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事通!這一服務費下調25%!債市對外開放再迎政策禮包,外匯交易中心推六大舉措
(原標題:這一服務費下調25%!債市對外開放再迎政策禮包,外匯交易中心推六大舉措,外資看好信用債發展前景)
時值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運行滿五周年,優化境外機構投資環境的新“禮包”落地。
7月1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簡稱交易中心)發布公告稱,為推動中國債券市場高質量對外開放,優化境外機構投資環境,在人民銀行的統一部署下,交易中心從提升投資便利、優化服務內容、降低投資成本等不同維度,深化對外開放服務供給改革,持續推出面向境外機構的創新便利服務舉措。
(資料圖)
2017年7月3日,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債券通”)上線,五年來,債券通作為中國債市開放的一項重要制度性創新,不斷完善投資便利機制,現已成為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市場的主流渠道之一。
“過去5年,’債券通’是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的縮影和聚焦。它見證了中國債券市場規模躍居全球第二的過程,這也是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確立的歷程,意義非凡。”德意志銀行環球市場部中國區總經理施稼晨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展望未來,隨著一系列優化境外機構投資環境新舉措的落地“加持”、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投資互聯互通機制的運行,以及南向通的逐步順暢,可以預見,債券通渠道有望更受境內外機構的青睞,強化境內外債券市場聯通聯動,讓中國債券市場的大門越開越大。
將推跨境認購業務 促進一二級市場聯動
交易中心此番從提升投資便利、優化服務內容、降低投資成本三大方面出臺六項細化措施,涵蓋推出債券跨境認購服務、優化收盤價交易機制、完善匯兌機制安排、下調服務費等多方面。
具體來說,為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債券一級市場投資渠道,7月4日起,交易中心將與債券通公司合作推出面向境外投資者和境內承銷商的銀行間債券跨境認購業務,支持境外投資人線上參與銀行間債券發行。
據交易中心介紹,境內承銷商和境外機構可使用電子分銷確認單替代線下分銷協議,解決境外機構線下簽署分銷協議難等問題,實現債券跨境承分銷業務的全流程線上化電子化,提高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效率,進一步促進債券一二級市場聯動,服務構建高水平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格局。
彭博亞太區總裁李冰近日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曾建議,電子交易方式完全覆蓋債券通的二級市場交易,但是在一級市場投資方面,電子化交易的深入程度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采用電子交易的方式,可以簡化交易流程、提高效率、優化合規報告等等,這是債券通被投資者青睞的原因之一”。
景順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黃嘉誠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提升境內債券一級市場的外資參與度是下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方向,應作為重要優先事項循序漸進地推進。
在優化收盤價交易機制方面,交易中心去年11月推出收盤價交易機制,以滿足境外被動型投資者跟蹤國際債券指數的投資需求。根據最新安排,7月初擬將收盤價交易的成交單更新時間提前至17:30左右,并于8月將收盤價交易機制擴展到國際付費模式。在完善匯兌機制方面,境外投資者經向交易中心備案后,可選擇多家銀行辦理資金匯兌和外匯風險對沖業務,以實現多方比價;近期擬進一步延長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時間,為境外投資者提供更便利的市場環境。
此外,為降低境外投資者的投資成本,交易中心與港交所合資的債券通公司將于7月11日下調服務費,交易標的剩余期限小于或等于一年的,服務費用由票面總額的0.0020%下調為0.0015%;交易標的剩余期限大于一年的,服務費用由票面總額的0.0040%下調為0.0030%。降費幅度達到25%。
見證“中國速度” 信用債投資被看好
目前,境外投資者可以通過三個主要渠道進入中國境內人民幣債券市場:合格境外投資者、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直投模式和債券通。債券通以其電子化操作更為便捷高效,開戶流程更加簡化,審批周期大大縮短等優勢,迅速受到外資尤其是境外商業金融機構的青睞。近3年來,債券通每月交易量已經在多數時間超過了更早推出的結算代理模式。
2017年7月,債券通“北向通”率先上線,至今5年的時間里,境外投資機構從最初的247家擴展到今天3500多家,報價行從20多家,發展到現在56家。每日交易量從20億元左右到如今超過300億元。
“能取得這樣的發展成績,是‘中國速度’的充分體現。”施稼晨稱,這五年來債券通吸引了全球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間市場,參與到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開發當中,投資的產品不斷升級和豐富,從債券到外匯再到衍生產品。投資者類型也在不斷擴大,包括各國央行及貨幣管理局、主權基金、養老及退休金、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對沖基金等,債券通真正做到了海納百川,成為聯通境內外金融市場的橋梁和紐帶。
成績來自過去,成就屬于未來。展望債券通的未來發展,受訪的外資機構紛紛認為,外資投資境內信用債市場有望加速“破冰”,但這也需要相關配套機制逐步完善。
黃嘉誠表示,過去幾年,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外資投資一直呈持續上升趨勢。不過大部分境外投資者都集中投資于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這兩類債券約占外資總持有量的90%,境內信用債券的外資持有比例仍然十分低(不足1%)。導致當前外資對境內信用債持倉低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披露尚不充分,境外投資者對于境內的信用評級體系熟悉度較低,境外投資者較為擔憂境內信用債券的信用風險等。此外,與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不同,境內信用債券尚未被納入全球指數。“這些領域的改善可能是未來中國債券市場深化對外開放的關鍵”。
央行會同證監會、外匯局近期聯合發布了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市的相關通知,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以直接或通過互聯互通方式投資交易所債券市場。業內普遍認為,此舉將有效提升境外資金持有中國信用債券的規模。
施稼晨認為,此舉意味著,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從以貨幣市場作為絕對主導,慢慢地向信用市場推進。外資投資境內信用債需要完整的機制作支撐,不是簡單地分析發債主體信用評級的高低,信用債的投資決策是更為綜合性的考量,要權衡風險與收益。交易所市場對外資開放是很好的補充,境外投資者能夠看到全頻段的中國信用市場,增強外資投資配比和可選品種的豐富度。
“我們預計,隨著中國債券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未來5年,人民幣債券占國際儲備的占比將從現有的3%左右提高至5%,將吸引3500億美元中長期資金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施稼晨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