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放大投資規模 融券余額增加多空格局變了嗎?
日前,來自交易所的一則消息引起了不少投資者的高度關注。該消息稱,截至本月19日,滬深兩市的融券余額首次超過了1500億元,而在2020年年初,這個數字還不到150億元。雖然相比同期兩市15000多億元的融資余額,融券余額的規模只有融資余額的10%左右,但其增長速度應該說是很快的,因此也難免引起不少市場人士的擔憂,融券余額的大幅增加,是否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人不看好股市呢?
對于這個問題,需要進行全面的分析。首先應該看到,融券業務是股票經紀業務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與融資業務相配套的。推出融資融券業務的目的,是為了發揮資金的杠桿作用,合理放大投資規模,同時提供控制風險的手段。就操作層面而言,融資與融券是相對應的兩種交易模式,缺一不可。不過由于客觀原因,滬深股市在開放融資融券業務初期,融資發展很快,融券卻步履蹣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融券業務在整個雙融業務中的占比不到1%,可以說更像是一種點綴。而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倒不是投資者沒有融券的需求,而是用于融券的券源不足。
早期,規定券商只能將自營的股票用于融券。后來制度有所改變,有了轉融通安排,這才使得融券余額開始逐步增加。2019年科創板推出以后,實施了所有公司在上市當天就可以進行融資融券的做法,這就進一步擴大了券源。去年創業板注冊制改革以后,也同樣實施了這一制度。從相關數據來看,融券余額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在這里,應該承認是相關制度的變革,給融券業務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從目前融券余額規模較大的個股來看,主要分布在兩個領域,一個是新股,另一個是機構集中持有的大盤藍籌股。而這兩部分股票的共同特點,就是估值都比較高。新股就不說了,上市時流通盤不大,股價容易被高估,這也就給融券者提供了很好的做空機會。據了解,新股上市時,證券公司的融券額度普遍是比較搶手的。至于機構集中持有的大盤藍籌股,眾所周知,從今年年初開始出現過一輪比較大的調整,此時有些機構在股票倉位較高的情況下,或者是直接賣掉了部分相關的股票,或者是融券做空部分相關股票,以期鎖定風險。這些應該說都是常規操作,更多是屬于戰術性的,以此來判斷其全面看空后市似乎還缺乏依據,畢竟現在還沒有發現有大的投資機構在徹底空倉的情況下還大量融券賣出的情形。
當然,融券操作在形式上表現為有人借券賣出,這顯然會增加一定的拋盤,給大盤帶來下行壓力。但是只要數量不大,一般不會對股價造成嚴重的沖擊。而且即便在交易過程中股價有所波動,但還是很快就會恢復到平常的狀態。像這次萬科的大股東宣布將出借近億股股票給證金公司用于轉融通,消息公布后股價基本就沒有受到什么影響。畢竟,決定股票價格波動的,主要是公司的基本面以及估值是否合理,在股價偏高的時候,沒有融券股價也會下跌,反之股價偏低的時候,再多的融券也不會抑制住股價的上漲。這與開展了融資業務并不會帶來大牛市的道理是一樣的。而且,融券終究是一種階段性操作,一旦到期,是需要通過反向交易來平倉的,而這個時候相關股票的買盤事實上會增加,從而有利于其上漲。
從未來的趨勢看,滬深股市的雙融業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余額總量距離兩市最高水平有著很大的距離。再參考海外成熟市場的狀況,融券一般占到雙融余額總量的30%左右,因此滬深股市的融券余額在今后的一段時期繼續較快增長也是有可能的,特別是在全面推行注冊制以后,用于融券的券源會進一步增加,這方面的操作余地自然會更大。但這無關市場多空格局的變化,也不會對股市的走勢產生根本性影響,所以投資者對此不必太擔憂。(桂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