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大鱷”高盛攪動風云!看空A股銀行股?是否夸大其詞?中金公司“回懟”:不應一概而論
金融界7月6日消息 “華爾街大鱷”高盛攪動風云!這次高盛把目標對準了A股和港股上市的國內銀行股。
【資料圖】
最近市場流出一份高盛下調國內銀行個股評級的小作文,其中高盛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下調了多家國內銀行股評級,令部分投資者感到錯愕。
據相關截圖內容顯示,高盛在一份名為《測試“不可能的三位一體”》報告中將國內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下調評級為“賣出”,看平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買入評級的為建設銀行和郵儲銀行。從截圖來看,似乎是罕見地大規模評級看空,有網友調侃高盛這份報告為“掀桌子”。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6月12日高盛發布研報中,還給予了工商銀行買入評級。當時,高盛在報告中指出工商銀行凈利差有望逐步改善、貸款供應保持強勁、房地產風險的最壞時期可能已過等原因,所以給工商銀行買入評級。
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高盛“突然變臉的”將工商銀行調整為“賣出”評級,原因則在于對股息風險的擔憂。此外興業銀行評級也是從“買入”下調至“賣出”,農業銀行評級從“中性”下調至“賣出”。
巧合的是,7月3日大漲1.73%的銀行指數,在4日應聲下跌近1%,并帶動金融板塊的回落。7月5日,銀行指數下跌0.52%,今日A股銀行股繼續全線走低,無一飄紅。招商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浙商銀行等跌幅超過1%。
香港銀行指數7月5日跌幅為2.49%,13只成分股悉數下跌,招行以-3.56%領跌。6日,香港銀行指數再出下跌2.38%,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H股紛紛跌超3%。
高盛回應:并非如“小作文”所渲染出的悲觀情緒那樣
對此,高盛方面7月6日回應表示該機構題為《測試“不可能的三位一體”》的報告從三大角度分析了對當前國內銀行股的看法,涉及評級的有12家銀行,覆蓋范圍僅為當前A股42家上市銀行中三成,集中在國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之間。高盛在對上述12家銀行評級中,有5家給予“賣出”,4家“買入”,還有3家為中性評級。買入和中性合計為7家,并非如“唱空”銀行股“小作文”所渲染出的悲觀情緒那樣。
有業內人士解讀認為,這份報告的出發點與2013至2015年的周期相似,銀行在下行周期開始時會致力維持股息,在股息、資本和撥備三者無法很好平衡時,將優先考慮資本和風險緩沖而放棄股息目標。因此,高盛預計內地銀行在2023至2025年將面臨類似挑戰及重復派息模式。
銀行股遭遇多事之秋
最近,銀行股遭遇多事之秋。7月4日,一則國有大行向地方政府新增貸款的消息不脛而走。市場流傳版本顯示,近幾個月來多家國有大型銀行已開始向符合要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新增25年期的貸款現行大多數企業貸款為10年期。部分貸款在前四年暫免支付利息或本金,不過利息將在之后累計。
這一傳言無疑增加了市場的擔憂。為回應市場關切,7月5日,21世紀經濟報道從接近大行人士處了解到,該傳言不實,目前并沒有關于融資平臺新增貸款期限拉長到25年且暫免四年本金或利息的貸款政策出臺。實際上,銀行在辦理貸款業務時,要結合項目的具體情況、主體的償債能力風險水平等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后才會審批放貸。
中金公司:銀行參與城投債務重組的影響不應一概而論
在高盛“看空”研報發布后,遭到中金公司的“回懟”。
中金公司貨幣金融分析部林英奇團隊在今日早上7:30發布的《國有大行基本面分析手冊》一文指出,與常見的市場印象不同,我們認為國有大行盈利能力并不差,國有銀行有更低的杠桿、更高的資產回報率、安全資產占比更高、更穩定的負債來源、更嚴格的風險認定標準以及更穩定的手續費等優勢,在資本新規更為受益,估值則有望長期見底回升。
此舉被指,意在回懟高盛下調國有大行評級的相關研報。
中金公司研報稱,銀行參與城投債務重組的影響不應一概而論,基于市場化原則參與優質城投債務置換信用風險較低,也是當前優質資產競爭較為激烈的環境下信貸投放的可行選擇;對于弱資質城投的債務重組能夠降低風險暴露和擴散的風險,但可能對銀行資產質量造成影響。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有七種主要的化債方式,包括財政資金償還、出讓國有資產權益、利用項目資金償還、隱性債務轉為企業債務、債務重組(置換或展期)、破產清算、高等級城投吸收合并等。考慮到財政收入、項目盈利性等制約因素,債務置換和重組可行性較高、對市場影響較小,可能成為城投化債的主要方式。
此外,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當前銀行基本面雖然繼續承壓,但目前銀行板塊估值處于歷史低位,低估值反映了市場的悲觀預期,維持行業“超配”評級,并建議關注估值仍然存在修復空間的大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