下滑。據Wind,上述2930多家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投資性房產資產從17353億元增至17931億元,同比增速僅為3.34%,若數值年化,則很可能是近些年來的增速最低。
對于投資性房產規模下滑的原因,《紅周刊》發現,多元化金融企業、房企,以及部分國企主動或被動的壓縮投資性房地產資產,是導致總量增速下滑的重要因素。
泛海、陽光城等出險房企出售投資性房產自救
部分國企、險資繼續增持,中建、平安穩坐前兩席
過去幾年,房地產企業向輕資產業務、商辦物業類業務的轉型蔚然成風,通過持有酒店、辦公樓等能獲取穩定租金收入的物業,房企的投資性房產規模普遍快速增長。譬如在國企房企中,保利發展的投資性房產規模過去幾年增長較快,從2017年初的114億元擴張至今年初273億元。因樓市的低迷,今年6月底,投資性房產規模已下降了11億元(作為對比,過去兩年上半年分別增長了10億、24億)。
陽光城的投資性房產規模變化情況和保利發展類似,其2017年初時只有20.5億元,到去年底已增至136.5億元,但在今年上半年,同樣減少了約8億元。作為一家閩系房企,陽光城去年底債務正式違約。
類似的還有泛??毓桑匀ツ瓯l債務危機后,今年上半年的投資性房地產也少了9億元,降幅為13%;華夏幸福最新的投資性房產資產為71億元,比年初減少約10%。
房地產公司的投資性房產規模之所以出現減少,與不少出險房企為加快化債、選擇變現部分自持資產有關,甚至有部分房產還因查封等原因而脫離了控制。比如泛??毓?021年報披露了28處投資性房產項目,到了今年中報時僅剩22處,其原本擁有的武漢泛海國際居住區底商、北京光彩國際公寓部分底商、泛海釣魚臺酒店、杭州民生金融中心等6塊資產已經被轉讓(比如杭州民生金融中心、泛海釣魚臺酒店轉讓給了融創)。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險房企甩賣資產的過程中,也有部分國有房企和有著長久期資金優勢的金融機構在繼續擴張。比如中國建筑的投資性房產資產延續了近幾年來的增長態勢、上半年增加約111億元,公司公告解釋為“本期購置新增所致”。中國建筑借此進一步鞏固了“A股投資性房產規模第一”的龍頭地位優勢;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國平安,其擁有的投資性房產資產規模也在持續增長。
多家上市公司出清投資性房產
飛樂音響等上市公司賣房保業績
除了上述公司投資性房產規模減少外,市場中還出現了一些中小市值公司“梭哈”出清投資性房產,或轉為固定資產的情況。據Wind,安孚科技、*ST騰信、塔牌集團等近20家公司,在去年底時,賬面上還有數百萬~3億元不等的投資性房產,但到了今年中報期,該欄目下已是空白。典型如安孚科技,從2017~2021年的投資性房產資產規模均維持在2億元以上,今年年初時為2.3億元,中報時已全部清倉。
安孚科技之前的主業是商超零售業務,旗下有“安德利”連鎖超市,但隨著商超業務日漸衰頹,今年年初,管理層確定向火熱的新能源賽道轉型,把超市業務、連帶自持的房產和酒店等資產全部轉讓的同時,收購了知名電池品牌“南孚電池”母公司,轉型小型鋰離子電池業務。正是通過處置資產的辦法,安孚科技上半年成功扭虧為盈,錄得歸母凈利潤4000多萬元。
《紅周刊》發現,為搶救業績而處置房產的做法,同樣被不少老牌上市公司青睞。譬如飛樂音響,作為A股最早上市的企業之一,近幾年也連續虧損,在今年6月中報截至期限前夕,飛樂音響把子公司飛樂投資的100%股權轉讓給了大股東儀電集團,獲得投資收益4.7億元,從而成功扭虧,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3億元。但經此交易后,飛樂音響的投資性房產也基本處置完畢,僅剩兩千多萬元的貨值。未來若業績繼續不振,不知飛樂音響還能賣什么?
依米康的情況類似,其上半年以2.5億元的價格轉讓了騰龍資產等子公司的股權,對應投資性房產的規模也從2.4億元減少至5290萬元。經過這一處置,公司在上半年營收下滑的情況下,實現了凈利潤同比增加1.2倍(盡管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還是虧損)。
深圳辦公樓入手6年卻平價賣出
ST聯建“炒房”收益不佳
遍覽中報,有類似操作的公司并不在少數,但奇怪的是,有企業抱著“金疙瘩”卻賣不出好價格。譬如,ST聯建在2016年斥巨資購入一批位于深圳南山區深圳灣科技園的辦公樓,在今年出售給集創北方,交易對價為4.2億元,于9月份完成過戶。
在這些出售的房產中,“深圳灣科技園辦公樓(17樓至18樓)”的屬性是投資性房地產,賬面原值為2.8億元,評估值為3億元,持有近6年,評估增值率居然不到10%。整體看,ST聯建出售房產的總評估價4.4億元,最終成交價為4.2億元。ST聯建在出售公告里坦言,一方面上市公司急于補充流動資金,另一方面“深圳市寫字樓市場環境不景氣”。
圖2
來源:ST聯建公告
相比之下,東北制藥的操作則更具眼光。東北制藥今年8月份公告出售兩處位于北京的學區房,總面積153平米,變現了2100萬元,此事還因此沖上了熱搜。
整體來看,當下房地產市場又走到了十字路口,近期刺激措施不斷,前期低迷的購房需求能否得到刺激還需觀望,上市公司是否會繼續加快投資性房地產的變現?對此,《紅周刊》將持續關注。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