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熱門:爆料:OpenAI工程師年薪90萬美元!Sam Altman獨創特殊股權給員工「畫餅」
OpenAI員工的薪資結構,一直是一個謎。對于員工薪酬如何運作、如何評估,OpenAI始終守口如瓶。
(資料圖片)
最近,薪酬網站Levels.fyi根據各方爆料挖出:OpenAI的軟件工程師年薪高達92.5萬美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92.5萬刀似乎并不是最后到手的價格。
至于另一個謎團——OpenAI為什么不想上市?
作為創始人兼CEO的Sam Altman表示:我們有一個奇怪的結構,稱為「利潤上限(capped-profit)」。
這種混合形式的「利潤上限」,指的是允許公司籌集外部資金,但公司對其可以賺取的利潤金額設置了限制或上限,旨在確保公司的重點是服務客戶和為更大的利益做出貢獻,而不是利潤最大化。
(世界上真的會有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公司存在嗎?)
在一篇長文中,Levels.fyi的一位記者為我們獨家揭秘了:OpenAI獨特的股權薪酬,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軟件工程師年薪92.5萬刀
最近,薪酬網站Levels.fyi通過內部渠道(比如為求職OpenAI的人提供報價薪酬談判服務),拼湊出了一些關于OpenAI薪酬模式的獨家信息。
可以看到,OpenAI的軟件工程師年薪為92.5萬美元。
其中,基本工資為30萬美元,剩下的62.5萬都是「股權」。
而「股權」會分4年發放,不出意外的話,總共可以得到250萬美元。
根據粗略的統計,除了軟件工程師外,其他職位的base大概從10萬到45萬不等。
OpenAI獨特的股權薪酬結構
注意,表面上看OpenAI軟件工程師年薪為92.5萬美元,但這并不是到手的數目。
這90w+年薪中,30萬美元的到手工資很容易理解。
而占了另外2/3的「股權」,是OpenAI獨創的「Profit Participation Units」(PPU)。
簡單來說,這個就是OpenAI給予員工的股權激勵,價值62.5萬美元的PPU,最終可能給員工帶來10倍,也就是625萬美元的現金報酬。
所以,這份92.5萬美元年薪的工作,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變為655萬。
當然,這62.5萬最后也可能一文不值。
PPU到底是個啥?
OpenAI的特殊「股權」——Profit Participation Units到底是什么?
字面意思,就是參與分配利潤的單位。
PPU的核心價值,就是能夠分享OpenAI所產生的利潤。
這代表著在未來的某一天,如果有投資者想要參與分享OpenAI的利潤,他就會從持有PPU的員工手上花錢買PPU。
在這個意義上,PPU就和傳統的股票很類似。
但是,Sam Altman等OpenAI的領導者們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反復提到,OpenAI未來不會上市。
如果不上市,員工手里的「股權」到底值多少錢誰說了算?
投資人又能通過什么渠道購買這些「股權」,讓員工獲利退出?
所以聽起來,OpenAI發給員工的這個「股權」似乎是一張永遠無法估價、無法兌現的大餅?
根據Levels.fyi收集到的信息,OpenAI在給準備入職員工發Offer的時候,OpenAI 會向員工介紹這份PPU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這些PPU在4年內平均免費發放給員工(每年發放25%),不需要員工購買。
它的價值依據一個公司內部的指南和估值工具來確定。
而持有PPU的員工可以在外部投資者對OpenAI進行投資的時候出售PPU,獲得現金。
但是在獲得PPU的前兩年,員工不得出售,而且出售的價格上限不能超過內部估值的10倍。
這些PPU的價值如何計算?
根據Levels.fyi接觸過的準備入職OpenAI的員工透露,OpenAI有一個內部估值工具,用于確定PPU的價值和增長。
如果按照OpenAI宣稱不上市的計劃,PPU的具體價值和價值變化,公眾是無法知道的。
而且因為PPU的份數以及員工獲得的PPU的份數也是沒有公開的。
所以員工只知道自己的PPU的價值是多少,無法知道自己所持有PPU的具體份額。
但是總體來說,PPU的價值的變動一定會和外部投資人對于公司的估值直接掛鉤。
最近一次融資中,投資者對OpenAI的估值達到了270-290億美元。
但是一些準備入職OpenAI的員工向Levels.fyi透露,OpenAI也和他們表示,PPU的價值是以OpenAI最終能夠實現盈利為基礎的。
如果不能實現盈利,PPU的價值是存在歸零風險的。
PPU如何兌現成現金?
據Levels.fyi透露,OpenAI在融資時,員工可以出售自己所持有的PPU。
今年年初最近的一次融資中,早期的OpenAI員工已經可以出售自己所持有的PPU。
但是下一次OpenAI的融資會發生在什么時候,就要由公司和管理層進行判斷了。
OpenAI還有其他福利嗎?
目前我們尚不清楚,OpenAI是否為接近利潤上限或4年歸屬期之后的人提供任何新的或額外的PPU,但可以肯定,它一定還為員工提供了其他好處。
而這名記者也發現了OpenAI的一個舊職位,名為「股權管理總監」。
這個崗位的職責之一,就是「監督員工股權的管理,包括利潤參與單位的發行、歸屬和跟蹤」,這是迄今為止網上能找到的唯一相關信息,如今也已經不再顯示。
該職位現在已經404了
注意,這個職位的年薪范圍為18萬美元至28.5萬美元,看起來,OpenAI在發布招聘信息時,對外宣稱的年薪并不包含PPU。
除了標準的醫療、牙科、心理健康福利外,他們還提供以下服務:
401(k)計劃,4%匹配每年無限次休假和18+公司假期帶薪育兒假(20周)和計劃生育支持年度學習和發展津貼(每年1,500美元)
最后,這名記者強調,雖然OpenAI的報價看起來很高,但因為PPU的性質很混亂,所以OpenAI的薪酬很難和蘋果等科技大公司相提并論。
什么是「利潤上限」模型?
分析到這里,我們可以把OpenAI的薪酬結構理解為:
公司發放的固定基本工資+投資人通過購買PPU發放的不固定工資。
但是如果OpenAI不上市,投資人為什么要購買OpenAI的「股權」呢?
這就涉及OpenAI的構架和對投資人的承諾了。
OpenAI的構架
2019年,因為持續燒錢導致經營困難,OpenAI從非營利組織轉變為「利潤上限」模式,繼續籌集資金。
即OpenAI=OpenAI Non profit(非盈利部分)+OpenAI LP(盈利合伙企業)
為什么要轉變為這個模式呢?
OpenAI的博客是這樣描述的——
OpenAI LP是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我們成功完成使命,投資者和員工可以獲得上限回報,這使我們能夠籌集到投資資金,并以類似初創公司的股權吸引員工。
但是任何超出這個數額的回報——如果我們成功了,預計產生的價值將比我們欠OpenAI LP的投資者或員工的數目都要高出幾個數量級——都歸最初的OpenAI非營利實體所有。
換句話說,OpenAI用來交換外部投資的股權來源和大部分員工的雇主都是OpenAI LP。
而未來OpenAI如果掙錢了,投資者就依據自己投資獲得的PPU份額,以其10倍PPU價值為上限獲得投資回報。
這也就是驅動外部投資者投資OpenAI的最直接原因。
這樣的架構,即滿足了OpenAI自己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融資的需求。
同時也完全不用擔心創始人因為向投資者讓渡了太多的股權導致對OpenAI失去控制權的擔心。
這樣就保證了,OpenAI能夠繼續作為一個非營利機構,按照自己的初心發展下去的可能。
對于投資者的承諾
根據Fortune的報道,OpenAI和微軟的投資協議中,對于投資的投資回報分為4個階段:
OpenAI的利潤分配可以被劃分為四個階段:
1. 企業利潤先讓以馬斯克為首的首批投資者收回10億美元投資,然后退出。
2. 后續OpenAI利潤的75%分配給微軟,直到微軟收回其130億美元的投資。
3. 在OpenAI的利潤達到920億美元之后,微軟的持股比例下降到49%。剩余部分利潤由其他風險投資者和OpenAI的員工分享。
4. 當利潤達到1500億美元之后,微軟和其他風險投資者的股權將無償轉讓給OpenAI的非營利基金。
上市or不上市,is a question
從去年11月推出ChatGPT以來,OpenAI就一直是全世界媒體的頭條新聞,甚至受到白宮邀請,與谷歌和微軟等巨頭一起討論人工智能方面的立法。
回想2015年,OpenAI剛成立之初,還是一家「非營利組織」。
2019年,OpenAI正式轉為營利性的初創企業,從微軟獲得10億美元投資。馬斯克還對此大為憤慨,認為和自己的經營理念不合,憤而退出創始人團隊。
如今,憑ChatGPT引爆的大模型颶風,OpenAI再從微軟那里融資100億美元,估值已經接近了300億美元。
在6月初的阿布扎比會議上,Sam Altman再次表示:「當我們開發出超級智能時,我們可能會做出一些讓大多數投資者感到非常奇怪的決定。我不想被公開市場、華爾街等起訴……所以我們暫時不會上市,沒有這一計劃。」
最近,Sam Altman參與的內部會議透露出:OpenAI目前嚴重受限于GPU,訓練大模型動輒需要千萬美元,何況每天還有ChatGPT的上億用戶在消耗著海量的算力資源。
選擇不上市,僅靠抱緊微軟的大腿,是遠遠不夠的。
而堅持不上市就可以更注重獨立性,不必過于受制于資本市場和商業利潤。也體現出OpenAI確保研究成果惠及全球的初衷。
從2015年到2023年,無論是成立之初的非營利組織,還是如今的營利性初創企業,OpenAI的目標始終如一——「以最有可能造福整個人類的方式」開發通用人工智能(AGI)。
而在造福整個人類之前,OpenAI是否能造福自己的員工,就有待觀察了。
本文來源:新智元,原文標題:《爆料:OpenAI工程師年薪90萬美元!Sam Altman獨創特殊股權給員工「畫餅」》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