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門:深大實驗生物教研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包力 通訊員 蔡拓
(資料圖片)
為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熱情,提高課堂效率,深圳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以下簡稱“深大實驗”)生物教研組全體老師,在教研組長蔡拓老師的帶領下,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對學科課程和活動進行精心策劃,3月26-31日組織開展了“‘生’生不息,‘物’物向榮——生物學科教研周”專題活動,推出生物科技前沿科普展、首屆生物攝影大賽、第二屆生物思維導圖大賽、首屆生物顯微識圖大賽、教師接力研討課與同課異構研討課等活動。各項活動突出生物學科特色,貼近生物、生活、生命的特點,培養了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提升了教師教學、教研專業發展能力。
活動一:揭秘生命奧秘
深大實驗生物科技前沿科普展
當前正處于生物技術的黃金時代,無數生命科學家致力于解決生命科學的難題,追尋可影響數十億人生活的目標,讓所有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些突破性的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解決熱點問題,如“新冠病毒突變株免疫逃逸機制”研究,為全球新冠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認識;“缺血性腦血管病精準治療方案”研究開創了國際腦血管病領域精準治療的先河;“多細胞生物自噬起始的分子機制”研究對探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發生發展有重要意義等。
近年來,生物高考命題也越來越有探究性試題傾向,而且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和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相關話題也是高考熱門考點。作為世界頂級的科學獎,近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點?
為讓學生及時了解生命科學研究進展,生物教研組以2022年的十大生命科學研究進展和2013-2022年十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為內容,進行了深大實驗生物科技前沿科普展。
活動二:捕捉生物靈動之美
深大實驗首屆生物攝影大賽
為引導學生通過使用攝影作品來記錄對自然世界的感知,樹立促進生物的可持續性和保護意識;展現生物的多樣性、進化和生命的起源,激發出對自然的更深層次理解,生物教研組組織了深大實驗首屆生物攝影大賽。
此次比賽獲得了良好反響,同學們積極參與,收集作品100余份,每一份作品都靈活生動地詮釋著大家發現美的眼睛。通過照片,或表現出生物是如何成為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或揭示生物個體或親密群體的個性,或描繪生物在自身環境之中的重要性或角色,或反映生物獨特的適應環境的生存手段,反映出生命的奇妙和生物靈動之美,讓人看得愛不釋手。最終經過全體生物學科組老師的綜合評議,評出一等獎5名、二等獎15名、三等獎20名。
活動三:描繪生物結構之美
深大實驗第二屆生物思維導圖大賽
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形思維工具,它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使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把知識點緊密聯系起來。為讓學生通過邏輯梳理貫通學科知識,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邏輯思維,加深對生物學核心概念和核心過程的理解,生物教研組組織了深大實驗第二屆生物思維導圖大賽繪制大賽。
本次大賽由高一和高二年級共同舉辦,首先于3月11日-3月20日收集活動作品,同學們積極參與,共收集作品500余份,每一份作品都靈活生動地詮釋著大家的無限創意。
全體生物學科組老師根據評分標準,綜合評議,選出特等獎10人、一等獎20人、二等獎30人,三等獎若干名。
生物組將所有的獲獎作品密封、過塑,這些思維導圖作品及攝影作品于3月30日成功展出,引發了學生的積極圍觀,學生們評析贊賞優秀的思維導圖作品,互相交流學習,也對下一屆思維導圖大賽“躍躍欲試”。
活動四:觀察生物細微之美
深大實驗首屆生物顯微識圖大賽
見微知著,探索奧秘!——生物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顯微鏡是生物實驗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儀器。為鞏固生物學理論知識,全面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激發學生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科研熱情,規范顯微鏡的操作方法,深大實驗生物組舉辦首屆顯微識圖大賽。
參賽者通過使用數碼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有絲分裂固定裝片,查找、分析、記錄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細胞內染色體形態結構特征。
經過激烈的計時賽,綜合時間和準確率,最終評出一等獎4名、二等獎8名、三等獎12名。
活動五: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情境-任務-活動”為主線的教學研討課
核心素養本質上是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需要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以及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逐漸培育起來。核心素養的屬性決定了其習得必然將學生置于真實的情境中,建立情境、問題(任務)與學生活動三位一體的教學關系,基于真實情境產生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探究問題解決的學習活動,建立新知與舊知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基于此,生物教研組在高一、高二年級開展了“情境-任務-活動”為主線的教學研討課。
高一由李祎男、張可人兩位老師以接力課的形式進行,上課內容為《DNA的復制》。李祎男老師的授課內容是DNA的體內復制,李祎男老師根據新課標內容以及大單元核心素養的理念,以“烈士回家”為情境導入,基于科學史資料提供的實驗證據,通過課件中設置的課堂活動,帶領學生演繹推理DNA的復制方式,體驗了假說-演繹法的一般過程,培養了生物學研究的科學思維,在DNA的復制過程模塊中,李祎男老師首先讓學生通過閱讀情景故事,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歸納總結DNA復制需要的條件。并通過課件中的課堂游戲讓學生來到臺前體驗DNA復制過程中相關物質的行為變化,通過閱讀教材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DNA復制的步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最后通過對DNA準確復制原因的總結,使學生理解DNA的結構是保證DNA準確復制以及遺傳信息的穩定傳遞的原因,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張可人老師授課內容為PCR技術,承接李祎男老師的引入,課堂一境到底,以“烈士回家”為切入口,通過閱讀材料引導學生理解PCR技術的特點,講解深入淺出,從烈士尋親談到刑偵大案、再到核酸檢測,最后以一首PCR之歌收尾,整節課堂理論聯系實際,銜接自然,氣氛活躍,落實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生物核心素養。
課后,來自深大附中的正高級教師陳偉老師和市教研員章君果老師進行點評。首先,他們都對兩位年輕教師結合新課程“六步”課堂教學模式,學歷案學習目標明確,以“烈士回家”為情境貫徹始終,通過資料分析構建概念,以評價任務驅動教學活動,活動形式多樣,學生完成評價任務的活動時間適中,關注五育并舉等多方面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也對兩位青年教師提出了寶貴建議。
高二由閆詩宇、武禹含兩位老師以同課異構的形式進行,上課內容為《動物細胞融合技術與單克隆抗體》。閆詩宇老師的教學以“單克隆抗體制備的科學史”為主線,將教材的知識體系根據科學史的時間線重新整合,使學生認識到單克隆抗體制備技術依賴于動物細胞融合技術的發現;學生從真實情境出發,圍繞核心問題提出假設,再呈現科學史資料加以論證,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發生碰撞,切身體會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遇到的困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落實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武禹含老師的教學設計基于新課標、新教材和新高考,教學風格鮮明,課堂精彩紛呈。武禹含老師本節課通過一個大情境“新冠治療”出發,通過任務驅動學生一步一步實現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問題設置靠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環節設計環環相扣,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過程中,聯系已有知識啟發學生思考傳統制備抗體的缺陷,再運用問題串探究單克隆抗體如何制備,從而認識單克隆抗體的應用,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課后,生物科組與教學處主任王文明共同開展評課活動。首先閆詩宇老師和武禹含老師進行說課,講述課程整體的設計思路,并反思教學過程中不足。隨后各位老師點評并提出建議,王文明首先肯定了生物教研周的各項活動的組織和安排,對四位年輕教師的課堂設計和課堂教學進行點評,也提出了新的期望和建議,希望青年教師在接下來三到五年的黃金期,快速成長,努力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
審讀:譚錄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