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防范化解災害風險 筑牢安全發展基礎

■本報記者 徐姚

油菜結籽,麥穗飄香,五月的蒙洼蓄洪區生機盎然。

去年汛期,我國遭遇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汛情?;春痈婕?,關閉了13年的王家壩閘門再啟,蒙洼蓄洪區77個湖心莊臺變成水中孤島。

洪水沖不垮意志!快速轉移、有序安置、科學重建……如今,蓄洪區萬畝被淹農田重現沃野千里;數千人陸續從受洪水威脅的莊臺,搬進了舒適安全的保莊圩安置區。

得益于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這樣“水退人進”的場景不斷上演。重慶、貴州災后重建溫暖人心,湖北、江西防洪短板加速補齊,四川、云南抗震基礎有力夯實……更多防災“洼地”變為安全高地。數據顯示,與近5年均值相比,2020年全國因洪災死亡失蹤人數和倒塌房屋數量分別下降52.6%和47.0%。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5月8日至14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歷史與現實告誡我們,要牢牢把握“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方向,縱深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鏡頭一:借普查摸底基層風險

“這個工作做好了,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見到上門采集數據的工作人員,貴州省桐梓縣市民李阿姨豎起了大拇指。李阿姨口中的“大事”是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據了解,桐梓縣山峻峰奇、地形復雜,素有“川黔鎖鑰”之稱,一旦遭遇暴雨,極易引發山洪、泥石流。去年汛期,該縣發生2起嚴重洪澇災害,給當地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為補差補缺,洪澇等災害被列入該縣重點普查內容。

如李阿姨所說,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摸清國情國力的“大事”。我國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如何才能防患于未然?弄清災害風險底數是前提。

自去年普查工作啟動以來,各地各部門在北京房山區、山東日照嵐山區試點“大會戰”的經驗基礎上“摸著石頭過河”,努力蹚出新路。

在甘肅永靖,普查試點被納入全縣各級各相關部門黨政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范疇,考核指揮棒作用顯現。

在湖北紅安,一場場報災系統業務培訓,解決了基層信息“不會報”“報不準”的難題。在浙江溫嶺,黨員干部帶頭下沉到各片區,村、社區群眾成為普查好幫手。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全面調查鋪開前的準備工作有序推進,各地安全基礎不斷夯實。

對標學習先進社區,繪制災害風險地圖,加大創建資金投入,推動避難場所建設……隨著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和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縣最新創建標準出臺,山東、山西、廣東等地在注重“增量”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前不久,山西75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因整改不達標被“摘牌”,安徽、河南近年也加大了社區考核力度。

悄然變化的還有避災安置場所。走進浙江嘉興的一個避災安置場所,里面不光備有折疊床、棉被、洗漱用品,還安裝了空調、淋浴設施,受災群眾從“不愿來、不肯來”變成“愿意來、安心住”。

鏡頭二:用責任鑄就生命堤壩

“洪水來了,大家趕緊撤離……”

去年6月的一個晚上,廣西陽朔暴雨如注,該縣高田鎮沙子溪水庫管理員楊貽貴在值守時,發現水庫水位升至147.32米,離排洪高程僅剩1米。他果斷讓同事通知村民做好撤離準備,自己留守監測水位變化。隨后,堤壩發生滲水,楊貽貴立即鳴鑼示警,和同事一起帶領村民在洪水沖破堤壩前全部轉移,170戶600余人無人員傷亡。

在這場轉移行動中,楊貽貴是“吹哨人”。和他一樣,全國有80多萬災害信息員經常身后是危險,眼前是群眾,自己用責任鑄就了中間一道生命堤壩。

為使“吹哨人”工作更有保障、有底氣,去年2月,應急管理部、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全國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之后,各地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大力建設覆蓋城鄉社區的五級災害信息員隊伍。

江西吉安采取財政全額保障的方式為災害信息員發放崗位補貼,每人每年最高1800元。陜西安康發揮“傳幫帶”作用,以培促學提升災害信息員能力。四川涼山安排財政資金66萬元,對地質災害成功避險典型案例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他們之中很多都是災害信息員。

據統計,全國初步實現每個城鄉社區有1名災害信息員的目標。在這些“吹哨人”的努力下,全國成功預警和避險案例屢見不鮮,僅地質災害就成功預報523起,17496人轉危為安。

同災害信息員并肩作戰的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去年抗洪搶險期間共出動22萬余人次,營救和疏散轉移被困群眾21萬余人。

洪水退后,生活重啟。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安徽、重慶、湖北、江西、貴州等地堅持水退到哪里,防疫消殺就到哪里、垃圾就清到哪里、房屋鑒定就到哪里,大力推進受災地區生產恢復和倒房重建。

為解受災群眾后顧之憂,財政部會同應急管理部下撥中央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51.088億元、中央冬春救災資金62.447億元。中央財政對受災較重省份倒塌和嚴重損壞的民房,在現行每戶2萬元補助標準基礎上再增補5000元?!坝辛它h和政府的幫助,我們對未來信心滿滿?!卑不彰赏菪詈閰^的一名受災群眾說。

鏡頭三:以創新激活減災文化

樓下起火,濃煙堵門,無路可逃怎么辦?去年6月,一部名為《張關理待》的火災逃生公益廣告用48秒回答了這個問題。該片由江西省消防救援總隊創作,生動演繹了急中生智、火場保命的故事,線上發布后,迅速在網絡上刷屏,播放量過億。算上他們此前創作的《提拔握壓》等5部作品,累計播放量超過10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培育應急文化,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是筑牢安全之堤最有效的手段。

“站起來!跑出去!往外跑!”3月4日,正帶著學生早讀的廣西羅城小學教師盧金條聽到一陣“轟隆隆”的響聲,察覺可能有危險,快速組織學生疏散。不一會兒,一塊后山滾落的巨石砸進教室。202名師生僅用50秒完成疏散,未造成人員傷亡。這場教科書式疏散背后是該校經常性的防災減災教育和應急疏散演練。

每年全國防災減災日和防災減災宣傳周等重要節點,各地各部門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相較于往年,2020年根據疫情防控需求,線上活動成為潮流,網絡公開課、新媒體直播、在線訪談等使公眾“足不出戶,知識上門”。有了科技元素的加持,避險逃生知識既有料又有趣,很多作品引發現象級傳播。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在去年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展了5G網絡直播紀念主題活動,觀眾峰值高達1005.2萬人,視頻《汶川十二周年》在多家媒體的抖音號播放,點擊量高達2216.3萬。

去年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當天,北京市地震局制作的中國地震3D云展館上線。該3D云展館從設計上融入了地球結構、地震波、地震科技應用等地震元素,通過視覺、聽覺和交互體驗,使公眾了解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措施,學習到正確應對地震災害的方法。

眼下,應急管理部、四川省政府共同舉行的“應急使命·2021”抗震救災演習正在緊張準備中。演習將模擬實戰指揮、實兵投送、實地展開、實際處置,檢視國家和地方應急資源統籌運用的效能,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體系,磨合指揮協調機制,增強搶險救援能力。

關鍵詞: 防范 化解 災害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