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400億元!2021年光谷成績喜人
從鮮為人知的“東湖小區”,到家喻戶曉的“中國光谷”,光谷用“一束光”照亮了一座城。
2021年,光谷成績喜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400億元,東湖科學城揚帆起航,5大湖北實驗室掛牌運營,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相繼獲批。
“2017年,成立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2018年,在省內布局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2019年,成為國家先進存儲創新中心。”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科創局副局長周星近日介紹,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時代光谷迎來蓬勃生長期,人才、資源、資金、技術從四面八方涌入,科技創新萬馬奔騰,武漢的光谷已逐步成為中國的光谷、世界的光谷。
光谷何以具有如此活力?走進省檔案館、東湖高新區檔案館,一份份珍貴的檔案文件見證光谷的“底色”。
在1984年10月印發的《東湖技術密集經濟小區籌建方案(征求意見稿)》中,光谷的前身“東湖小區”破土而出。相關的一系列文件中,對“東湖小區”寄予厚望:既要形成“小氣候”,即適于科技人員高效率地進行智力勞動的優良場所;同時也將是內地對外開放的“窗口”,以適應四個現代化的需要和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東湖小區”裂變成“中國光谷”。
光纖,是光谷最早的代表作。
早在1976年,在武漢郵科院一間簡陋的實驗室里,44歲的趙梓森拉出一根長度為17米的玻璃細絲,這是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
2021年,在長飛光纖的生產線上,光纖預制棒的尺寸又一次取得突破,單根拉絲長度從7000公里延長到10000公里,技術領跑全球。
在長飛光纖總裁莊丹看來,這是光谷高新技術企業心懷國之大者,在自主創新領域接續奮斗、勇攀高峰的真實寫照。
建設科技強省,光谷是當仁不讓的排頭兵。
2021年,在這片創新創造的熱土上,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相繼取得突破。400G硅光芯片、128層三維閃存芯片、10萬瓦光纖激光器、百萬像素級雙色雙波段紅外探測器……皆為“國之重器”。
走進中國信科烽火通信的企業展廳,一面專利墻琳瑯滿目。該公司擁有的34330件全球申請專利中,發明專利超過90%。
“光谷科技創新氛圍濃厚,充滿機遇,如同一塊磁石,吸引著我們這些有夢想的創業者。”武漢艾米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良祿感嘆。
作為一名大學生創業者,張良祿創辦的公司短短7年間成長為“光谷瞪羚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企業”,自主研發了全球首創的雙靶標結直腸癌檢測試劑盒。
從最初40平方公里拓展到如今518平方公里的光谷版圖上,像張良祿這樣的追夢者還有很多。
多年來養成的科技“小氣候”,孕育起一片創新“大雨林”。截至2021年,光谷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20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4200家。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
今年一季度的最新數據顯示,光谷新開辦市場主體1.8萬戶,同比增長近300%。其中,新開辦企業5300余戶,同比增長67.44%。光谷提出,2022年將力爭新登記市場主體突破3.2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突破2萬戶。(記者 鄧偉 通訊員 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