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攀枝花開發建設史是中國三線建設史的縮影

背景鏈接·三線建設

1964年至1980年,為了“備戰備荒”,黨中央和毛主席直接部署在我國中西部地區13個省、自治區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簡稱“三線建設”。

三線出自毛主席的戰略構想,他把全國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后方三類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

其中劃定的三線范圍是指長城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腹地,包括川、滇、黔、陜、甘、寧、青、晉、豫、鄂、湘、粵、桂等13個省、自治區的全部或部分地區。這一地區位于我國的縱深腹地,在當時要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是較理想的戰略后方。

三線建設歷經三個“五年計劃”,投入資金2052億元,投入人力高峰時達400多萬,共安排建設項目1100個。其決策之快、動員之廣、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史乃至整個世界工業建設史上堪稱奇跡,對我國的國民經濟結構和工業布局產生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為西部大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攀枝花是“毛主席最關心的地方”

三線建設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歷史,學術界把這段歷史的上線定格在1964年。為什么這樣確定?1964年8月2日夜里,在北部灣,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艇發生激戰。8月4日,海戰進一步擴大,美國派出第七艦隊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戰火燃到了中國的南部邊界。毛澤東緊張地關注著戰爭的態勢。6日清晨6點,他決定取消此前早已確定的考察黃河沿岸的計劃,在中國政府抗議美國侵犯越南的聲明稿上批示說:“要打仗了,我的行動得重新考慮。”

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和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的詩人,作為共和國最高決策層和最終決策者,毛澤東立即從黃河考察的革命浪漫中回歸到了“備戰備荒”、“保家衛國”的思想軌道,新生的共和國將再一次面臨嚴峻挑戰和考驗。一個剛剛挺直脊梁的大國又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怎么辦?

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能迅速展開并非偶然。據2013年12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毛澤東年譜》記載,早在1964年的5月27日,毛澤東在中南海菊香書屋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主要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對三線建設注意不夠,一個是對基礎工業注意不夠。毛澤東說:第一線是沿海,包鋼到蘭州這一線是第二線,西南是第三線。攀枝花鐵礦下決心要搞,把我們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不行的,要準備上山,上山總還要有個地方。當羅瑞卿講到總參謀部擔心密云、官廳水庫的泄洪量太小時,毛澤東說:北京出了問題,只要有攀枝花就解決問題了。北京淹了,還有攀枝花嘛。應該把攀枝花和聯系攀枝花的交通、煤、電的建設搞起來。這直接說明,毛主席直接把三線建設的主戰場擺在了攀枝花。

毛主席對攀枝花的開發建設給予了極大關注。他把攀枝花開發建設提到了關系國家民族存亡的戰略高度,特別重視,反復強調,明確指出:“……原子彈時代,沒有后方不行。搞攀枝花,第三個五年不一定全建成,打個基礎,戰略布局才展得開。為了搞攀枝花,就要搞煤、鐵路、電、機械,其他工業也跟著上。不搞第三線,總是在沿海現有基地中轉,就展不開。”他還指出:“我們的工業建設,要有縱深配置。把攀枝花鋼鐵廠建起來,建不起來,我睡不好覺。”“建設攀枝花,要有緊迫感。這是和帝國主義爭時間的問題。”“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鋼鐵廠問題,是戰略問題。”這些講話都表明,毛主席對開發建設攀枝花下了最大的決心。

1964年5月10日,毛主席在聽取計委領導小組匯報第三個五年計劃設想時再次提出:“攀枝花鋼鐵廠還是要搞,不搞我總不放心,打起仗來怎么辦?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覺。”當年6月,毛主席在政治局常委會上又強調指出:“搞一、二、三線,打起仗來準備打爛。要有第三線,要搞快些,但不要潦草。”當年8月,又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指出:“攀枝花是戰略問題,不是鋼鐵問題?,F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緊,要估計到最困難的情況,要有備無患。”“現在再不建設第三線,就如同大革命時期不下鄉一樣,是革命不革命的問題。”當年9月,毛主席在杭州談到修建西南鐵路時又一次說:“不搞攀枝花,這是沒有道理的。不是早知道攀枝花有礦嘛,為什么不搞?!你們不去安排,我要騎著毛驢下西昌。如果說沒有投資,可以把我的稿費拿出來。”

當攀枝花鋼鐵項目決策出臺后,圍繞攀枝花鋼鐵廠選址問題發生了較大分歧。當時中央工作組先后考察了18個選點,最后集中到3個點上,其中主要為攀枝花弄弄坪、樂山太平場兩個方案之爭。當時毛主席分析指出:“樂山地面雖寬,但無煤無鐵,如何搞鋼鐵?主張樂山方案的是怕土石方量大。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我們抗美援朝能打贏,就是靠打洞子。”“攀枝花有鐵有煤,為什么不在那里建廠?釘子就釘在攀枝花!”毛主席肯定了首選弄弄坪建廠的合理性,還說下次的中央會議準備在攀枝花召開。由于毛主席的肯定,弄弄坪建廠終于得到確定。毛主席這番話明顯含有批評意味。在最初攀枝花鋼鐵基地的選址問題上,毛主席的傾向性意見一錘定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一位領袖對國家存亡的焦慮決定了彈丸之地——攀枝花在我國三線建設坐標中的地位和作用。攀枝花由此脫穎而出,世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