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險企扎堆布局養老社區 輕重資產“各顯神通”

七普數據的公布揭開國內老齡化現狀,也為保險業加速布局大熱的醫養行業添加了“催化劑”。6月27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目前市場上已有13家保險機構投資的近60個養老社區項目,為全國20余省市提供床位數超8萬張。然而,多家險企以輕資產或者重資產模式扎堆布局養老社區的背景下,卻鮮有盈利者。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入住率達到一定比例,那么養老社區自然能夠回本乃至盈利,其中輕資產養老社區盈虧平衡點或先于重資產模式一步到來。

輕重資產“各顯神通”險企扎堆布局養老社區

扎堆布局養老社區的,除了早期大體量、重資產的泰康,以及國壽、新華、太保等頭部險企,還有近期以輕資產、重服務姿態入局并打出“城心養老”特色牌的大家保險等中小險企,乃至以“后來者”姿態跟隨而來的“老大哥”中國平安等。

所謂重資產運作模式,主要是險企使用自有資金直接參與到養老地產的建設與運用中,這種模式對險企的資金實力、運營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有著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問題。

以泰康保險為例,其圍繞“醫養結合”戰略布局北上廣一線發達地區,把世界上新型養老方式跟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產生今天泰康人壽、泰康保險集團全國候鳥式連鎖CCRC(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持續照料退休社區)養老社區。截至目前,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已布局22個重點城市,可容納約5.5萬名老人,全國已有7家養老社區投入運營,已有近4500位泰康居民入住社區。

而所謂輕資產運作模式,則主要是保險公司通過投資、并購、參股或戰略合作等途徑,介入康養產業鏈。愛心人壽、光大永明人壽等中小險企為這類模式的代表。

以大家保險為例,其按照"保險+養老+服務"的思路,全力打造"離孩子近、醫院近"的"城心養老"模式,積極探索社區嵌入式"大院養老",有序啟動了"旅居養老"的新探索,目前已在北京市中心搭建了3個高品質養老社區,1個嵌入式護理站,提供床位超過1500個。

“輕重資產”結合方面,如太平人壽此前推出“太平樂享家”養老服務品牌,在自建項目梧桐人家的基礎上,采用輕重并舉的方式,聯合第三方養老社區通過“輕”與“重”的有機搭配,構建差異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及品牌建設。

保險業扎堆布局養老社區,與老齡化趨勢有關。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經達到2.64億人,占人口總數的18.7%;中國65歲及以上的人口達到1.9億人,占人口總數的13.5%。發展“銀色經濟”、規劃健康財富勢在必行。

“基于國民不斷增長的健康長壽的消費需求和約束條件,組織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追求供需平衡與代際和諧。”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醫院管理研究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楊燕綏指出,人人都擁有健康財富,把健康變成財富,是保險要做的事情,就會形成長壽時期金融新格局。

那么,為何險企扎堆布局養老社區?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認為:“養老是中國年輕人進行儲備的重要動力,也是老年人加大消費的重要領域,這是看得見,且正在加速的。”

王向楠解釋稱,養老社區的有效運行需要幾個條件,其中,險企在發現現實需求的客戶、資本實力和長期資金成本方面有較大優勢,不同險企在信譽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優勢,在用地方面往往能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專業養老服務人員及管理方面的劣勢不大,在挖掘和深度服務高端客戶方面的渠道和能力亟待加強。因此,從現實和長遠統一看,收益和成本結合看,險企必然要“搶灘”養老社區,逐漸積累運營經驗。

輕重資產模式入駐養老社區,有哪些突圍激烈同業競爭的“法門”?

王向楠建議,重資產模式下,要關注打造養老產業鏈:社區選址時調研好客戶需求,估計好入住率;獲得當地在土地及建設、養老服務配套上的支持;提升不動產的建設及管理能力;為入住者提供身體鍛煉、護理、康復、基本醫療等專業性服務;為入住者提供較好的日常生活、休閑娛樂等綜合性服務。而輕資產模式下,要盡快掌握運行養老社區的經驗,形成專業化隊伍;做好資金周轉計劃;與合作方處理好產權關系。

運營“慢熱”難賺錢?盈虧平衡還看明朝

一方面是激烈的同業競爭和廣闊的需求市場,另一方面卻是許多險企依然處于運營虧損期的骨感現實。

以保險布局醫養領域的先驅泰康保險為例,北京商報記者梳理其近四年醫療及養老社區運營情況,2017年-2020年,其收入分別為2.69億元、19.87億元、34.84億元和33.39億元,成本分別為4.34億元、19.58億元、32.35億元和33.97億元。兩兩對比,可見即使在重資產養老領域先行者的泰康保險,亦難以保證醫養社區運營的盈利。

這是否意味著保險布局養老產業是“不賺錢”的生意?業內人士認為,并非如此。如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燕珉便指出,保險企業做養老運營能夠盈利的并不多,還處于爬坡期,尤其是養老機構入住率的提升,是一個慢熱過程。

“真正束縛中國養老行業發展的,不在于盈利性(尤其是輕資產模式,國外養老產業利潤率同樣不高,但仍屬于優質資產,社會資本參與踴躍),而在于社會參與資本投入的充足性和持續投入的容忍度。保險公司參與養老行業,并不能獲得特別高的回報率,而是其資金屬性與養老行業有更高的匹配度,與保險主業能夠形成更好的產業協同。”大家保險相關人士亦如是表示。

大家保險相關人士認為,“新開業養老社區普遍都需要經歷入住率上升階段,當入住率達到一定比例時,就能夠實現盈虧平衡和良性運轉,這和其他產業并無不同。真正不同的是,養老社區一旦住滿,會處于長期滿員狀態,較少出現入住率大幅起落的情況,盈利性相對穩健。”

為何險企經營養老社區初期容易虧損?王向楠分析稱,可能是因為養老社區投資的資金量大、建設時間較長,而租賃成本較高;同時,也存在入住率存在低于預期的可能;最后,可能是配套服務提供能力不夠強,導致盈利性弱。

那么,險企布局養老社區何時可達到盈虧平衡點?天風證券亦在研報中指出,根據國際經驗,一個養老社區入住率如果能達到65%-70%,就可達到營運盈虧平衡。

“重資產模式下,現在是通過建成后的長期運營來獲得回報,一般要七八年實現盈利。輕資產模式下,實現盈利更快,可能兩三年就行了。”對于這一問題,王向楠則做出了這樣的預測。(記者 陳婷婷 周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