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個別頭部機構新基金銷售火爆 中小型公募遇冷
在市場持續震蕩的背景下,新基金發行呈現出不同的走勢。公開數據顯示,三季度以來,個別頭部機構的新基金銷售火爆,但同時也有部分中小型機構的新基發行遇冷。9月25日,德邦基金發布旗下新發產品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至此,9月以來已有5只新基金宣布募集失敗。公開數據顯示,年內已有18家基金管理人旗下24只新基金發行“夭折”,而這其中,中小型機構占比超八成。
發行失敗的新基金再添一員。9月25日,德邦基金發布公告稱,截至9月20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德邦創業板指數增強型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德邦創業板指數增強”)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據悉,德邦創業板指數增強的募集時間為2021年6月21日至9月20日,且該基金并未設置募集上限。另據德邦創業板指數增強的基金合同顯示,自基金份額發售之日起3個月內,在基金募集份額總額不少于2億份,基金募集金額不少于2億元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于200人的條件下,并經法定驗資機構驗資后,達到備案條件。
針對德邦創業板指數增強募集失敗的具體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發文采訪德邦基金,但截至發稿未收到相關回復。有業內人士表示,該基金募集失敗的原因或與未達到募集規模的最低要求有關。
這已是德邦基金在年內募集失敗的第二只新品。年內已有不少新品宣告募集失敗。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包括上述提及的德邦創業板指數增強在內,9月以來已先后有華泰保興穩健配置三個月持有期混合、新沃競爭優勢混合、大成元祥添利債券、中融內需價值一年持有期混合5只產品募集失敗。若拉長時間來看,年內已累計有18家基金管理人旗下24只新基金發行“折戟”,其中,權益類基金、債券型基金分別有15只、9只。
北京商報記者還注意到,上述募集失敗的產品多為中小型機構旗下的產品。具體來看,除景順長城基金、平安基金、民生加銀基金外,其余15家機構二季度末的非貨幣管理規模均不足千億元,不難看出,中小型機構在這其中的占比超八成。
此外,公開資料顯示,除德邦基金外,還有中融基金、中金基金、九泰基金在年內均有2只新基金募集失敗,更有華泰保興基金在年內有3只新品“折戟”。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除中融基金的非貨幣管理規模為673.16億元,在全市場數據可取得的156家基金管理人排49名外,上述基金公司的最新非貨幣管理規模均不足400億元,排名也在68名至100名之間。
在華南某公募高管看來,基金發行失敗,主要和基金產品類型,或基金經理知名度不高,甚至渠道力量不強等因素有關。另外,該高管也提到,“今年的行情分化比較厲害,基金的賺錢效應相對較差,這也導致了投資者購買部分新發基金的熱情有所下降”。
而在上述基金公司新品接連募集失敗的同時,公募新發規模卻不斷增長。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26日,公募基金年內新發數量已高達1406只,總規模突破2.31萬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26.67%、3.03%。北京商報記者在多方采訪的過程中也了解到,近期新基金銷售市場存在一定的分化現象,頭部效應明顯,而中小型機構表現各異。
那么,中小型機構該通過怎樣的方式為新發基金“保駕護航”?前述業內人士表示,其所在的公司后續擬加大營銷力度來助力新基金的發行。
前述公募高管則認為,中小型機構想要新基金順利發行,根本上來說還是要把產品業績做好,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這樣也會有更好的渠道力量加持。(記者 劉宇陽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