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畫海的“第三條岸”,青島迎接新后海時代
隔岸視角
島城的“第三條岸”,后海復興正當時
(相關資料圖)
作為一座聞名遐邇的海濱城市,青島,以膠州灣為界點,構建了三條城市海岸線:第一條岸,前海岸,主要屬于市南區、嶗山區,是開發最早、最精細的岸線;第二條岸,西海岸,屬于原黃島、原膠南,是相對最年輕的岸線;青島的第三條岸,即膠州灣灣內岸線,以膠州灣東岸即傳統的后海海岸為重心,行政上以市北區、李滄區為主,是開發較早但又相對發展滯后的岸線。如果說前海岸是青島的“顏值擔當”,西海岸是青島的“美麗側顏”,青島的“第三條岸”則是青島不為人所熟知的另一面。青島這座山海城市,三條海岸線,三種氣質,三道風景——從膠州灣大橋看后海岸線,有別于山海相臨的前海岸、西海岸,是另一個視距更長、視角更壯闊的灣——城——山,是青島山海城市的另一個縮影和代表。
在新一輪城市更新的計劃中,青島終于從前面十多年的東延西拓、四面出擊中收縮回來,轉而以后海岸線一路向北作為主軸,以環膠州灣發展作為主線,將內部腹地的城市空間充分開發利用,對城市灣區進行精耕細作、更新迭變。很顯然“先發后進”的后海岸線被時代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后海的復興成為青島這座城市的新的主打歌。
地位之見
主城的“第一眼”,從“新干線”到“新岸線”
后海岸線,不僅是從跨海大橋方向入青的海上天際線,也是高鐵列車進出青島舷窗外的風景線。后海因匯聚了環灣大道(原環灣高速)、膠濟鐵路、青蘭高速(膠州灣跨海大橋)、流亭機場(已停航)等交通要道,歷來是進出島城的樞紐要地。在前海岸、西海岸之外,儼然已成為青島主城的門戶地帶,第一張臉。當人們從陸路來青,無論是走跨海大橋、環灣高速還是乘坐高鐵乃至由膠東機場沿機場高速——環灣大道入青,后海都是第一城市視線,第一眼。
從前青島的第一眼,是后海散落交錯的新舊建筑,是膠濟鐵路兩側銹跡斑駁的工業遺跡,是環灣大道沿線的空曠,是郊區感、陳舊感、滯后感、邊緣感。這顯然不是真正的青島,也不該是人們對青島的第一印象。
后海儼然是青島的門戶和前臉,而絕非后腦。后海岸線城市更新、岸線復興的必要性、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從工業、交通功能的“新干線”到產業、生活功能的“新岸線”,后海更新應提高到與前海打造相提并論的高度,需要總結前海尤其是新東部建設的得失,來更好地建設后海岸線。
百年溫故
后海復興歷史意義的思考與追問
膠州灣東岸,這條青島的“第三條岸”,從歷史長度上說也許是“第一岸”,從城市地位上說本可以是“第二岸”。在百年歷史上,這條海岸一直是一條工業之岸、交通之岸,以工業功能、交通功能為主體的定位,為青島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百年之間,海港、碼頭、工廠、漁村、鐵路、公路是這里的傳統風景。回顧青島城市百年發展軌跡,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青島一直自南向北沿著后海和膠濟鐵路發展,從中山路、老西鎮、到老四方、老滄口,沿著膠州灣東岸一字排開。直到九十年代開始,隨著新東部和黃島區的崛起,青島版圖開始演變為東拓西延的城市空間。也因為對于前海的過度偏愛,除了前海、香港路沿線的“金邊”,整個青島腹地城建可謂是乏善可陳,青島城建也被詬病為“鑲著金邊的抹布”。
進入新世紀,在一輪延續了二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地產的興起,青島腹地也隨之崛起,尤其在2010年前后,處于城市腹地東線的福州路——黑龍江路、山東路——重慶路一帶的市北CBD、新都心板塊、東李板塊相繼崛起成為城市發展主流,南北失衡的局面終于有了初步改觀。與此同時,位于西線環灣路、四流路一帶的后海沿線,雖有濱海新區的恢弘手筆、歡樂濱海城的壯麗藍圖、青島北站樞紐的橫空出世,也未能從根本上改變發展滯后、邊緣化的局面。在十余年的造城運動中被城市甩在了后面,導致市北區以及李滄區,東西之間又發生了嚴重的失衡。后海甚至一度與海水污染、發展滯后、環境陳舊劃上等號,成了地產意義上的貶義詞。
后海的復興不是新的藍圖,而是歷史的回歸,賦予后海新的城市定位和時代地位,構建后海岸線的新場景、新生態、新活力,已箭在弦上。一個高品質的后發崛起的后海,將進一步實現青島主城南北向縱深發展,又讓主城腹地的東西之間實現發展均衡。南北縱深發展+東西均衡發展,才是城市更新的深層次意義所在。
后海煥新
青島城市更新“主軸”,新時代新課題致新未來
在新一輪城市更新計劃中,青島城市建設做出了戰略性調整,從東西向到南北向,從四面出擊到環灣為心,以環膠州灣為主線,以后海岸線為主軸,后海岸線的更新迭變成為未來十年的城市主旋律。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重點低效片區開發建設三年攻堅行動重點片區中,就有近半位于膠州灣東岸的后海沿線,郵輪港區、老四方工業區、北客站及周邊、樓山區域均在其中。后海岸線的打造一方面當然要對位前海,一方面也大可對標一下雄安新區的打造。從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到地上、地下和云上三大空間的協調,學習雄安好榜樣?!耙允澜缪酃馄鸸P,以時代標桿落筆”,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未來之岸”、“樣板之?!薄?p>當下2023新一輪城市更新已加快速度,此輪后海岸線的更新進一步成為重中之重,郵輪母港區、RCEP先行試驗基地、歡樂濱海城、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跨國公司區域總部集聚區、北客站西片區(智慧灣)、膠州灣科創新區(樓山片區)均是重點更新區域。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膠州灣東岸“灣心”位置的幾個“量級型”產城項目——集RCEP軌道交通人工智能大廈、RCEP智慧商務酒店、RCEP游艇會于一體的“云上觀?!表椖浚疪CEP領事館區、跨國貿易商務中心、跨境貿易創新中心于一體的“跨國區域總部集聚區”項目,以及集半島科創綜合體、未來創智灣區、文體綜合中心、濱海風情街區于一體的“青鐵智慧灣”項目,眼下都已經成為都是這條新岸線上的“頂流級”明星項目。而這些項目背后的華潤集團、綠地集團、青島地鐵集團、中信泰富等央企、國企力量,是后海岸線的復興必不可少的力量。其中,青島地鐵顯然已成為區域的主導力量,從地下到地上,從建地鐵到建城市,從在建的地鐵5號線(經歡樂濱海城)到已開通的3號線、1號線、8號線(在北站樞紐匯聚),從云上觀海項目到智慧灣項目,儼然已成為后海岸線城市更新的中流砥柱。
青島地鐵,一方面通過軌道交通將后海岸線融入大青島地鐵軌道交通網絡,又通過建設規模性產城融合類項目,極大提升片區的產業環境和城市面貌。正在開發的云上觀海項目,一方面緊鄰地鐵5號線瑞昌路站(建設中),一方面又通過航海運動中心、文化體育中心、青島大學附屬濱海實驗學校、皇冠假日酒店系列配套賦能城市升級,將極大地改善歡樂濱海城乃至后海岸線的面貌。
老市北新經貿,老四方新濱海,老滄口新科創——在青島地鐵等國家力量的賦能之下,青島的第三條岸未來可期。
場景建設
以建一條海岸線的視角建設后海
青島第三條岸的規劃建設必然不是市北、李滄的各自為戰,而應是從海岸線到天際線的協同發展。無論沿灣自然文旅層面,沿岸新興科創產業開發、內部老工業遺跡更新乃至交通功能的調整升級,都應該是一盤棋。對標前海的得與失,打造灣海自然之岸、繁華豐盛之岸、新興產業之岸、建筑博覽之岸、工業遺跡之岸、內海生活之岸,構建后?!靶掳毒€”的新場景、新生態、新氣象。用建一條海岸線的思維,來思量和要求后海的城市更新,以建一條全新完整的海岸線的視角,來審視、規劃、要求未來五到十年后海岸線的建設開發,不以一城一地思量。后海不是幾個樓盤的概念,也不是幾個產業集聚區的概念,而是上升到一個新的海岸線建設布局的概念,打造新一代建筑之岸、產業之岸、文旅之岸、生活之岸。
落位到建筑景觀上,建設的不是幾個建筑組團,而應考量的是整個后海岸線,在膠州灣東岸岸線和嶗山西麓山線之間,建設一個全新的建筑天際線。從郵輪港區到濱海新區,從北客站片區到膠州灣科創新區,其中位于沿海一線的慧灣、歡樂濱海城、白泥地——膠州灣科創新區啟動區更是因緊鄰海岸線,也緊靠跨海大橋入城處而至關重要。
后海岸線的第一界面,必然是產業界面,而非住宅界面,因此后海岸線的產業布局和協同至關重要。從跨海大橋方向來看,當下后海岸線的第一視角基本以綠地海德公園、越秀星匯藍灣等住宅類建筑為主“最顯眼”,這顯然不是未來后海天際線的主視覺。而當下比較熱門的位于膠州灣東岸灣心位置的“云上觀?!表椖縿t是一個相對優秀的案例,一方面用產業界面作為海上第一排的界面,無論面向膠州灣的西面還是面向濱海大道的南面,都很好地兼顧了后海天際線;另一方面,更難能可貴的是,其高端住宅部分也采用玻璃幕墻為主的建筑立面,以一種“類公建”的面貌與產業界面相呼應,進一步強化了區域的繁華感、產業感。而其中的青島航海運動中心、文化體育中心、星級酒店和人工智能大廈多個產業載體,更是極大地豐富了片區的海岸線和天際線。
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RCEP先行試驗基地、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跨國公司區域總部集聚區、綠地海外灘、青鐵智慧灣、北客站片區、膠州灣科創新區啟動區等一系列產業、商業、辦公樓宇的崛起,一條新的以產業辦公為主體的臨海建筑界面,將在膠州灣的東岸熠熠生輝。
可以想象,未來從西部、內陸方向進入青島,人們可以在跨海大橋、環灣大道、膠濟鐵路上欣賞后海建筑天際線和后海燈光秀的情景。相信在市北區與李滄區乃至城陽區的聯動之下,在青島市城建部門的全盤統籌之下,一個青島的“第三條岸”,一條新的后海建筑天際線,將讓世界重新認識山海青島的現代與時尚、魅力與活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