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全品種集采時代降臨,傾心TAVR的沛嘉醫療-B(09996)讓神介板塊成為短板?
4月10日,鄭大一附屬醫院發布了《關于第二批河南省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聯盟采購擬中選結果的公示》。
其內容主要是河南省135家三級醫院,神經介入類6種,外周介入類19種醫用耗材帶量采購結果。該消息一經放出便引發了器械行業高度關注。因為此次集采對象主要是外周介入類、神經介入類兩大類醫用耗材,預示著此前被市場認為是“豁免集采”的創新醫療器械正式進入集采范圍,醫用耗材或正式來到全品種集采時代。
(資料圖)
本次參與申報的企業一共39家,其中也包括主營神經介入業務的沛嘉醫療子公司加奇生物。
實際上,神經介入業務一直是沛嘉醫療開展雙輪驅動戰略的主要組成部分,但近年來該業務板塊的研發和增長顯然不如沛嘉的經導管瓣膜治療板塊。
但從國內神經介入市場格局來看,大部分市場份額仍主要集中于頭部外資械企。據灼識咨詢數據,2020年,神經介入醫械市場中,本土企業市場占比總共僅為7%。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發展緩慢一方面面臨集采壓力,沛嘉醫療何時能在神經介入領域取得突破進展與TAVR業務一道成為公司業績頂梁柱成為了一個未知數。
從神經介入集采看“內卷”與競爭
目前我國神經介入仍處于發展初期,國產化率較低。盡管2022年百余款神經介入器械獲批,本土企業也在彈簧圈、抽吸導管、取栓支架等部分品類上實現突破,但從全品類來看,仍是外資主導。
與此同時,本土企業在全品類市場缺乏與外資企業抗衡能力,卻在神經介入中急性缺血及通路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也成為一個較為鮮明的行業發展特點。
具體來看,我國神經介入國產化率較低且正處于快速提升期。數據顯示,2020年,以出廠價計,我國神經介入國產化率僅7%。而導致國產化率相對較低的原因,首先是國產企業產品線不完善,海外龍頭如美敦力、Microvention、史賽克等,在出血、缺血產品上均有多款產品上市,而國產企業產品品類較少,產品線完善度較低。
其次,臨床教育不足,手術滲透率較低,神經介入手術以頭部醫院為主,對海外龍頭產品接受度更高。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僅有2200家醫院、5000名醫生可以進行神經介入手術;出血性腦卒中、腦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缺血性腦卒中的滲透率僅為9.1%、1.0%、2.7%。
而以上現狀在此次神經外科集采中體現明顯。此次集采包括神經介入類6種耗材,有強生、柯惠、微創神通、上海心瑋等23家械企69個產品參加。最終結果顯示:51個產品中選,18個產品未中選,淘汰率26.7%。
但從中選產品看,本土企業中標主要集中在通路和缺血產品領域,但出血產品尤其是動脈瘤輔助支架,中選產品企業便集中在強生、史賽克等外企上。
其中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參與產品數8個,廢標2個,未中選4個,擬中標2個,為導引導管和遠端通路導引導管2個產品。這兩個產品也是沛嘉唯二中標的產品。
除了國產扎堆的通路和缺血領域,此次集采關注度較高的品類還有就是密網支架。
此次密網支架集采中,中外各家企業態度均十分保守。本次河南省三級公立醫院耗材聯盟血流導向密網支架帶量采購,柯惠(美敦力)、史賽克出局,國產僅有泰杰偉業、微仙醫療和微創神通的血流導向密網支架中標,艾柯醫療則未中選。
值得一提的是,沛嘉醫療作為國內頭部的神經介入企業之一,其管線并沒有覆蓋密網支架,說明沛嘉在產品管線覆蓋缺血性、出血性、顱內狹窄、血管通路完整組合的道路上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也意味著在國內市場競爭尤其是本土企業間競爭方面,沛嘉在密網支架這個“缺口”上,或已缺失話語權。
沛嘉神經介入未來在哪?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神經介入出血類產品中,動脈瘤的神經介入治療主要產品是彈簧圈和密網支架。密網支架是目前國際上治療巨大復雜動脈瘤的先進方法。
據統計,當前中國神經介入潛在市場約270億元,其中密網支架是出血類器械市場的發展新趨勢,該市場規模大約為65億元。
也就是說,密網支架未來有望進一步取代彈簧圈在動脈瘤神經介入治療中的地位,因此被各大企業報以希望。相較之下,沛嘉在神經介入領域開發尚未涉及密網支架。
失去密網支架的先發優勢對于沛嘉醫療的管線增長預期顯然有些不利。從現有市場競爭來看,密網支架目前在國內已有6家械企獲批。進口包括柯惠(美敦力)Pipeline、史賽克Surpass、美科微先的 Flow Re-Direction血流導向密網支架;國產則包括最早2018年注冊上市的微創神通Tubridge,以及近期相繼獲批的艾柯醫療Lattice、泰杰偉業Nuva血流導向密網支架。
根據此前微創腦科學的招股說明書,以銷量統計,2020年Tubridge國內市占率44%,且2021-2022年仍實現35%-85%的銷量高增長。本次中選對微創神通而言,無疑將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
不過從研發方向來看,目前沛嘉顯然未將密網支架作為主要研發方向。從上文公司披露的2022年年報可以看出,沛嘉在神經介入出血性產品布局的方向仍是以彈簧圈為主。
實際上,從業務發展來看,整個神經介入板塊也并非沛嘉當前的發展重心。財報顯示2022年沛嘉取得收入2.51億元,同比增加83.7%;股東應占虧損4.08億元,同比收窄29%。公告稱,第二代可回收TAVR產品TaurusElite?商業化增加的5770萬元是其取得高增業績的主要原因。
并且沛嘉的TaurusOne?及TaurusElite?產品銷售和植入在疫情影響下依舊逆勢進展穩健。報告期內,經導管瓣膜治療業務收入較2021年同期增長155.9%,年內總植入量約為2021年總植入量的四倍。
而在神經介入板塊,2022年沛嘉的Tethys?中間導引導管銷量增加,收入增加2270萬元;Jasper?SS顱內可電解脫彈簧圈銷量增加,收入增加1950萬元。
雖然在出血性產品上押寶彈簧圈,但隨著時間的發酵,這一同質化器械產品的生存空間或被大大縮小。國內已上市的彈簧圈產品總共22款,其中國產已實現7款上市,但由于醫生對彈簧圈的質量極其敏感,在動脈瘤手術成籃、填充、收尾三步驟中,國產彈簧圈大多只能用于要求最低的填充環節,這也導致了雖然有多家國產彈簧圈上市,但進口產品的市場份額仍在85%以上。
如今密網支架已然步入集采范圍,也就意味著如果后續沛嘉想進軍密網支架已無先發優勢。雖然沛嘉當前的策略是進一步確立在經導管瓣膜治療市場的優勢,但神經介入領域的產品覆蓋缺失或將導致其在該領域被頭部企業越拉越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