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生態環保企業應對行業變局之策的“六脈神劍”

導讀

國資進軍大潮是近兩年來生態環保領域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現象,頭部民營企業紛紛尋找國資“避風港”解資金之困,建筑型央企開始更明確的瞄準生態環保作為發展的新賽道,各地成立生態環保集團來勢洶洶,生態環保行業格局將自此發生深刻變化。這些變化的背后,政策對生態環保的絕對重視是推動力,政府融資模式變革是催化劑,體現了中央的意志以及地方政府的應對之策。

但不論對于“老玩家”還是“新玩家”而言,這樣的競爭形勢變化意味著行業還未形成良性競爭的環境。然而事情還得做,未來五到十年正是需求集中爆發的最后關鍵時期,企業需要“在困境中成長”,更要專注腳下,行穩致遠,打造項目全生命周期——技投建運的核心能力,做好、做優、做多項目才是根本。

國資進軍大潮持續,生態環保行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之所以說 “持續”,是因為早些年就已經開始了,而且遠未結束。具體來說,2017年是生態環保行業發展過程中一個不那么明顯的“分水嶺”,是國資進軍大潮的開始。

從商業模式來看,分水嶺之前,PPP模式推行正處于火熱狀態,政府需求得以大量釋放,民營企業也找到了“用武之地”,BOT、TOT等模式也廣泛推行;而分水嶺之后,PPP模式遇冷(見圖1),商業模式再次變得不明朗,企業發展陷入迷茫。

從行業發展重點來看,分水嶺之前,生態環保領域的發展較為粗放,一些領域的競爭還處于 “跑馬圈地”的階段,項目建設開展如火如荼,拿項目搞建設是重點;而分水嶺之后,已建成項目數量達到了一個階梯,如何管好、運營好眾多項目逐漸成為企業思考的重點,與此同時,傳統細分領域的投資需求釋放放緩,行業從“增量競爭”逐步轉向“存量競爭”。

從競爭態勢來看,分水嶺之前,行業中大體量的生態環保企業較少,國企民企同臺競技,競爭還處于較為分散的狀態;而分水嶺之后,不少頭部民營企業一方面難以維持過去依靠新增項目高速增長的態勢,一方面運營跟不上無法提供強勁的現金流,在銀行放貸收縮的大環境下,資金鏈暴雷,國有企業憑借強韌的融資能力迅速占位,行業集中度提升,開啟了國資進軍生態環保市場的大潮。

總的來說,國資進軍大潮主要有三大主要表現,除了原有的一些“資深玩家”不斷做大做強外,也有“新玩家”的加入“攪局”。

其一:頭部民營企業尋找國資“避風港”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8年開始,頭部環保民營企業“投身”國資的趨勢加快,從2018年到2020年,有超過34家民營企業迎來國資的入股,超過50%的企業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國資(見表1)。

在這種現象持續下,生態環保領域的頭部企業將逐步變成國企主導,在未來10年——行業走向成熟期的關鍵階段,這樣的變化會逐步固化下來。

其二:建筑央企瞄準生態環保新賽道

央企在關系到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而生態環保是國家的千年大計,不少央企正把目光瞄準生態環保領域,將生態環保作為未來發展的新賽道。據初步統計,在96家央企中,有超過四成都專門成立了從事生態環保業務或開創生態環保業務的子公司、平臺(見圖2),例如中交集團下屬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建下屬中鐵建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他們對生態環保的重視可見一斑。

其三:地方生態環保集團紛紛成立,“自帶光環”

從“十二五”開始,就有地方生態環保集團成立,但“十三五”中后期至今頻率明顯變高。例如,初步統計已有超過20家省級生態環保集團,大多都是在“十三五”后期成立的,大概每年都會有2~3家(見圖3)。

地方生態環保集團戴著地方政府的“光環”,對區域內的市場競爭格局帶來重要影響。生態環保領域的大多項目是政府作為甲方,跟地方生態環保集團是“一家人”,政府有動力將項目交給地方企業手中,一是地方政府的管控能力、話語權加強,也能更靈活的實現一些地方政府的想法,二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能夠提升當地財政收入。但其他競爭方可能處于不利地位。

政策的絕對重視和政府融資模式變革是最主要的動因

國資大潮的出現,背后既有推力、有壓力,也有催化劑,站在政策大環境下就能很好的理解。辰于認為政策對生態環保的絕對重視是推力和壓力,推力在于國資體系靠近政策中心,自然要響應政策號召、遵循中央的整體部署;壓力在于中央對生態環保問題采取高壓措施,完成生態環保指標是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務;而政府融資模式變化是催化劑,地方債管控和改革以來,地方政府融資渠道受限,財政壓力大,又要完成目標,又要面對缺錢的問題,通過國資體系來解困是一個途徑。

推力+壓力:政策對生態環保的絕對重視

2013年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直指當時嚴峻的大氣污染問題,對空氣指標的改善提出了到2017年的明確指標,國務院與各級省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重點行業的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開始轟轟烈烈搞起來;2015年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直指水環境質量差、水生態受損、黑臭水體等問題,對水環境質量的提升也提出了到2020年的明確指標。

可以說,這兩個“十條”拉開了中央大力整治生態環保問題的序幕,有關生態環保的政策出臺自此只增不減。2017年十九大明確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麗”,第一次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一起寫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生態環保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保成為政府的底線、紅線。

關鍵詞: 生態 環保 企業 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