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印發 部署27個重要工程
2月18日,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稱,《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已經印發。根據《規劃》,重慶將構建“三帶四屏多廊多點”的生態安全總體格局,劃定“一核四片”生態修復分區,并在規劃期間實施27個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一核四片”分別是什么?
各區縣的自然資源本底稟賦、生態保護修復程度存在差異,關鍵就在于找準方向、明確路徑、彰顯優勢、實施協調發展。在科學研判重大生態問題和生態風險,考慮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生態系統的關聯性以及跨區域的協同性的基礎上,《修復規劃》合理劃定了“一核四片”修復分區。
“一核”:
三峽庫區核心區生態涵養區,總面積2.57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1%,共涉及9個區縣,是三峽庫區土壤保持重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片”:
大巴山生態屏障區,總面積0.8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0%,共涉及3個區縣,是秦嶺-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陵山生態屏障區,總面積1.74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1%,共涉及6個區縣,是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婁山生態屏障區,總面積0.87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1%,共涉及3個區縣,是大婁山區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丘陵谷地生態品質提升區,總面積2.23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7%,共涉及21個區縣,是全市規模最大的城鎮空間和農業發展區。
不難發現,這是立足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突出區域特色的細化落實之舉,旨在提升全市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水平、優化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
在此劃分的基礎上,部署了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27個重要工程,進行分區實施。
27個重點工程一覽
三峽庫區核心區生態涵養區(4個)
長江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三峽庫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巫山一七曜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方斗山一七曜山生物多樣性保護
大巴山生態屏障區(3個)
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大寧河流域水源涵養、九重山-紅池壩亞高山草甸生態修復
武陵山生態屏障區(4個)
烏江生態廊道建設、七曜山-茂云山-灰千梁子生物多樣性保護、山塘蓋-麒麟蓋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川河蓋-平陽蓋生態綜合治理
大婁山生態屏障區(4個)
金佛山一四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綦江-萬盛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大溪河流域礦山生態修復、綦江流域生態農田整治
丘陵谷地生態品質提升區(12個)
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四山"保護提升、"兩江四岸"整治、東部槽谷生態城市治理、西部槽谷城市生態宜居示范、明月山-精華山生物多樣性保護、龍溪河平行嶺谷生態農田整治、長壽湖生態品質提升、嘉陵江-涪江-渠江生態廊道建設、云霧山-巴岳山綜合整治、瀨溪河-小安溪生態綜合治理、寶頂山生態景觀提升
27個重要工程覆蓋全市域范圍,堅持問題和目標導向的同時,注重全市一盤棋發展,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統籌謀劃重大工程。
通過實施《修復規劃》,預計到2025年,生態系統治理體系逐步建立健全,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等生態廊道初步建成,三峽庫區、大巴山、武陵山、大婁山等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逐步增強,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進一步筑牢。
預計到2035年,重慶市森林、草地、河湖、濕地、農田、城鎮等生態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生態系統治理體系更加健全,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面筑牢,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
《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