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汽車首5月銷量:新能源車一路高歌,市場格局“一超多強”_世界視訊

今年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卷年”,自特斯拉后,價格戰就一直充斥著市場,降價及變相補貼等成為常態,此外,在政府促銷費下,百城補貼也進入地區市場角逐,多重驅動下新能源車銷量氣勢如虹。


(資料圖)

事實上,在過去三年,新能源車銷量基本保持著三位數的增速,今年繼續保持高增長趨勢,行業滲透率不斷提升,以中汽協的數據,5月新能源車銷量增長60.2%,滲透率超過30%,而1-5月銷量增長46.8%,滲透率超過27%。在全球市場,新能源車也保持高雙位數的增長,部分國家滲透率已超過50%。

海內外市場都充滿了商機,以比亞迪(01211)及吉利(00175)為首的國有自主品牌,在國內不斷提升新能源車市場份額的同時,也在積極進軍海外市場,銷量成績斐然。在新能源車上,不管是混動技術、純電技術,亦或是智能化水平,國有自主品牌均已站上時代前沿,出海勢如破竹。

近期,各大車企也紛紛發布了5月份及首5個月銷量,不妨看看這些車企成績如何,市場格局有何變化。

一超多強,競爭格局仍在變化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汽車市場出現了明顯了兩個分化,一是行業分化,新能源車繼續保持高增長,而燃油車卻顯得很蕭條;二是新能源車品牌分化,在激烈競爭下,即便在行業需求激增下仍有部分車企銷量下滑。比亞迪強者恒強,在銷量上不僅于新能源品牌遙遙領先,同時吊打合資品牌成為銷冠之王。

5月份,比亞迪銷量約24萬輛,同比增長109%,1-5月銷量約100萬輛,同比增長95.68%,增速領跑同行,同時在銷量上,僅次于上汽集團,但按單品牌看,保持在所有品牌的銷冠地位,甩開上汽通用及上汽大眾等合資品牌幾條街。比亞迪車賣得好,主要得益于技術積累客戶認可及超高性價比的價格,打造了多款爆款車。

首五個月,比亞迪新能源轎車排名前五的有三款,分別為秦PLUS、海豚和漢,新能源SUV排名前五的也有三款,分別為宋PLUS、元PLUS及宋Pro,上述六款車型銷量合計達69萬輛,占比總銷量69%。成熟的混動技術以及過硬的電池技術,使得該公司插混車及純電動車均站在了行業需求風口。

除比亞迪外,大部分國產新能源品牌表現也相當搶眼,首5月,比如廣汽埃安銷量16.53萬輛,同比增長119%;長安新能源品牌銷量13.63萬輛,同比增長104.41%;吉利新能源車銷量11.93萬輛,同比增長49.1%;不過也有另外,比如上汽新能源銷量28.26萬輛,同比下降5.1%。造車新勢力分化較為嚴重,理想作為造車新勢力領導者,銷量為10.65萬輛,同比增長達124.9%。

實際上,為了在新能源市場上獲取競爭優勢,傳統汽車各自都推出新能源品牌,比如吉利極氪、長安深藍、廣汽埃安、上汽智己以及東風嵐圖等,這些品牌在各自價格帶市場發揮優勢,有后來居上之勢,都在追趕比亞迪的腳步。價格帶重疊部分存在交叉競爭,此外傳統車企在造車及用戶上的優勢也影響造車新勢力的市場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作為海外品牌,產能本地化后不斷吞噬國內市場,發展勢頭迅猛。從目前市場格局看,比亞迪市占率遙遙領先,首5個月達到34.1%,高于第二名上汽24.4個百分點,特斯拉中國位居第三,造車新勢力差距不大,大部分市占率在1-3%之間,理想躍居至4.6%,站穩高端豪華車市場龍頭地位。

角逐戰場,聚焦三大競爭路線

汽車行業競爭方向明確,新能源車成為角逐戰場的主要陣地,但在這塊陣地上,主要競爭焦點在于三個領域:一是搶占混動車型過渡性市場,二是提升純電電池及管理系統;三是提升高階智能化的普及。

縱使純電續航已突破600公里,但在幾千里的長途以及充電設施上仍存在續航焦慮,混動車型一般都能超過1000公里,滿足續航需求,比如比亞迪的DMI車型以及理想及零跑的增程式汽車,未來一段時間內,混動車型仍占據部分市場份額。今年首5月,比亞迪插混銷量50.79萬輛,同比保持翻倍,占比銷量50.7%,而零跑通過增程車也開始絕境重生,銷量回歸萬輛陣營。

充電設施建設遠落后于新能源車的發展速度,從建樁速度看,每個月新增5-10萬臺樁,但新能源車要超過70萬輛,對比懸殊,截至2023年5月,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1604萬輛,而公共充電樁(聯盟內成員單位)208.4萬臺,車樁比7.7:1。車樁比想象空間很大,若能占據高地,可獲取更高的市場份額。

其實限制建樁規模的主要為電池系統,包括可容納電量及充電速度,目前主流快充樁普遍可支持400伏電壓200A的電流,相當于一個小時沖80度電。技術迭代后,超級快充樁支持800伏400A的電流,一個小時沖320度電,按目前電池70度電(可跑500多公里)算,不到20分鐘就可以充滿電。目前在超級樁領域主要為特斯拉、小鵬及蔚來,理想加入純電陣營后,預計也將推出超級電樁。

智能化是新能源車的核心競爭力,呈現出多屏化、人機智能化以及系統操縱智能化。大部分中低端車型都配置多屏化,即一臺車配兩張及以上的屏幕,做到地圖可視化以及路況實時化;中高端車型人機智能化更高,并配置高階輔助駕駛。高階輔助在同行中叫法不同,傳統車企大部分稱之為領航輔助,造車新勢力擁有特殊的命名,比如理想的NOA,小鵬的NGP,有的車企通過付費使用,有的則是標配。

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同時,競爭也進入了白熾化,目前無論是混動車型,還是電池系統及智能化水平,都處于不斷進化的階段,尚不足以分出勝負,在銷量上短暫的勝出也不能穩住競爭格局。而一波又一波的降價潮,令消費者始料未及,除了國內之外,車企也開始轉戰海外市場,打開成長空間。

進擊海外,國有品牌實現超車

在今年年初,特斯拉降價引發電動車全面降價,造車新勢力在競爭及銷量壓力緊跟其后,而燃油車購置稅減半后,在新能源車大幅降價下庫存壓力陡增,也相繼發布降價措施,在地區上,補貼也相繼落地,促進汽車消費。國產品牌降價普遍在2-3萬元,高端車型降價要高一些,而合資車單車盈利在1-2萬元左右,不過降價幅度也很大,比如東風本田,降價最高近1010萬元,但銷量也未有很明顯的提振。

降價是行業洗盤的過程,車企既要頂住降價帶來的市場份額壓力,也要承受住持續虧損的風險,因此部分車企開始尋找盈利可行性,通過降本增效為降價帶來空間。一體化壓鑄成為造車成本下降的主流領域,小鵬、蔚來及吉利等都在加大一體化壓鑄制造改造,比如小鵬即將上市的G6,采用一體化壓鑄技術,大幅降低車身質量及造車成本。

國內市場多品牌混戰,已有車企加大海外市場的滲透,擴張成長曲線。自2020年來,國有品牌出口量不斷攀升,銷量基本保持高雙位數的增長,從車企看,傳統車企基本保持月銷萬輛,其中長城超過2萬輛,首5月近10萬輛,造車新勢力也在積極出口,比如蔚來和小鵬,在海外市場獲得良好反響。根據Canalys研究報告,預計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有望達440萬輛,其中NEV占比有望超30%。

實際上,國有品牌已在新能源車上實現超車,油車時代下國產基本被日系及德系所碾壓,然而新能源車起來后,在國內不斷擠壓合資車市場份額,國產品牌新能源車占據超過90%的市場份額。而在海外市場,越來越多的國家也開始正視中國品牌的影響力,比亞迪及吉利等成為中國出海品牌的標簽。

綜合看來,新能源汽車銷量氣勢如虹,龍頭強者恒強,比亞迪市占率遙遙領先,其他車企不斷追趕,競爭格局仍在持續變化,關注車企在混動、電池系統以及智能化的三大競爭路線,以及海外市場戰略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過大幅殺估值階段,隨著滲透率持續提升,也將迎來新一輪的反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