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壓力增大 福鞍股份擬收購控股股東資產切入新能源賽道
經營業績壓力增大,福鞍股份(603315.SH)擬通過關聯重組切入時下正熱的新能源賽道,實現轉型升級。
5月18日晚間,福鞍股份披露重組預案,上市公司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福鞍控股等合計持有的天全福鞍100%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資金。交易完成后,天全福鞍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將新增鋰電池負極材料石墨化加工業務。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此次交易為關聯并購。福鞍股份的控股股東福鞍控股持有天全福鞍40%股權,為后者第一大股東。
雖然成立時間還不足三年,但天全福鞍已實現盈利。2021年,天全福鞍實現營業收入2.45億元,凈利潤5831.53萬元,同比扭虧。
值得關注的是,這并非福鞍股份首次收購控股股東資產。2019年7月,福鞍股份通過發行股份作價11.36億元向福鞍控股收購其孫公司設計研究院100%股權。
盡管標的順利完成三年業績承諾,但受原材料價格大漲等因素影響,近兩年福鞍股份仍出現增收不增利,凈利潤兩年間整體降幅達到34%。
標的去年扭虧為盈5831.53萬元
重組預案顯示,此次福鞍股份計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福鞍控股等合計持有的天全福鞍100%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資金。交易完成后,天全福鞍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將新增鋰電池負極材料石墨化加工業務。
目前,與標的資產有關的審計、評估工作尚未完成,標的資產交易價格以及本次交易發行股份的數量均尚未最終確定。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福鞍股份此次收購為關聯交易。資料顯示,天全福鞍成立于2019年5月,主要為鋰電池負極材料廠商提供石墨化加工服務,下游企業包括貝特瑞、杉杉股份、凱金能源、翔豐華、中科電氣等國內主要的負極材料廠商,終端應用場景為動力電池、消費電池以及儲能電池等。
目前,福鞍股份的控股股東福鞍控股持有天全福鞍40%股權,為后者第一大股東。標的公司董事李士俊、總經理魏??》謩e持有標的20%、18%股份。
近年來,受益于新能源汽車行業以及儲能行業高歌猛進,下游鋰電池行業以及鋰電池負極材料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盡管成立時間不長,但天全福鞍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3月,天全福鞍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46.47萬元、2.45億元、1.08億元,凈利潤-770.49萬元、5831.53萬元、2792.71萬元。其中,2021年天全福鞍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96倍,同時實現盈利。今年一季度,天全福鞍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水平就已達到去年全年的44%、48%。
原有業務毛利承壓致凈利持續下滑
對于福鞍股份而言,此次收購不僅意在增厚公司盈利能力,還有著業務轉型升級的考量。
據了解,福鞍股份是一家主營重大技術裝備配套大型鑄鋼件的生產和銷售企業,擁有美國通用電氣、日本東芝等20多家知名企業客戶,2015年公司登陸資本市場。但從2016年開始,受原材料價格上漲、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公司經營業績不算理想。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8年,福鞍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21億元、3.46億元、3.14億元、3.35億元,對應的凈利潤為5521萬元、3441萬元、889萬元、938萬元。2015年至2017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均在下降,2018年由降轉增,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6.92%、5.46%。
2019年7月,福鞍股份完成重組,公司通過發行股份作價11.36億元向福鞍控股收購其孫公司設計研究院100%股權。彼時,交易對方承諾,2019年至2021年,設計研究院實現的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03億元、1.20億元、1.34億元。
設計研究院并表首年,福鞍股份業績大增。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36億元,同比增長24.27%;凈利潤1.14億元,同比增長26.08%;扣非后凈利潤5758.33萬元,同比增長2842.48%。
但次年,福鞍股份業績再次出現下滑,2020年和2021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86億元、9.51億元,同比增長6.06%、7.33%;凈利潤9921.92萬元、7500.45萬元,同比減少12.99%、24.41%,兩年間整體降幅達到34%。其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8549.68萬元、6899.17萬元,其中2021年同比減少19.3%。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自并表后,設計研究院順利完成了三年業績承諾。但去年受到疫情及全球各因素影響,大宗材料漲幅較多,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得福鞍股份原有的鑄件產品毛利承壓,拖累公司凈利潤繼續下滑。
今年一季度,福鞍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56億元,同比減少5.68%;凈利潤1149.53萬元,同比減少22.44%。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福鞍股份收購的天全福鞍,主要從事鋰電池負極材料石墨化加工業務,易受到經濟周期、供需關系、市場預期、政策變化等眾多因素影響,產品價格具有較高波動性。原材料及產品價格波動產生的影響,以及上市公司增加新業務的整合效果如何,依舊需要時間來考量。(記者 蔡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