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史詩級救市,然后呢?為啥大家不買房......


(資料圖片)

這兩天,央行和銀保監會的一則文件,讓市場炸開了鍋,6個大項,16條小項,各種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也算是空前的,坊間稱其為“史詩級救市”:

1.“穩”:開發貸、個人貸、建筑企業信貸、債券融資、信托等資管產品融資要平穩;

2.保交樓:支持政策性銀行保交樓專項借款;

3.處置風險:加快資產處置,優質房企可兼并受困房企項目,有金融支持,進入重整的項目,可以支持復工復產;

4.個人保障:個貸可協商延期展期,已經調整還款安排的,重新報送征信;

5.階段性金融管理政策調整:延長房貸集中度管理過渡期,優化房地產并購融資政策;

6.對租賃的金融支持:自持型物業的信貸支持、租賃項目部納入房貸集中度管理、租賃市場融資渠道多元化。

16條直擊目前房地產的要害——“缺錢”,而且是全產業鏈上的輸血。

對于房企來講,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金融支持與幫扶,尤其是民企,終于被重視了,“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對國有和民營等各類房企一視同仁”,民企的地位再一次做了重點強調,在融資便利上,民企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了,而此前,民企在融資上,確實弱勢。

對于地產為主業的企業是利好,對于因項目暴雷而導致危機的企業來講,也可以得到續命式的金融支持,無論是項目還是公司,仿佛都聽到了錢落地的聲音,起碼,活下去是有希望了。

而在房企之外,建筑企業的融資需求也被關注到了,個人貸款的展期,又有了依據,而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可以大膽幫扶,少了后顧之憂。

如果說此前多年的去杠桿是在政策的調整中化解了一場金融危機,這一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房地產軟著陸,還是要化解風險。

就在文件被透露出來的一天后,央行、銀保監會、和住建部又聯合下了一則通知,大家又立刻不淡定了。

通知的大意是,房企可以向銀行申請出具保函,用保函來置換預售監管賬戶的資金,而預售資金優先用來進行項目工程建設、償還項目到期債務等。

這相當于把剛要管起來的預售資金再次松開一個口子來,對于旭輝這樣的房企來講,是一個好消息,畢竟,旭輝300多億的現金,大部分都在監管賬戶里面,拿錢還債,還能避免暴雷。

但是到了個人頭上,疑慮就來了。

今年1月份,三部門才把銀行監管的預售資金轉為行政監管,監管額度確定為能夠保證項目交付的資金額,超出的部分房企提取。

現在,超出監管額度的預售資金可以提取之外,還可以用一張保函就可以換監管資金中的30%的額度,而且預售資金還可以用來償債。

那么問題來了,在填補了債務的窟窿后,項目的工程建設還能持續保證嗎?會出現新的爛尾樓嗎?由此產生的爛尾樓,能夠得到新的融資嗎?

群眾靈魂發問,目前來看,還無解,如果想要把控,還是得靠強監管,但房企的下限并不高,在政策上揩油的水平那是爐火純青,尤其是在和地方上綁定以后,為所欲為的真不少。

口子一旦開了,就不好收緊,吃過虧上過當的,無論是地方還是銀行,都得長點心。

不過,房企們可委屈著呢,尤其是現在日子不好過的房企。

雖然16條就像及時雨一樣,名義上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但是能不能落實,還尚屬未知,如果把救市的效果,全部押到銀行身上,那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一視同仁”的說法,確實是利好,但是,對于銀行來講,并不好落實。

一直以來,銀行最愛的就是“晴天送傘、下雨收傘”,在融資需求上,更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畢竟,從風險因素的考量上來看,央企國企以及未出險公司,更有能力保證自己的還款能力。

銀行要的是利潤,能賺錢還能降低壞賬率的,肯定優先。為啥喊了這么多年的扶持中小微企業,銀行在這方面的比例仍然很小,不賺錢還要承擔產生壞賬的責任,動力自然就不足,對于現在處于風險中的房企來講,依然適用。

不是有免責條款嗎?

16條里面確實有倆免死金牌:

1.“對新發放的配套融資形成不良的,相關機構和人員已盡職的,可予免責”;

2.“不能如期滿足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合理延長其過渡期”。?

第一條,明確予以免責的對象是“保交樓”的政策性銀行,對于商業銀行來講,不適用。

第二條是2021年的1月1日實行的銀行的“兩道紅線”,也就是房地產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分別占銀行全部貸款的比例,這是銀行控制房貸增速的主要手段,對于控制風險來講,也是意義重大。

超限2個點內的,2年過渡期,超過2個點的,4年,可以延長,但不是不考核,空間逐漸見頂的形勢下,哪家銀行敢發“好人卡”,哪家房企能獲得好人卡,還真不好說,畢竟此前監管層試點發債,也就選出了5家民企而已。

變化可能是,以前去借錢被銀行直接拒絕,而現在是委婉拒絕。

但是歸結到個人層面來講,終歸還是大家沒信心,而信心修復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大家為什么不買房?因為預期變了。

一方面是財富的預期。

過去的30年里面,有一半的時間里面都在踐行房地產造富的神話,無論是賣房子還是買房子,構成的財富格局里面,房子是核心資產,只漲不跌。

但是,現在房子已經開始像股市一樣,成為風險投資,開始符合財富的二八法則,只有少數人能夠賺錢,大多數人可能在這場財富游戲里面,以虧本收場,接盤與被接盤,成為市場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則是風險的預期。

現在買房的普通人,首要需要考慮的,就是個人中短期內的抗風險能力,比如持續就業的能力,就業意味著有收入,而收入決定還款能力,一旦收入中斷,那么意味著繼續給銀行打工的機會都沒有,看看拍賣平臺上掛著的法拍房就知道。

個貸延期?“沒有收到通知啊”。

而沒有收入的時候,就需要儲蓄來頂上了,這個時候,儲蓄數額決定了在房貸+生活的壓力下,可以持續生活多久。

而素來買房“買漲不買跌”,而長期風險就在于,房價回彈預期就更弱了一些。

統計局公布了最新的70城房價數據,10月份的房價環比下跌的城市數量繼續擴大,新房價格下跌城市58個,二手房下跌的城市62個,而剛剛進入下半年的7月份,這個數字分別是40和51。

而近一年以來,二手房下跌城市最少的月份是今年的3月份,但是也有45個城市下跌,比例上來看,64%也是大半數了。

買了后漲的就算是“掏上了”,而買了跌的,算是意料之中。當然,如果是風險投資品的話,這個情勢下,不買就算是賺了。

至于救市的現實效果,只能邊走邊看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