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市農林科學院發出雨后甘薯病蟲草害防控注意事項

       期華北和黃淮一帶普降大雨,許多田塊積水嚴重。暴雨過后高溫高濕易造成一些病害的大流行,特別是細菌病害,一旦發生損失嚴重。對甘薯病害的防控應堅持預防為主,將病害控制在發生初期。同時,大雨過后,要注意草害的防控,特別是種植較晚的夏薯,因種植株沒有封壟,草害很容易發生,而雜草的減產也在42-73%,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F將幾種大雨后容易發生的病害識別與防控方法總結如下:

一、細菌病害防控:

預防細菌病害,主要措施是盡快排除田間積水,在水退去之后,可按規定劑量噴施農用連霉素、春雷霉素、可殺得叁千或氯溴異氰尿酸等殺菌劑。并進行田間調查,及時發現病株,進行專項防控。

甘薯莖腐病的防治

甘薯莖腐病,病原菌為細菌達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是年來在我國流行起來的一種病害。年來該病在我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江西、重慶、河南、河北、江蘇、浙江等省市均有發生,病害流行田塊受害損失可達30-40%, 個別田塊損失可達80% 以上。在田間,病原細菌主要借雨水、流水、昆蟲以及農事操作等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種苗和種薯調運傳播。由于暴風雨能對作物造成大量的傷口,有利于病原細菌侵入,且細菌與雨水混合沖刷植物組織,促進病原菌在作物間傳播,并創造有利于病害發展的濕度條件,通常是造成細菌病害流行一個重要條件。所以降雨前后做好該病害防控,有利于保障甘薯的正常生產。

(1)查苗情及時處理發病植株。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帶出田外集中深埋或銷毀。同時在病株栽植穴上撒生石灰或殺菌劑消毒,病株周圍噴藥預防。

(2)排水降濕。保持田間排水溝的通暢,以利于及時排除畦面的雨水,降低土壤濕度。水退之后要及時清溝排漬,盡快使田間干燥。

(3)后期要合理灌水。保持水分的均衡供應,避免久干久濕導致裂根。

(4)及時除草和中耕松土。水災之后,雜草生長很快,及時除草,最好采用人工除草,結合松土為宜。

(5)及時施肥。施用專用復合肥,促使甘薯盡快恢復營養生長。

(6)噴施殺菌劑。田間出現病株,可噴施春雷霉素、可殺得叁千或氯溴異氰尿酸等殺菌劑進行預防健康植株發病,后每隔7-10天一次,施2-3次。

甘薯莖腐病附錄:

1、甘薯黑腐病發病條件

土壤過濕和多雨氣候有利病害發生流行。在低洼朝濕及易積水的田塊或地段,發病率較高。甘薯栽種時遇過程降雨造成土壤過濕, 有利病原細菌侵人, 表現前期發病早、流行快。中耕除草期多雨,則會造成甘薯膨大期病害再次流行, 病株率高。高溫有利于病害的發生流行,高溫季節種植的甘薯病害始見期早,如雨量大則會造成病害流行。

甘薯細菌黑腐病發病的輕重與前作、氮肥施用水密切相關。前作烤和毛豆的發病比前作為水稻的重,氮肥過量甘薯貪青徒長的比氮肥適量、植株生長正常的發病重, 偏氮或過氮施肥, 是加快甘薯前期病害流行和增加死株的原因。

大風暴雨引起土表莖基部擺動摩傷或枝條折斷,造成大量傷口促進病原菌侵入發病,大風雨過境后病情發展快, 癥狀表現急, 常出現明顯的枯萎高峰期。從不同田塊病害分布看, 丘陵坡地、紅砂壤地、山口風口等類型田塊發生較重。

2、甘薯黑腐病田間癥狀識別

一般先從莖基部發黑軟腐,然后自下而上變黑軟腐,早期發病的可至整株植株腐爛死亡(圖1),中后期發病的植株拐頭黑腐植株仍可生長(圖2)。根莖發病維管束組織有明顯的黑色條紋、髓部消失成空腔,薯塊發病可造成整薯腐爛,有惡臭味(圖3)。早期發病的多數是整株枯死,到中后期發病可僅造成1~2 個枝條枯死(圖4)。收獲時病株及某些地上部無癥狀的植株,其拐頭腐爛呈纖維狀, 薯塊變黑軟腐。

大雨過后,一些真菌病害也容易高發,如甘薯莖腐病、甘薯紫紋羽病、甘薯白絹病等。預防真菌病害,主要措施是盡快排除田間積水,在水退去之后,可按規定劑量噴施枯草芽孢桿菌+廣譜真菌殺菌劑(米酰胺、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并進行田間調查,及時發現病株,進行專項防控。

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甘薯基腐病,是我國浙江等南方沿海地區發生的一種新發病害,年來有向內陸蔓延擴展的趨勢。病害在田間發病后一般可減產10-50%, 嚴重者可減產95%甚至絕收。在田間,病原菌主要借雨水、流水以及農事灌溉等進行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種苗、種薯以及攜帶病土的調運。暴風大雨易造成甘薯莖基部傷口產生,為病原菌侵入創造有利條件,易于病原菌侵入發病。所以特別在大風降水后應及時做好該病害防控,保障甘薯的正常生產。

(1)減少病源:田間種植應選用健康種苗,避免帶病種薯種苗對病害進行傳播。

(2)及時調查病害,拔除病苗。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并帶出田外集中銷毀,從而降低田間病原基數。

(3)土壤墑情不宜過高,應及時排澇,降低田間濕度。保持田間排水溝的通暢,排水設備可正常使用,以便降水后可及時排水。田間應及時灌溉避免干旱造成薯蔓干裂,防止暴曬灌溉后根部裂口,易于病原菌侵入。

(4)合理輪作。對于常發病田應與如水稻等非旋花科作物進行輪作。如若無法輪作,可對薯田淹水兩周,惡化病原菌生存環境,減少病害初侵染源。

(5)及時清除田間旋花科雜草,減少病原菌適生寄主,減少再侵染源。

(6)科學合理使用殺菌劑。田間種植可以在前期使用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等殺菌劑進行一定的預防。

甘薯基腐病附錄

1、甘薯基腐病發病條件

田間土壤帶菌及帶菌的種薯種苗是病原出侵染源,病原菌通過傷口或葉痕侵染藤蔓。溫度和濕度是甘薯基腐病發病的主要因素。田間溫度15-30℃有利于田間發病。薯苗種植期多發陣雨有利于病害發生。臺風及大雨造成甘薯莖基部枝條擺動產生的摩擦傷口有利于病原菌侵入發病。

2、甘薯基腐病田間癥狀識別

發病初期甘薯莖基部藤蔓產生褐色病斑,田間溫度適宜、濕度較高時藤蔓病斑逐漸擴展,最終病斑環抱整個莖蔓,莖基部葉片開始枯黃、落葉(圖1、圖2)。莖基部發病部位維管束組織發褐壞死、髓部消失(圖3)。后期病斑由莖基部向薯塊擴散(圖4),嚴重時莖基部病部干枯,地上部逐漸枯死,條件適合時,能夠在甘薯莖蔓病部表面產生大小不一的小黑點。

甘薯紫紋羽病的防治

甘薯紫紋羽病,病原菌為桑卷擔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木耳目木耳科卷擔菌屬。擔子無色,圓筒形,有的為棍棒形或彎曲,大小為(25~40)μm×(6~7)μm,其上產生擔孢子,無色,卵形或腎形,上圓下尖,直或稍彎曲,大小為(16~19)μm×(6~6.4)μm。菌核扁球形,表層紫色,內層黃褐色,中央白色,菌核大小為(1~3)μm×(0.5~2)μm。無態為紫紋羽絲核菌(Rhizoctonia crocorum Fr.)。該病原菌寄主范圍很廣,除甘薯外還可侵染馬鈴薯、棉花、甜菜、大豆、花生、桑、茶、葡萄和多種樹木以及雜草等100多種植物。由于暴風雨能對甘薯植株造成大量的傷口,有利于病原真菌侵入,并創造有利于病害發展的高溫高濕條件,通常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降雨前后做好該病害防控,有利于保障甘薯的正常生產。

(1)發病初期在病株四周開溝阻隔,防止菌絲體、菌索、菌核隨土壤或流水傳播蔓延,及時噴淋或澆灌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按500 g/hm2的用量施用20%氟酰胺可濕粉劑。

(2)及時清除病株和病殘體。田間發現病株要在菌核形成以前,及時將病株和病土一起鏟除,再用福爾馬林或石灰水進行消毒。山坡梯田應特別注意水流傳病。同時,禁止將病地作為蔬菜秧田或果木苗圃,以防帶土移栽時擴大病區。此外,還應注意帶菌肥料、人、畜和農具等傳播病害。

(3)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并改善土壤結構,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甘薯紫紋羽病附錄

1、甘薯紫紋羽病發病條件

病區甘薯連作地發病嚴重。甘薯與桑、茶等樹木混作易發病。初秋高溫多雨潮濕條件下易發病。偏酸的土壤環境下易發病。砂土層、土層淺或漏水地以及缺肥生長不良的甘薯地病害均重,多施有機肥和堿肥料病害輕。

2、甘薯紫紋羽病田間癥狀識別

一般主要發生在大田期,為害薯塊和薯拐。植株黃弱,薯塊表面生有病原菌的菌絲,白色或紫褐色,似蛛網狀,病癥明顯(圖1)。病薯由下向上,從外向內腐爛,后僅殘留外殼。地上部的癥狀表現為葉片自莖漸次向上發黃脫落。

e215e2efb1074177bddf36a2ede31e4d.png

圖1薯塊紫紋羽癥狀

甘薯白絹病的防治

甘薯白絹病,其病原菌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是農作物重要的致病菌,能夠侵染水稻、玉米和甘薯等600 余種植物。由該菌引起的甘薯白絹病是美國甘薯苗圃危害嚴重的病害,而在世界其它地區報道較少。我國20 世紀80 年代初在浙江省和福建省發現甘薯白絹病,但未見系統的研究報道。年來廣東省甘薯產區田塊發現疑似白絹病癥狀的病害,該病害從育苗期直到收獲期均可發生,發病田塊甘薯產量損失達20% 以上,甚至絕收。儲藏期間,常導致薯蒂和薯尾腐爛,直接影響甘薯的品質。高溫高濕通常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降雨前后做好該病害防控,有利于保障甘薯的正常生產。

(1)查苗情及時處理發病植株。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帶出田外集中深埋或銷毀,病株周圍噴藥預防。

(2)排水降濕。保持田間排水溝的通暢,以利于降雨時及時排除畦面的雨水,降低土壤濕度。水退之后要及時清溝排漬,盡快使田間干燥。

(3)后期要合理灌水。保持水分的均衡供應,避免久干久濕導致裂根。

(4)及時施肥。施用專用復合肥,促使甘薯盡快恢復營養生長。

(5)噴施殺菌劑。采用32.5% 阿米妙收SC 1 500 倍液澆灌根部,每次每株澆約250 mL,用水量約750 kg/667 m 2 ,隔10 d澆1 次,連澆2 次。

甘薯白絹病附錄

1、甘薯白絹病發病條件

土壤過濕和多雨氣候有利病害發生流行。并且,由于甘薯藤蔓極易發生不定根,所以,在病株基部死亡的同時,上部莖葉也長出了不定根,遠看還是正常生長,但基部的莖葉已枯死,至使已結薯塊得不到莖葉輸送的營養,停止生長,或遇下雨導致薯塊腐爛,嚴重影響產量。大風暴雨引起土表莖基部擺動摩傷或枝條折斷,造成大量傷口更加利于促原菌侵入和病害加重。

2、甘薯白絹病田間癥狀識別

甘薯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發病部位主要在接地表1 ~ 2 cm 的甘薯莖基部,不同莖色表現出不同癥狀,莖色為綠色初現水漬狀黃褐色病斑,莖色為紫色初現紫紅色病斑,然后逐漸變褐腐爛,呈濕腐狀。潮濕條件下,病部及土表產生大量白色絹狀菌絲,菌絲體呈輻射狀擴展,環繞整個莖基部,整株萎蔫,植株易從基部腐爛處折斷、倒伏,并在表面或基部附形成菌核。菌核初為白色,漸變為米黃色,后變為棕褐色。收獲期發病的植株,薯塊表面密生白色菌絲,呈扇形擴展且緊貼于薯塊表皮,產生白色至棕褐色菌核,若被侵染薯塊為紫色,其薯尾和莖基部出現鮮艷的紫紅色。

d162cb7623e4458da36360abe4758abf.png

圖二甘薯白絹病田間癥狀

三、甘薯草害的防治

甘薯田雜草一般以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混生為主。常見禾本科雜草有牛筋草、馬唐、狗尾草、稗草等,闊葉草以馬齒莧、反枝莧、鐵莧菜、藜、醴腸為主,莎草科主要是香附子。暴雨過后由于濕度大,溫度高,非常有利于雜草的生長,如防治不當會造成草害成災,與甘薯爭肥、爭空間,導致甘薯生長受到抑制,從而影響甘薯產量。因此暴雨過后要關注甘薯田間雜草發生情況,及時進行防除。

(1)針對晚栽甘薯田,若薯苗未封壟,可在雨后機械能下地時進行中耕除草,結合松土培壟,可起到較好的除草效果。

(2)不宜中耕且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甘薯田塊,可用5%精喹禾靈乳油50~100mL/畝,或10.8%的高效蓋草(精氟吡甲禾靈)能乳油25~40mL/畝,加水30L進行全田莖葉噴霧。雜草較大時可適當增加藥量。

(3)不宜中耕且以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混發的田塊,可用10%唑嘧磺草胺20-30mL/畝 +5%精喹禾靈乳油50~100mL/畝,或10%唑嘧磺草胺20-30mL/畝 +10.8%的高效蓋草(精氟吡甲禾靈)能乳油25~40mL/畝,加水30L進行全田噴霧防治。唑嘧磺草胺不宜隨意加大藥量,以防對甘薯及后茬作物產生藥害。

(4)對香附子為主的田塊,可以用15%氯吡嘧磺隆15-20g/畝加水30L進行,戴防護罩進行定向噴霧。

(5)在地塊較小,用工便宜的地方,也可使用人工拔除。

注意事項:除草劑應在晴天使用。不宜在雨前施藥,否則可能會較低藥效,并對甘薯產生藥害(氯吡嘧磺隆和唑嘧磺草胺)。

關鍵詞: 和諧18 11zj401樓梯欄桿圖集 藤林杏h 淮陰工學院天空教室 入黨志愿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