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長效機制,匯聚治理合力——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報告解讀
7月14日-20日,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完成督察反饋,山西、遼寧、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廣西、云南8個省(自治區)領到“成績單”。
督察報告中指出的,既有近期發現的新問題,也不乏久拖不愈的老問題。記者梳理發現,這些問題背后往往有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的地方政府和部門,也有敷衍整改、弄虛作假、公然違法的企業。舉一反三,各地要治標,更要治本。而治本關鍵就在于,各地進一步建立完善生態保護長效機制,真正把責任落實到位。
考核問責不到位,地方黨委和政府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難壓實
地方黨委政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者、執行者、推動者,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但從目前來看,一些地方沒有扛起這個責任,有的還成為生態環境問題的包庇者、縱容者。
長期不作為慢作為的,有之。遼寧省鐵嶺凡河新區每日約兩萬噸生活污水直排,直至督察進駐前才匆匆建成1400米臨時管線,將大部分污水接入污水處理廠。
干擾行政執法的,有之。江西省大余縣政府不僅不履行屬地監管責任,反而為違法生產企業說情開脫。
胡亂作為的,有之。安徽省合肥巢湖市為獲取建設用地指標,多次假借“殘次林”土地整理名義,毀林造地,2018年以來,毀林造地面積超1400畝。
包庇違法行為的,有之。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自然資源部門與張良鎮,公然為危險廢物黑加工窩點“打掩護”。
事實上,為了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的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多省份也在創新機制,高位推動。河南省建立起省委書記、省長共同約談環境空氣質量排名靠后市縣負責人制度;遼寧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了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了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體系。
那么,為何壓力傳導層層遞減,出現“上熱下冷”的現象?
從督察報告中,我們能找到個中緣由。在一些地方,政績考核和問責并沒有發揮應有的“指揮棒”和“緊箍咒”作用。
山西省產業結構偏重,本應嚴格控制非化石能源消耗。但當地對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年度考核目標未完成的地市,既未按要求問責,也未實施高耗能項目緩批限批,考核結果運用“寬松軟”?!渡轿魇¢_發區考核辦法》未充分體現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太原市清徐經濟開發區違法建設“兩高”項目等問題突出,2020年考核仍被評為“優秀”等次。
廣西壯族自治區能耗雙控考核也放松要求,百色市連續3年考核結果為“未完成”,本應問責卻弱化為通報批評,北海市、崇左市未完成任務,自治區也未對其實施緩批限批。
考核問責不敢動真碰硬,失職失責行為就難以徹底遏制住。比如,被考核者或心存僥幸,以為生態環保工作抓不好也不要緊,或敷衍應付,“只掛帥不作戰”。因此,只有考核實起來、嚴起來,才能真正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切實扛起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一崗雙責落實不到位,沒有形成生態環保齊抓共管大格局
保護生態環境不能單靠一兩個部門,而是需要各部門通力協作。但督察發現,不少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與職能部門未能認真履職有關。
記者梳理發現,在督察報告中,被點名批評最多的省級職能部門是省發展改革委,8個被督察省份中,有5省“上榜”,其次是省農業農村部門和省自然資源部門,分別有3家被點名。此外,還有省工業和信息化部門、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生態環境部門、水利部門、自然資源部門、交通運輸部門、能源部門、林草部門等。
一些地方環環扣不牢。遼寧省被批“省發展改革、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草等部門落實生態環保責任不到位,減污降碳、污泥無害化處置、海洋、濕地保護等重點工作嚴重滯后。”
一些部門層層失守。安徽省發展改革部門監管不到位,“兩高”項目違法建設問題突出。六安市安徽金日晟礦業有限公司150萬噸/年球團項目未取得能評審批手續,2019年違規開工建設,省、市、縣三級發展改革部門明知其違法行為卻不制止。
不少職能部門對相關工作重部署、輕督促,對任務完成情況只調度、不核實,國家相關文件被一轉了之,實際問題被層層掩蓋,小癥拖成大病。
管行業,必須管環保。這些職能部門肩負著推動減污降碳、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推進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調整優化交通運輸結構等重要職責。只有各司其職,加強監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才能形成生態環境保護齊抓共管大格局,共同保護生態環境。
問題整改保障機制不健全,督察實效打折扣
督察整改是督察的“后半篇文章”。通過督察發現問題只是手段,整改才是目的。
但督察發現,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裝整改的問題。
整改敷衍應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稀土開采污染水源問題整改不力,岑溪市三堡鎮一帶區域稀土盜采仍然嚴重,義昌江及其支流2020年氨氮年均濃度超標。
整改不嚴不實。第一輪督察指出安徽太平湖省級風景名勝區內存在違規建設問題,黃山市和黃山區整改浮于表面,規劃紅線內的6個違規項目整改沒有實質進展。
整改弄虛作假。江西省礦山整治修復走過場,督察組現場抽查新余、贛州等地13座礦山,均存在虛報整改進度問題,部分礦山甚至未進行任何修復。
究其原因,除了思想認識不到位、存在僥幸心理、不敢動真碰硬外,還有長效機制不健全。缺乏保障機制,令督察整改實效大打折扣。例如,經費保障不足,后續投入、措施沒有跟上,部分整改工作就出現“虎頭蛇尾”,甚至出現“拉抽屜”的現象,整改沒有取得實際效果;又如銷號制度執行不嚴,部分整改單位未開展實質工作就申請銷號,上級主管單位失察,導致虛假整改進度層層上報等。
為切實抓好督察整改,國家層面建立了一系列整改保障機制,其中包括通報曝光制度,開展督導、約談和專項督察,嚴格驗收銷號制度,開展督察“回頭看”等。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徐必久透露,正在研究制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規定》,將進一步夯實各方面的整改責任,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督察管理閉環。
近年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取得了“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的效果,對推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解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要以督察反饋為契機,舉一反三,建立完善長效機制,確保問題真正得到解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