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十四五”規劃發布!生態環保目標任務已明確!實施五大生態環保重大工程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4月21日,《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對外發布。其中提及,“十三五”時期,全省綠色發展實現歷史性進步,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長江流域水質達到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平,并專篇專章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環保的目標任務。

遵循自然規律和客觀規律,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進生態省建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江淮美好家園。

一 全面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

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全新版,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使安徽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的戰略節點、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的戰略鏈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戰略力量。

加強源頭治理。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完善“1515”岸線分級管控措施,深入推進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7+1”行動。深化“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反饋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全面排查整治關聯性、衍生性問題。持續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礦庫污染治理等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開展長江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生活垃圾滲濾液等專項整治行動,鞏固打擊非法碼頭、非法采砂成效,強化“三磷”污染整治。

加強系統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大力推進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提升工程和皖西大別山、皖南山區生態屏障建設。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長江兩岸造林綠化、退耕還林還草,完成沿江兩岸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全面建成沿江綠化帶。強化揚子鱷、安徽麝、大別山五針松、銀縷梅等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保護,持續實施長江江豚、中華鱘、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計劃。

加強協同治理。大力推進上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完善長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和預警應急體系,推行環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跨流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強化區域聯動,協同打擊跨區域違法行為。嚴格執行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圍繞沿江岸線、河段、區域、產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

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鞏固長江禁捕退捕成果,開展禁捕管理秩序和涉漁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加強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全面落實養老保險政策,適當延長過渡期生活補助發放期限,將符合條件的困難漁民納入兜底幫扶和社會救助體系。強化就業跟蹤幫扶,引導企業、社會組織、扶貧車間和就業基地等定向安置退捕漁民,開發設置公益性崗位。支持漁民退捕轉養,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池塘養殖、水產品加工、休閑漁業等涉漁產業,增加就業空間。提升執法能力,加快實現長江水域視頻監控全覆蓋,建立“水陸并重”執法監管體系,強化執法隊伍建設,全鏈條嚴厲打擊捕撈、運輸、銷售、消費等各個環節違法犯罪行為。調整完善水生生物保護管理制度,推動資源養護和合理利用互促共贏,構建長江禁捕退捕長效管控機制。

二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強化綠色技術創新驅動,完善綠色發展制度體系,探索低碳發展新路徑,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

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將“生態+”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全領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綠色化。構建綠色產業鏈供應鏈,以高耗能行業為重點,推進產品設計、生產工藝、產品分銷、運營維護和回收處置利用全過程綠色化。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采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新產業(300832)新業態,引導使用低氨、低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的農藥、化肥,提升現代服務業綠色發展水平。

推行綠色生活方式。轉變傳統消費方式,培育生態消費、綠色消費理念。大力推廣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產品、節水器具、綠色建材、生物基可降解聚酯等綠色產品。推廣環境標志產品,鼓勵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涂料、干洗劑。統籌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行動。廣泛宣傳推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

完善綠色發展政策體系。推動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完善綠色產品市場準入和追溯制度。實施有利于推動綠色發展的價格、財稅、投資等政策,健全綠色金融體系,營造有利于綠色產業發展的營商環境。健全推行綠色設計的政策機制,進一步規范清潔生產審核行為,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國有企業率先執行企業綠色采購指南,推行綠色產品政府采購制度。

加快推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按照碳排放達峰和能源高質量發展要求,制定實施全省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嚴控煤炭消費,推進重點領域減煤,嚴控新增耗煤項目,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內新、改、擴建項目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加快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為碳排放達峰贏得主動??刂乒I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農業。加強城鄉低碳化管理,建設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加強廢棄物低碳化處置。開展蚌埠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發電等技術場景應用和產業化示范。在公共機構開展碳中和試點。

三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級版,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使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深入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實施空氣質量提升行動,綜合實施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一季一策”“一城一策”,推動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持續調整優化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加快水泥、鋼鐵、玻璃、陶瓷等行業提標改造,開展工業VOCs專項整治行動。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分梯次推進城市PM濃度下降。加強城市大規模建設地區揚塵網格化管理。加強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深化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措施。制定實施一批地方排放標準,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持續推動消耗臭氧層物質淘汰管理。

加強重點河湖水環境治理。統籌考慮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多方面的有機聯系,推動重點河湖水域綜合治理。持續改善長江、淮河、巢湖流域水體水質,穩定保持新安江水環境質量。實施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推進水源地生態治理,突出抓好江河源頭區和現狀水質好于Ⅲ類江河湖泊的水生態系統完整性保護。強化涉水空間用途管控,提升河湖等水域空間監管能力和水平。完善重點河湖水量調度方案,落實生態流量管理目標。強化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快實施巢湖、新安江、渦河等重點河湖水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工程。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水,強化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有序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加強皖北地區地下水降落漏斗治理。支持合肥爭創國際濕地城市,大力建設環巢湖生態示范區,高水平建設環巢湖濕地公園。

提升土壤污染和固廢危廢防治水平。聚焦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防范土壤污染風險。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突出工業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加快構建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長效機制,鼓勵各地創建“無廢城市”。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健全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實現縣級以上醫療廢物全收集、全處理,并逐步覆蓋到建制鎮。高度重視新污染物治理。

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完善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健全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全面依法加強排污許可管理。健全環境治理監管體系,完善監管體制,提升監測能力。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發揮各類社會團體作用,提高公民環保素養。健全環境治理市場體系,創新環境治理模式,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健全環境治理法規體系,完善地方法規規章制度和環境保護標準。加強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落實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專欄25 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

藍天工程。實施多式聯運干線聯通、老舊營運柴油貨車淘汰及污染治理、城市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改造、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源頭替代示范、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監控能力建設、非道路移動源綜合整治、無組織排放綜合整治示范、重點行業氨排放治理等工程。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碧水工程。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及管網建設、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與提標、污水資源化利用、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表水穩定達標和消劣、三磷整治、排污口清理排查整治、縣級及鄉鎮黑臭水體綜合排查和整治、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重點湖庫富營養化防控等工程。到2025年,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和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凈土工程。實施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受污染農用地安全利用、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與處理能力建設、工業固體廢物協同處置、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提升、“白色污染”綜合治理等工程。

溫室氣體減排工程。實施近零能耗建筑示范、近零碳排放區示范、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示范、傳統產業低碳改造示范、農業低碳示范園區、大型展會碳中和示范、公共建筑分布式能源推廣應用示范、碳排放監測監控能力建設等工程。

環?;A能力建設提升工程。加快組建省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推進“智慧環?!苯ㄔO。實施“數字江淮―生態環境”信息化平臺建設、環境健康調查、環境應急能力與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建設提升、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建設、生態環境執法監管能力建設、生態環境基礎能力建設、重大科技專項、基層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標準化建設等工程。

四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嚴格保護生態空間。編制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加強生態空間整體保護,重視山體形貌維護、植被修復養護、水系岸線防護,修復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提升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在所有自然生態空間實行用途管制制度,對依法保護的生態空間實行承載力控制,確保生態系統的持續穩定。

健全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推廣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協同、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與多元補償機制,積極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全面落實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分類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健全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制度,合理實施休耕、禁養、禁漁、禁伐、禁采。

推深做實河湖長制。建立健全總河長令、督察、考核、問責等制度。完善跨界河湖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推行聯合河湖長制,強化跨界河湖治理管護。持續推進河湖整治專項行動,健全“河(湖)長+”協作機制。落實日常管護保潔制度,加大管護投入,打通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加快視頻監控、遙感遙測、無人機等技術運用,提高河湖監測能力。開展河湖健康評估,完善一河(湖)一策,實施綜合管護。

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長江、淮河、巢湖等全省水域和森林、濕地、耕地、空氣等其他生態領域推廣新安江模式,推廣“生態美超市”。建立新安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完善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全面推行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以市級橫向補償為主、省級和中央縱向補償為輔的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支持打造國家級交易中心。深入推進金寨、石臺、岳西、歙縣、休寧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

五 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

完善五級林長目標責任體系,健全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協同推進的體制機制,建設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健全協同推進機制。強化護綠機制,實施環黃山松材線蟲病綜合防治建設,加強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開發和聯防聯控,開展跨區域聯防巡護。完善增綠機制,深入實施“四旁四邊四創”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嚴格管綠機制,加強林業執法體系建設,嚴格林業生態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健全用綠機制,做大做強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培育林業產業集群,促進林業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深化活綠機制,推深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健全林業產權制度,完善承包林地“三權”分置制度,推進林業“三變”改革,打造國家級林權交易中心。鞏固提升國有林場改革成果,強化林區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林長組織體系。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省級林長制度,健全基層林長履職機制,形成“省級總林長負總責、市縣級總林長抓督促、區域性林長抓調度、功能區林長抓特色、鄉村林長抓落地”組織體系,實現林長責任范圍全覆蓋。完善林長制“五個一”服務平臺,全面建立“一林一檔”信息管理制度、“一林一策”目標規劃制度、“一林一技”科技服務制度、“一林一警”執法保障制度、“一林一員”安全巡護制度。

六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完善能源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制度,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資源消耗強度,全面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嚴格控制能耗強度,有效控制能源消費增量,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合理用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引導能源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強化源頭控制,嚴格高耗能產業規模和項目數量控制,杜絕低效高耗能、高耗煤項目。加強重點領域與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開展節能診斷和節能改造,強化節能監察,推進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并強化數據運用。

完善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 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體系,科學制定用水定額并動態調整。嚴格用水全過程管理,完善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實施節水行動,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重點地區節水開源等領域節水工作,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配套建設計量設施,健全農業節水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城鎮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完善居民用水階梯水價、非居民用水超定額加價制度等措施。到2025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16%。

實施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和耕地保護制度。 加強建設項目用地標準控制。健全節約集約用地評價考核體系,推廣節地模式和技術,推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強耕地保護,鞏固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開展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建設,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完善礦產資源高效利用制度。 加大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力度,圍繞優勢礦產資源和緊缺型礦產資源,提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利用水平。強化礦產資源保護,優化礦業權出讓流程,堅持適度開發。加強綠色礦山建設,落實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積極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完善廢棄礦山修復激勵機制,健全在建生產礦山生態修復與基金年報制度,支持兩淮等采煤沉陷區、馬鞍山等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打造生態修復治理樣板工程。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深入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行動,健全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政策體系。加快推行源頭減量、環境友好、資源循環、末端治理的生產方式,實現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建立循環型產業體系。以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為導向,推進農產品、林產品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拓展農業林業多功能性,構建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加強城市典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生活垃圾收運系統與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兩網融合”,建立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共生體系。高標準建設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


關鍵詞: 安徽 規劃 發布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