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省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0)》摘要

“十三五”期間隨著技術引進和創新,安徽省環保產業節節攀升,在中部地區迅速崛起,全省擁有各類環保企業近兩千家,形成數十萬產業大軍。當前安徽環保產業整體實現快速增長,并初步呈現由量變到質變的轉變。目前安徽已擁有環保上市企業13家,僅2020年全省就有5家環保企業成功上市,預計2021年還將有1-3家環保企業上市。行業引領企業逐步凸顯,在大氣脫硫脫硝、超低排放方面:同興環保、威達環保在全國市場份額逐步增加;在環境監測方面:藍盾光電、皖儀科技等一批企業穩占行業重要地位;在污廢水處理運營方面:擁有東華科技、國禎環保、中環環保、華騏環保等一批骨干企業;在固廢處置、土壤修復方面:超越環保、通源環境、東華科技等公司均快速成長;在農村污染治理方面:美自然環保、舜禹水務等一批企業逐步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在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方面:水韻環保等一批企業快速得到市場認可。產業總體發展勢頭方興未艾,眾多企業已經走出安徽,面向國內國際市場。

一、產業概況

2020年,安徽省節能環保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864戶,產值超2000億元,占全省GDP比重約5%。其中全省現有近2000家環保企業,從業人員數10萬,截止到2021年9月,安徽擁有環保上市企業13家。安徽環保產業界的環境監測儀器中光譜、色譜,大氣污染治理中除塵脫硫脫硝等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技術及裝備、污水處理工藝及裝備制造能力、水處理藥劑制造、環境監測儀器制造、污泥處置裝備工藝、汽車尾氣凈化裝置等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就安徽企業而言,今年迎來四大戰略機遇期:首先,今年是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發展經濟、鞏固精準扶貧成果與環保治理任務依然任重道遠,決定了在未來一段時間環保產業依然大有可為。其次,我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皖企走出去搭建巨大的合作交流平臺、創新平臺和投融資平臺。5月底,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環保產業協會及南京、杭州、寧波、無錫和蘇州市環保產業協會簽署了長三角區域環保產業協會聯席會議備忘錄,推進長三角省市環保產業開展的相關工作實現互認互通,掃除區域壁壘,為安徽環保產業做專做精迎來良機。其三,是省府確定由省環境廳主抓環保產業后,高層緊鑼密鼓“雙招雙引”,引導安徽環保產業可持續穩健發展,省廳正積極編制出臺引領發展方向的產業規劃,擬定產業扶持激勵政策,繼續扶持一批本土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功效,更快更穩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其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地一區”的打造,綠色發展是主基調。

安徽省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是我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物質保障,為江淮大地環境質量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2020年,列入安徽省環保產業發展促進會會有效調查樣本的535家環保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約324.15億元,營業利潤總額約26.11億元。其中年營業收入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4家,1億-10億元的企業41家,2000萬-1億元的企業104家,2000萬元以下的企業386家。營業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數量占比為8.41%,2000萬元以下的企業數量占比高達91.59%。2020年,有276家企業與2019年安徽省環保產業調查為相同樣本,相比2019年,上述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了5.43%。

從細分領域來看,與2019年相比,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及環境監測領域企業的年營業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從營業收入來看,土壤與地下水修復領域増長幅度最大,2020年土壤與地下水修復領域營業收入為2.31億元,同比增長了64.24%,其次是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環境監測、水污染防治和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同比増長了27.79%、12.86%、7.51%和3.62%。

二、市場運行展望

本次調查發現,2020年調查范圍內共有276家企業同為2019年安徽省環保產業發展狀況的綜合量化分析樣本,較2019年相比,上述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了5.43%;從細分領域來看,與2019年相比,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及環境監測領域企業的年營業收入、環保業務營業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2020年,535家環保企業實現營業利潤總額26.11億元,高于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平均值(6.08%)。這說明后疫情時代對我省產業發展影響依然在持續,從細分領域調查數據反饋來看,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及環境監測領域營收情況整體高于其他領域,這源于“十三五”末和“十四五”開局國家環境治理深度廣度精度將達到新高潮,由此釋放出的市場空間十分巨大。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落地實施,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在源頭上實現轉型升級,傳統污染物的排放也將隨之減少。也就是說,傳統上注重末端治理的環保企業,即將面臨“失業”的尷尬。如以前電廠燒煤脫硫脫硝、超低排放連年提標,這給環保企業極大的用武之地。但將來燃煤電廠慢慢少了,風電和光伏發電多了,對于超低排放設備的需求自然也就小了。因此碳達峰、碳中和,對我省許多傳統環保企業來講,其實也是個市場急劇萎縮的危機。產業皖軍如何謀劃轉型?如何克服碳中和帶來的危機?我們研判,建議企業今后發力的方向為:

(一)要盡快從傳統的末端治理向過程控制進行轉變

例如,一些新銳環保企業捷足先登正在做“環保與節能的協同創新”,從原來的末端治理,轉變成為電力客戶、工業客戶做過程當中的管控,包括資源利用方面、節能方面等,甚至還要走到前端的控制。發力方向包括電氣化、能源替代、原材料替代等,這里面可供環保企業發揮的空間還很大,有很多技術亟待突破。

(二)貫徹多領域資源循環利用理念

比如,一些產業巨頭現在已經不稱自己為“環境企業”了,而是叫做“世界資源管理者”,其含義就是對于所有能源材料的管理,尤其是二次能源材料的管理。從大方向上講,只要盡可能地減少對于一次能源的使用(一次能源大部分都是化石能源),就能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污水這一塊,有企業正在嘗試把從生活污水中收集進來的,過去看成是有害物質的東西,通過一定的技術、運營、節能降耗工作等,達到各項能源、資源的再平衡。傳統的資源再生利用行業,現在也煥發了新的生機。

三、對策與建議

截至目前,安徽省和部分地市謀劃的系列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專項政策中,對標蘇浙滬依然存在不少短板、頑癥和瓶頸,具體表現在:

(一)產業起步遲時間短,環保產業要素資源整合力度不足,經過幾十年發展至今沒有形成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產業鏈。產業中高端裝備尖端產品制造能力不強,“卡脖子”技術依然存在,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均依賴進口,配套產業基礎薄弱,難以滿足產品需求。隨著大批央企頭部企業跨界涌入環境裝備制造、智慧環保、大數據等領域,環保產業競爭加劇,全省環保企業七成以上為小微企業,搶占市場競爭中產業皖軍長期處于歷弱勢位,很難有效占領本地市場。

(二)產業集聚不夠,龍頭企業數量在長三角地區省份中較少,特別是環保產業集成度低,企業規模小散弱,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依然存在。我省節能環保產業園區發展水平落后于長三角地區其他省份,節能環保園區數量少、規模小,園區內企業尚未形成上下游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地區產業集聚度和輻射帶動作用有待加強。以合肥市為例,據統計,合肥市環境規上企業近147戶,年產值5億元以上企業不到20戶,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屈指可數。產業競爭力亟待提升。

(三)產業創新不足,成果轉化較難,產學研用體系建設不完善,協同創新能力較弱,缺乏高效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科研院所與企業間的需求溝通和技術合作渠道不暢。本次調查發現,2020年,被調查企業研發經費總支出為10.60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3.27%。2020年,被調查企業從業單位平均研發經費支出約為198.27萬元,其中來源為政府的研發經費為3967.09萬元,占研發經費總支出的3.74%。2020年,安徽省被調查企業共有36家企業參與標準制修訂數為105個,其中主持國際、國內、行業標準制修訂數為46個,占比43.81%。由此不難看出,安徽環保企業創新研發支出、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數、主導專利申報獲批量等創新指標均遠遠低于蘇浙滬同量級企業。企業協同創新參與度相對較低,同時在以企業為主體的基礎創新體系上,完善企業技術研發投入能力有限,大量的原創性技術成果除了國外引進,只有少數形成于本地科研機構。

不難想象,在系列政策加持下,2021年會是環保產業整體持續向上、景氣度全面提升的一年。放眼“十四五”,不可否認的是,機遇與挑戰共存,我們特作如下建議:

(一)構建產業要素整合市場,打造國家級產業交易中心

我省節能環保產業雖然在“十三五”期間實現較大發展,但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在技術裝備發展水平、市場供給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環保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競爭力薄弱,龍頭骨干較少。建議著力推動集聚區內產業鏈關聯企業協同發展,深化分工合作,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發揮集聚效應,帶動整體競爭優勢。建立完善體現節能環保產業特點的科技創新成果評價和產業化項目篩選機制,加強優質項目孵化,鼓勵以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加強財政資金投入引導。繼續強化目錄引導、政府購買、展會推介、技術交易、工程示范等推廣手段,促進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優先地產地銷。同時,全省應盡快構建環境權益交易與要素整合孵化市場,將產業界與科研院所高校最新科研(包括委托、定向研發等)成果通過統一的平臺發布,及時尋找合作方促進成果轉化。同時要素平臺收集企業排污權、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交易信息接入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力爭打造成國家級生態產業交易中心。

(二)精細化服務,提升市場主體創新動能

依托相關創新平臺,服務攻堅一批國際先進產業化程度較高的技術和項目,實現國外先進技術向國內轉移和轉化。同時有計劃、有重點的加強本省環境產業優勢領域企業技術產品的研發制造和輸出,推動產業融合。針對全省節能環保產業創新體系尚不完善,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省內缺少創新平臺服務支撐,技術研發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偏弱,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的現狀,當全力推進節能環保領域國家、省市級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產業創新載體建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承擔國家、省級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開展共性、關鍵及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健全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科研院所相關專家為創新主力軍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制定,加快構建節能環保產業標準體系,推動產業技術升級。

綜上,安徽產業無論體量與研發能力等均與與長三角一體化中的滬蘇浙存在有一定差距,但距離就是發展潛力與空間。風物長宜放眼量。期待安徽業界提振信心奮起直追,把握長三角一體化后給安徽業界帶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再續產業徽商新傳奇,力爭到2025年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質量邁入全國第一方陣,為加快打造“三地一區”,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貢獻力量。

關鍵詞: 環保產業 安徽省環保產業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