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訊:從“恩怨情仇”到合作共贏,長、短視頻競合關系出現新拐點
(原標題:從“恩怨情仇”到合作共贏,長、短視頻競合關系出現新拐點)
紅周刊 作者 | 張昌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直以來,長視頻與短視頻平臺之間的“恩怨情仇”從未間斷,而此次愛奇藝與抖音的合作,意味著長視頻與短視頻行業的競合關系出現新的拐點。
7月19日,抖音宣布與愛奇藝達成合作,將圍繞長視頻內容的二次創作與推廣等方面展開探索。愛奇藝將向抖音集團授權其內容資產中擁有信息網絡傳播權及轉授權的長視頻內容,用于短視頻創作。未來,抖音集團旗下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平臺用戶都可以對這些作品進行二次創作。雙方將共同推動長視頻內容知識產權的規范使用。
對于此項合作,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所所長、研究員朱新梅向《紅周刊》表示,短視頻化是長視頻傳播的一種方式,也是其擴大影響力,拓展用戶的一種方式,對于提高節目傳播力、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短視頻的互動社交功能、電商功能,對于長視頻創新商業模式具有一定意義。
實際上,一直以來,長視頻與短視頻平臺之間的“恩怨情仇”從未間斷,而此次愛奇藝與抖音的合作,意味著長、短視頻行業的競合關系出現新的拐點。
長、短視頻“相愛相殺”
愛奇藝與抖音的合作并非長視頻與短視頻行業的首次聯手?!都t周刊》了解到,今年3月,抖音就已經宣布與搜狐視頻達成合作,其旗下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均獲得了搜狐全部自制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的二創相關授權,其中包括《法醫秦明》《匆匆那年》等作品。此后,短視頻行業的另一大巨頭——快手也于6月30日宣布與樂視視頻就獨家自制內容達成二創相關授權合作,快手創作者可以對樂視視頻獨家自制版權作品進行剪輯及二次創作,并發布在快手平臺內。
短視頻巨頭與長視頻平臺的頻繁聯手備受業內關注,因為在雙方開展合作的背后,糾紛也不斷。
今年4月9日,73家中國影視協會、委員會等行業協會,愛奇藝、騰訊、優酷、芒果TV等視頻平臺,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新麗傳媒等影視公司發布了《關于保護影視版權的聯合聲明》,共同呼吁廣大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提升版權保護意識,尊重知識產權,共同維護影視行業的合法權益。
此后,“愛優騰”三大長視頻巨頭又于4月23日攜超500名藝人發布聯署倡議書,再度呼吁短視頻平臺推進版權內容的合規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引發行業內兩次大規模聯合聲明的關鍵都來自于版權。
《紅周刊》發現,由短視頻引發的侵權等法律問題曠日持久。截至2022年7月28日,《紅周刊》以“短視頻+侵權”作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共檢索到1891篇判決書,其中涉及侵權行為的判決有1083篇,涉及著作權的判決有730篇。同時,根據抖音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著作權侵權治理成績單顯示,抖音受理創作者著作權侵權投訴38918起,下架相關侵權視頻23215條。
法律風險層出不窮,短視頻與長視頻平臺雙方長期陷入“版權困局”。那么,當下,隨著長視頻平臺對短視頻的授權和解,是否意味著困擾雙方已久的問題,就此能得以解決呢?
對此,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數字經濟法律事務部執行主任孟博對《紅周刊》表示,從此次的合作聲明來看,相關長視頻平臺此次所授權的范圍是“其內容資產中擁有信息網絡傳播權及轉授權的長視頻內容”,根據法律規定,對于其不具備相關著作權及轉授權的視頻內容,相關短視頻平臺及網絡用戶需取得權利人同意,方可對作品進行使用。
上海融力天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超也在媒體采訪中表示,真正的“二創”很有可能會突破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范疇,也就是愛藝奇等長視頻與短視頻平臺需要進一步向視聽作品的出品方/原創小說作者/演員/音樂作品權利人等尋求授權。
因此,僅僅在短視頻與長視頻平臺之間達成合作,還不足以完全解除相關法律風險。長、短視頻平臺若想真正實現沒有“枷鎖”的二次創作,還需要向版權方、創作者等更多權利人尋求授權。
付費會員增長出現瓶頸
長、短視頻合作或是增長新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在長、短視頻行業走向合作的背后,付費會員的增長瓶頸是背后的重要推動力。
根據歷年財報數據,2019年至2021年,愛奇藝的訂閱會員規模持續下滑,分別為1.07億、1.02億和9700萬,在2021年更是減少至不足1億。而同期內,騰訊視頻的付費會員數分別為1.06億、1.23億和1.24億,也出現了增長乏力的狀態。
從長視頻行業頭部平臺的輪番漲價不難看出,如何提升付費會員數量、ARPU值以及活躍度已經成為長視頻行業的共性難題,而這正決定著長視頻行業的發展上限及想象空間。
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國內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34億,使用率為90.5%。因此,長視頻行業選擇合作共贏既是必然也是利益使然。
根據易觀千帆數據顯示,2022年3月份,兩大短視頻頭部平臺抖音(6.76億)和快手(4.57億)的活躍用戶數合計11.33億,兩大長視頻頭部平臺愛奇藝(4.95億)和騰訊視頻(4.32億)的活躍用戶數為9.27億,對比來看,兩大長視頻頭部平臺的活躍用戶數比短視頻平臺少了2億多。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傳媒行業分析師對《紅周刊》表示:“長視頻與短視頻的平臺流量價值對比,主要分為用戶數和用戶時長,而長視頻的活躍用戶較少且用戶時長也持續被短視頻擠壓。根據QM數據,對比2021年6月與2022年6月,在線視頻(長視頻)用戶時長占比由6.8%降至6.6%,而短視頻平臺用戶時長由25.7%提升至28%。”
上述行業分析師進一步指出:“長視頻平臺相比短視頻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經典影視內容的版權積累和專業內容的制作能力,隨著長視頻平臺流量的持續流失,影視內容的變現難度加大,變現效率也在降低。而短視頻平臺的優勢很明顯,就是精準的算法分發效率和持續在提升平臺流量,特別是用戶時長占比還在擠占其他類別的互聯網APP?!?/p>
與此同時,“長視頻平臺的內容主要通過采購或自制,主要依靠用戶點播消費,推薦的效率不高,短視頻平臺的內容主要通過用戶自制,依靠算法推薦給用戶消費。很明顯,短視頻平臺的流量變現效率對于長視頻平臺來說屬于降維打擊。但是長視頻平臺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專業制作,內容質量要遠高于短視頻平臺用戶自己生產的內容?!痹撊耸糠治龇Q。
那么,視頻行業的長短聯手能否對長視頻的盈利能力產生持續的積極影響呢?
前述行業人士告訴《紅周刊》,此次長、短視頻達成合作,對長視頻平臺的影響顯著正面,既能借助短視頻平臺的流量提升內容變現空間,也能通過雙方的正版化合作和相互引流,減少盜版帶來的沖擊。而長視頻的“短視頻化”實際上是長視頻平臺攜優質版權內容擁抱短視頻平臺流量的行為,對于短視頻平臺來說,既能提升和豐富內容矩陣,又能規避短視頻二創內容的侵權風險。
合作模式有多樣化趨勢
如今,隨著視頻行業授權的逐步推進,多個平臺的二次創作者不用再帶著“鐐銬”創作,但不可回避的問題是:開放二創授權是否會對長視頻平臺的會員付費產生影響?引流方面長短視頻該如何平衡?長短視頻合作共贏又能否維持長久?這些都需要雙方對合作模式及利益平衡點進行進一步探索。
《紅周刊》了解到,短視頻是UGC(用戶原創內容)主導的內容生態,而長視頻則是PGC(專業生產內容)為主導。目前,我國短視頻行業收入主要來源于廣告收入、電商傭金、直播分成和游戲等,長視頻平臺則主要來源于會員費用、廣告和版權收入。由此可見,UGC具有零門檻、強互動的特點,流量優勢顯著;而PGC則更為垂直深耕,導流變現能力更強。
前述行業分析師表示:“從長期來看,長視頻平臺的發展方向是內容生態的差異化競爭,以培育和沉淀比較有黏性的用戶留存付費,而短視頻的流量優勢更強,可以更大規模、更精準地分發,雙方的商業模式不太一樣,但可以各取所長,互利共贏。”
對于長、短視頻平臺的合作模式,該行業分析師認為:“一是短視頻平臺為長視頻導流,例如今年快手嘗試以生態接入(樂視及風行小程序)的方式為用戶免費提供電視劇、電影及綜藝,為其帶來累計注冊用戶40萬。二是長視頻參與短視頻二創賬號營銷收入變現,短視頻UP主通過對優質長視頻內容的二次加工可以高效引流,以此提升短視頻號的營銷價值或者訂閱價值,長視頻平臺可通過參與廣告收入或訂閱費收入的分成提升內容版權的變現價值?!?/p>
除此之外,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所所長、研究員朱新梅告訴《紅周刊》,深度的合作還可以通過開展節目聯合制作,共同研發制作新節目在雙平臺傳播,此外也可以加強資本層面的合作,如互相入股對方平臺、成立合資公司,開展新業務等。
繼長視頻與短視頻平臺頻繁聯手,有業內人士透露,后續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長、短視頻平臺走向合作,此外,包括一些影視公司,版權運營商也會加入合作矩陣。但是,合作基本上是圍繞“版權內容-流量”來展開,玩法可以有很多,可以通過持續深入探索,開拓新的基于視頻的商業模式。
(本文已刊發于7月30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