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大冶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100億元 提升城市首位度

6月15日,大冶湖國家高新區,長城汽車大冶生產基地一片忙碌,10月份首臺整車下線。相隔不遠,融通高科三期建設如火如荼,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研發、制造,產值連續3年十級跳。

因礦而興的大冶,以大冶湖國家高新區和還地橋臨空區為主戰場,依托金湖、靈鄉、陳貴、保安和金山店五個鎮(街)工業園,向新興制造業城市轉型。

大冶市委書記郝勝勇說,圍繞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目標,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推動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約,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作貢獻。

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100億元

——以產興城提升城市首位度

一季度,勁牌公司總產值24.98億元,同比增長4.8%,稅收6.56億元,同比增長4.12%;融通高科實現營業收入18.1億元,同比增長1708%,稅收4638萬元……

大冶市發改局局長柯敏介紹,以“生命健康、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節能環保、紡織服裝”等六大產業集群為先導,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7.08億元,同比增長28.3%。保健酒、玻璃制品產能居全國第一,鋁型材產能居全國第三,硅纖材料產能居亞洲第一。

該市年初召開“八大行動”動員會,實行“月通報、季考評、年考核”;持續開展“雙千”服務進企業,組織“午茶會”5期,助企解難題40多個。一季度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6個,總投資額312.67億元;集中開工項目48個,總投資190億元。

該市推進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出臺“科技創新18條”,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高新技術企業達341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7.2%,190家中小企業入選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

近三年來,大冶市引進融通高科等億元以上項目198個,實施新冶特鋼等重點技改項目217個,盤活漢龍汽車等重點企業25個,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100億元。2021年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1.59萬戶,總量達8.25萬戶,其中“四上企業”達802家。

補齊醫療教育商業短板

——完善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度

站在大冶湖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大樓眺望,東港公園綠草如茵,萬達、紅星美凱龍、聯潤商貿城鼎足而立;總部經濟發展中心、華中礦產品交易中心、創新創業培育中心,人流熙熙攘攘……

拓展空間優布局,大冶市按“向東融入黃石大冶湖生態新區、向南開發建設城市新區、向西拓展大冶湖高新區”思路,加快推進尹家湖東岸、熊家洲、三里七湖等3大片區開發,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46.6平方公里。

全域推進強功能,新區賦能、舊城提質、園區補短板,大冶市統籌配套完善新老城區和大冶湖高新區商超、酒店、農貿市場等生活設施。近五年籌資272億元,加快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2所、新增學位3.9萬個。圍繞構建“城區10分鐘醫療急救圈”,實施12個公共衛生補短板工程。新建公園、城市游園30余處,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

實施城市“雙修”,大冶市整體推進片區開發,改造老舊小區26個。推行城市精細化管理,常態化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成功創建湖北省旅游強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13.7萬農業人口成為產業工人

——人口集聚提升城市活躍度

4月2日,大冶市東港公租房小區,勁牌有限公司職工劉會全喬遷新居,從陳貴鎮來到大冶城區工作,成為一名產業工人。

“以東岳街道為例,2020年戶籍人口8.02萬人,常住人口11.17萬人,外來人口6.62萬人。”大冶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新鎮區、新社區、新片區、新園區建設,2021年大冶吸納6.1萬農民家門口就業,引導7.6萬農民向城鎮有序轉移,共計13.7萬農業人口成為產業工人。

大冶出臺優化落戶服務12條措施,引導農民進城落戶,在就業、醫保等方面,農業轉移人口、外來人口與城區戶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逐年穩步提升,去年達到35萬人。市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落實高層次人才補貼,全市人才總量達7.2萬人。出臺回鄉就業創業獎補政策,近三年外出務工返鄉就業創業人數達3萬人。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一批在北京、深圳、上海、浙江等大冶籍企業家紛紛返鄉創業,融通高科、祥邦膠膜、蒙納精密鑄造等一批大項目紛至沓來。大冶市市場監管局數據顯示,市場主體總數已達10.02萬戶,同比增長38.30%;其中企業2.09萬戶,同比增長28.78%。市場主體活力迸發,用工需求持續增長,長城汽車大冶分公司今年用工需求達3900余人。

就業帶來穩定收入,令轉移人口在城市安居樂業。2020年,大冶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29元,連續9年居全省縣(市)首位,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123元、5247元。(記者 龔雪 通訊員 程良友)

關鍵詞: 融通高科三期建設 勁牌公司一季度總產值 大冶市發改局 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