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清華&中持:聯合治理溢流污染成效明顯

    一條水質優良的河道,可能會在一場雨后立刻轉為黑臭水體;居民抱怨投訴、斷面水質下降甚至不達標、環保督察壓力大……溢流污染久治不愈。新建管網、新建污水處理廠、海綿城市建設等措施,投資大、周期長,且需統籌考慮排水體制、財承空間、政策標準等,遠水難以解決環保壓力的近渴。

    溢流污染的就地處理、污水廠廠前超越處理、原位提升污水廠處理能力,可為溢流污染的有效削減提供可靠、經濟、靈活的全覆蓋解決方案,穩定實現合流制溢流污染處理的水質水量雙達標要求。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模塊化、定制化,工期短、占地小、投資少,地區適配度高、實施效果好;由中持與清華大學王凱軍教授團隊聯合打造,多項工程應用行之有效,溢流污染治理成效明顯。

    01

    科研指導實踐

    技術保障實效

    在溢流污染治理實踐中,聯合研發團隊始終貫徹如下的整體治理技術路線,即:采用多效澄清技術和生物吸附多效澄清技術作為一級強化處理,生物加載強化和納米絮凝劑提升二級生物處理能力,協同處理,根治痛點。

    ClaWon多效澄清:經濟快速強治愈

    多效澄清技術通過在加載沉淀分離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應用優化,創新性的將CirMix強化絮凝和高效載體回收技術與加載沉淀技術進行有機集成,實現污染物與水的快速、高效的分離去除,在溢流污水的實際應用中,COD、SS、TP的去除效率分別可達到 >50%、>80%和>90%。

    源于在黑臭治理中的保底有力擔當、成規模應用驗證,該技術在溢流污染治理中,不負眾望,一如既往的交出一份份滿意答卷。其高效卓越的性能已在多個項目的不同應用場景得到驗證。

    西北某市污水處理廠產能不足,每逢下雨溢流嚴重。以解決環境差、居民抱怨為導向,團隊考察現場后,因地制宜將污水廠周邊的魚塘當做調蓄池,在污水溢流口就地設置了一體化多效澄清成套設備,實現了每日對15000m3的溢流污染進行快速凈化。一個月內完成了設備生產、安裝、調試,多效澄清產生的清澈出水顯著改善了下游水體的黑臭現象,高效靈便的設備、快速的環境效益呈現,有效的緩解了當地的環境治理壓力,獲得了當地政府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Biosand S生物吸附:最佳拍檔成合力

    為實現對有機溶解性污染物的快速去除的目標,聯合研發團隊開創性的將活性污泥快速吸附和多效澄清快速物理分離進行有機結合,開發了將BOD快速去除為目的的BioSand S工藝。實際運行中,BioSand S不僅實現了對BOD的去除率達到遠超常規一級強化的85%以上,SS、COD、TP的去除效果也較一級強化有了明顯改善。

    處理能力為25000m3/d的河南息縣污水廠改造后,雨季處理能力可增加至50000m3/d。經BioSand S 生物吸附多效澄清技術處理后,SS、COD、BOD、TP等污染削減量大幅提升,為雨季下游斷面達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NF3R納米絮凝劑:水量激增不畏懼

    納米絮凝劑是處理水量成倍數激增的神器。通過在污水廠二沉池投加納米絮凝劑,即可實現在不改變原有工藝、進廠水量大而污染物濃度僅為設計值一半甚至更低的情況下,有效促進生物污泥的絮凝沉淀效果,大幅度提高生化處理系統的處理能力。長期運行效果顯示,藥劑投加后二沉池負荷保守可提高2-3倍。投加納米絮凝劑提高雨季生化系統處理能力的方式具有見效快、投資極低、運行費用適中、操作應用簡單方便等優勢。

    在獻縣污水廠二期,原本處理水量15000m3/d的處理單元,處理冬季地熱采暖水棄水,進廠水量增大到45000m3/d。投加納米絮凝劑,出水穩定達標。解決了之前到冬季采暖水量增加、污水廠處理能力跟不上的問題。2倍流量長期穩定達標,逐漸增加到3倍流量,連續達標;使用效果消除了污水廠對外加藥劑影響污泥活性的顧慮,同時也驗證了納米絮凝劑的高效作用。

    整體方案破難題

    基于對溢流污染不同應用場景的技術配置,溢流污染系列技術產品運用漸入佳境,由南至北,從西向東覆蓋了多座城市。得益于這些產品開放式接口和模塊化組合優勢,各地治污項目可深度挖潛的需求體量更大,在應用開發模式的選擇上也更具靈活性,尤其是以EPC+O為基礎的建設運營方式,幫助項目同期實現了斷面水質達標的多種技術可能。

    在深圳,處理規模50000m3/d的沙井污水應急處理站將超量未經處理的污水及初期雨水進行處理,出水水質滿足IV標準的水質要求(其中TN≤10mg/L)。

    在合肥,總規模12000m3/d的南淝河應急污水處理服務項目,根據各個排口水質特點將不同工藝有機組合,有效解決了河道污水直排口問題和緩解污水管網高水位的運行問題,為保障南淝河基本生態基流夯實基礎。

    在南京,僅40天工期,一座10000m3/d的水質凈化站開始履新,主要處理站前廢水,處理后排放至秦淮河內,為南京市城北地區生活污水處理減輕壓力,有效改善了惠民河片區環境質量。

    02

    權威鑒定成果

    實戰轉化落地

    優秀的處理效果,來自高含金量的技術加持,它們在實際項目的種種挑戰中,不斷佐證著自己的綜合實力。

    日前,聯合團隊的多效澄清技術鑒定已經進入了專家審核階段,其他治理溢流污染的迭代技術,如納米絮凝劑、生物吸附多效澄清技術鑒定也按計劃穩步推進。

    聯合團隊共同參與編寫的、具有行業引領價值的《城鎮污水處理廠雨天溢流污染治理技術規范》(暫定名)團標工作,已經過專家咨詢會,目前處于修改完善階段。

    事實上,雙方的聯合團隊在啟動研發之初就已經有了專利的原始蓄力,而在各核心領域的研發推進中也完成多項專利的申請,截止目前,已累計產出十余項相關專利。

    這種在治理CSO領域“高地”的技術產出絕非偶然,比起靈光乍現,它其實是源于技術體系化的持續推動,更是基于一批訓練有素的科研團隊,他們敢于試水、勤于實干、善于思考、精于創新,在小試、中試、工程驗證、評估認證、標準規范和推廣應用等環節,高效實施全流程統籌管理和技術迭代串聯,強而有力地夯實了理論、實踐的基礎。他們的工作地點不只在實驗室,更在項目現場,對實驗數據負責,更對工程效果負責,推動著實驗端和客戶端的多點聯動,也推動著技術產品到工程應用的高效轉化;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專業素養讓每次治污行動都有所依、有所為、有所獲。

    03

    研發應用聯動

    持續系統優化

    大局觀念與全局意識,展示了一個團隊對處理效果的研判水準和控盤能力,它將指導研發工作持續精進,并不斷尋求成效提升的突破口。

    依托王凱軍教授團隊科研力量與中持項目執行經驗,加以人才、資金多維度資源的充足配置,聯合團隊特地在獻縣水廠設置了中試基地,在實驗和應用中搭建起橋梁。中試基地建在污水廠內,既是自成一體、相對獨立的系統,又在可控范圍內與水廠協同聯動、互為呼應。將實驗室數據在中試基地得到放大驗證,其穩定性、可靠性著實增加了團隊技術自信的底氣。以生物加載強化處理技術(BioSand T)為例,研發團隊將充分考慮處理效果的疊加進行持續優化。

    中試基地掠影

    04

    探新領域未來

    篤行再謀新篇

    長河泱泱,利澤萬方。溢流污染的治理不僅是一域風光,更是在生態環境全局中的一筆濃墨重彩。

    眼下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不健全也是羈絆溢流治污項目久議不決、久建不成的“牛鼻子”。因此,為了做好相關項目的落地、扶持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持基于自身戰略規劃和核心技術視角,聯合依托業內資源,有必要凝聚更多共識、匯聚更大合力,為推動標準制定事宜持續發聲。

    初心熾熱,闊步向前。污水治理需求全面提升,未來的溢流污染治理領域將有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可期可待,讓我們沉穩應局,在雙碳時代的背景下、在創新驅動的引領下,真正實現“雨水凈、河湖清”的溢流治污成效、生動詮釋生態文明的高質量發展愿景。

    關鍵詞: 清華大學 中持股份 溢流污染 污水廠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