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開開實業披露公告 擬擇機出售股票資產

持有多家上市公司股票的開開實業(600272),如今要清倉了。9月7日晚間,開開實業披露公告稱,公司擬擇機出售股票資產,目前持有甘咨詢、上海銀行、愛建集團、新華傳媒4家境內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合計初始投資成本約為1166.66萬元。北京商報記者計算發現,目前開開實業所持上述4家公司股份對應市值合計約為6935.47萬元,較初始投資成本浮盈5768.81萬元,賺近5倍。對于上述資金用途,開開實業董秘辦公室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將投入公司大健康產業。另外,9月7日晚間,開開實業還對外披露了一則購置房產公告,擬斥資不超2.5億元收購控股股東上海開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開集團”)旗下兩處房產,此舉也是為了拓展公司醫療板塊業務布局。

浮盈5768.81萬元

9月7日晚間,開開實業表示,公司擬在適當時機以不低于初始投資成本的價格通過二級市場交易出售公司及所屬子公司持有的境內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股票。

據了解,開開實業及所屬子公司目前持有的境內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包括甘咨詢、上海銀行、愛建集團、新華傳媒。其中,上海銀行股票由上海開開百貨有限公司持有(以下簡稱“開開百貨”),開開百貨股東分別為上海開開制衣公司(以下簡稱“開開制衣”)、開開實業,兩者分別持有開開百貨60%和40%的股份,而開開實業100%持股開開制衣,因此開開制衣也是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

開開實業披露的公告顯示,公司持有的甘咨詢、上海銀行、愛建集團、新華傳媒股票,初始投資成本分別約為1054.2萬元、92.02萬元、14.02萬元、6.42萬元;對應的持股數量分別約為623.79萬股、148.95萬股、9.65萬股、11.88萬股。

經北京商報記者計算,開開實業所持上述4家公司股票初始投資成本合計約為1166.66萬元。

而截至9月7日收盤,甘咨詢、上海銀行、愛建集團、新華傳媒股價分別報9.13元/股、7.5元/股、7.38元/股、4.37元/股,按照623.79萬股、148.95萬股、9.65萬股、11.88萬股的持股數量來計算,開開實業所持上述4家公司股份對應的市值分別約為5695.2萬元、1117.13萬元、71.22萬元、51.92萬元。

經計算,開開實業所持甘咨詢、上海銀行、愛建集團、新華傳媒股票目前已分別浮盈4641萬元、1025.11萬元、57.2萬元、45.5萬元,分別賺4.4倍、11.14倍、4.1倍、7.1倍。

合計來看,開開實業目前所持上述4家公司股份對應總市值為6935.47萬元,已較1166.66萬元的合計初始投資成本浮盈5768.81萬元,賺4.94倍。開開實業表示,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相關新金融工具準則等有關規定,公司將所持境內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股票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采用“其他權益工具投資”科目核算。公司此次出售股票交易,不影響公司當期利潤及期后利潤。

縱觀上述4家公司,除了上海銀行之外,剩余3家均系資本市場的老牌企業,甘咨詢、愛建集團、新華傳媒分別在1997年、1993年、1994年登陸A股。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適時出售所持獲利股票有利于提高公司資產流動性及使用效率。

對于此次交易目的,開開實業也在公告中表示,有利于優化公司資產結構,滿足公司未來發展的資金需求。針對此次資金具體用途,北京商報記者致電開開實業董秘辦公室進行采訪,對方工作人員表示,將投入公司大健康產業發展。

斥巨資購置房產

作為一家“醫藥+服裝”雙主業上市公司,開開實業更為注重公司醫藥板塊發展,持續不斷加碼醫療。

9月7日晚間,開開實業還披露了一則購置房產公告,公司及全資子公司上海雷允上藥業西區有限公司擬分別向公司控股股東開開集團購置位于上海市靜安區武定路、江場西路兩處房產,開開集團已取得上述兩處房產的產權證,房產面積分別為4013.7平方米、3668.76平方米,經有證券期貨業務從業資格的資產評估機構預評估,上述房產預評估價分別為1.4億元(含增值稅)、1.1億元(含增值稅),合計最終成交價格將不高于2.5億元。

股權關系顯示,開開集團持有開開實業26.51%的股份,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

開開實業表示,本次關聯交易擬購置房產資金為公司自有資金,不會對公司經營現金流產生重大影響,對公司日常經營及財務狀況不會產生重大影響。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開開實業賬上貨幣資金約為2.34億元。

對于此次大手筆購置房產的目的,開開實業也表示,為全面推進公司“大健康”戰略,落實醫藥、醫療、醫養三輪驅動發展策略,擬利用該處房產拓展醫療板塊業務布局,探索開設自營醫療機構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2.5億元的大額資金投入,開開實業表示,公司擬投向的具體業務尚未確定。

醫改專家魏子檸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自營醫療機構的開設主要受外部環境、市場變化、行業政策、醫生資源及消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且需要經過嚴格的立項和政府審批流程,項目培育期較長,投資收益恐在短期內難以顯現。(記者 馬換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