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等待政策的出牌節奏|每日消息
政策推動資產負債表企穩或是第一步,帶動實體數據反彈則需要更長時間。
要點
自超預期降息開始,市場對未來政策充滿期待。上周市場行情從另一個側面印證當下市場高度博弈強政策刺激。上周五國常會召開,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未來或有政策,今年是否會迎來一波強刺激?
當下市場博弈政策,但未來政策交易需要保持足夠耐心。
(相關資料圖)
我們提示五月以后經濟數據或不再是宏觀交易的主要矛盾,市場交易或再度落腳到政策。而當市場博弈強刺激正酣,我們反而提示,本輪托底政策的制定和推進會更加理性有序,市場需要足夠耐心去等待政策“出牌”節奏。
等待政策“出牌”節奏中,
應對有效需求不足政策需要著力三個層面:緩解縮表壓力;提振風險資產價格預期;修復當期生產和就業壓力。與之對應,政策或有“三張牌”:
最快面世的或是緩解縮表壓力政策,具體政策或有多次降息、地方債務風險化解。需要耐心等待的或是資產價格穩定政策,具體政策落腳點或是防止房價過快下滑。最需耐心等待的或是修復生產和就業政策,政策落腳點或在修復民營、外資信心。
我們認為,市場可以交易政策發力帶動資產負債表企穩;政策發力帶動實體數據反彈,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正如國常會提及,多重因素尤其外部環境偏弱,“影響我國經濟恢復進程”。我們之前也提示“經濟需要磨底,政策亦然,經濟修復之路并非坦途”。
對未來或有刺激政策,市場聚焦三個問題,我們回應如下。
第一,未來降息降準的節奏和頻次如何?基本面數據仍在磨底,未來貨幣政策取向穩定偏寬。降準錨在于銀行擴表節奏,未來私人部門擴表動能有限,除非有預算外融資大幅擴張,否則下半年銀行擴表節奏普通,降準概率和幅度均偏小。降息錨在地產,地產壓力決定了降息頻次和幅度,我們預計年內降息不止一次,累計幅度或超過20bp。
第二,有沒有大規模消費券?消費券發放和使用涉及三個部門:中央政府(決策部門)、地方政府(執行部門)、居民部門(受益部門)。不論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還是居民部門,這三個部門對大規模消費券的訴求均不高。我們預計全國層面大力度發放消費券的概率偏低。
第三,有沒有大體量的特別國債?是否啟用特別國債,信號意義大于現實意義。未來即便有特別國債,也無需太過關注規模和資金用途。
正文
國常會提到的“加強政策措施的儲備”,具體指向哪些政策?對此我們曾經梳理過2001年以來中國逆周期政策具體經驗(《還有多少政策可以期待?》,2023年5月27日),可為我們預判未來政策空間提供參考。
對未來政策空間幾何,當下市場聚焦三個問題,我們特此做出相關探討。
一、政策聚焦點之一,未來降息降準的節奏和頻次如何?
我們對降準降息秉持如下三條判斷原則:
第一,央行對貨幣政策松緊取向,取決于經濟大背景以及頂層政策框架設計。我們對未來貨幣政策松緊判斷,重點不再訴諸于逐字比對央行具體措辭,更應該觀察國內外宏觀趨勢以及頂層框架設計。這也是為何我們在解讀一季度貨政執行報告時就鮮明提到,貨幣松緊與否本質上是“央行的被動選擇”。當下基本面數據仍在磨底,國常會也直言“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未來貨幣政策取向穩定偏寬,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比較明確。
第二,降準錨在于銀行擴表節奏,某種意義上可以緊盯社融增速。年初之所以有過一次全面降準,除了釋放寬松信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現實背景在于年初企業中長期信貸擴張,主要是大行信貸投放節奏偏快。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大行超額準備金消耗較多,大行同業存單發行利率走高。展望未來,私人部門擴表動能或有限,除非有預算外融資大幅擴張,否則下半年社融同比波動有限。故而我們傾向于下半年降準的概率和幅度偏小。
第三,降息錨在地產量價表現,地產壓力決定降息頻次和幅度。在庫存小周中,降息可以帶來需求的擴張。然而在有效需求不足情況下,即經濟還面臨一定縮表壓力,此時降息的作用不在于推動需求擴張,而在于穩定資產負債表,防止債務風險擴散。地產是中國資產負債表的重要錨定變量,地產穩,資產負債表才能夠穩定。
結論是未來降息節奏幾何,幅度多大,關鍵盯住地產銷售量價。我們傾向于認為,未來降息或不止一次,年內LPR調降幅度大概率超過20bp。
二、政策聚焦點之二,有沒有大規模消費券?
有一部分市場觀點認為擴大內需,政策的落腳點為面向居民發放大規模消費券亦或現金補貼。對此我們并不贊同,我們認為年內大規模發放消費券概率較低。消費券發放和使用涉及三個部門:中央政府(決策部門)、地方政府(執行部門)、居民部門(受益部門)。
先看地方政府。
以往消費券發放主體是地方政府,2008年海外金融危機時期、2020年抗疫時期,消費券發放的主體均由地方政府主導。經歷兩年左右時間土地出讓金規模大幅縮減,目前地方政府財力偏薄,這一點我們從年初財政預算便能清晰感知。
地方財政“缺錢”情況下,地方政府較難依靠自身財力發放大規模消費券。不排除個別財力尚可地方政府,出臺帶有試點性質的消費券發放政策。
再看中央政府。
既然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存在財力約束,是否可讓中央政府主導消費券發放?的確,今年中央政府財力相對豐沛,杠桿空間較為充足。如果今年消費券由中央政府來主導發放,至少財力不成為約束條件。
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一點,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較難受政策刺激的必選消費,這一板塊關系基本生活,不因政策刺激而發生大幅波動,因而這一塊也不是消費政策刺激的作用對象。另一類則是對政策敏感的可選消費?;仡櫄v史既有消費刺激政策,落腳點不外乎三塊,汽車、家電、酒店餐飲住宿旅游。政策刺激不針對必選消費,因為政策對中國居民消費行為特征有著清晰的了解。
當下家電消費約束不在于是否有政策刺激,而在于地產鏈本身壓力。汽車消費刺激在疫情之中已幾經加碼,刺激方式是購置稅減半等方式,而非消費券。至此結論比較清晰,能夠用消費券刺激,且能立刻見效的是酒店住宿餐飲旅游這一消費板塊。
從總量數據看,這一板塊消費產業帶動弱、對總量經濟提振有限。故從決策層角度(亦為中央政府角度),大規模使用消費券,總量效果有效,大規模推行消費券的必要性也就有限。
最后落腳到居民部門。
去年開始,居民部門大量持有存款,市場將此稱為“超額儲蓄”。居民超額儲蓄描述的場景是居民預防性儲蓄。因為擔心未來收入預期不穩定,居民縮減消費并且減配地產為代表的風險性資產,更愿持有低利率低風險的儲蓄存款。
居民風險偏好隱含這一判斷:居民風險偏好降低情況下,未來即便有大規模消費券,居民消費意愿較難被激發,消費券效果有限。即居民消費的約束變量不在于錢多錢少,約束在于對未來穩定收入的信心不足。從這一點看,我們無需期待未來有大規模消費券。
三、政策聚焦點之三,有沒有大體量的特別國債?
一提到逆周期政策調控,市場直覺反應是貨幣寬松疊加財政擴張,畢竟貨幣和財政是典型的傳統逆周期工具。過去抗疫時期穩增長,政策工具包中也包含了特別國債、政策性金融工具等特殊財政融資工具。未來財政擴張可以有哪些操作,特別國債規模幾何?我們有兩點判斷。
第一,未來或有特殊財政融資工具,形式可多樣化,不一定非局限于特別國債。
年初財政預算已經清晰展示了今年財政預算內資金緊平衡。即稅收、土地出讓金、國債和地方債(含專項債)發行收入不足以支撐起穩健的投資增速。僅依靠預算內融資,今年基建投資增速會落在-9%,這是一個硬著陸式的基建增速,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
維持一個穩定的基建投資增速(例如同比在5.5%不拖累總體GDP增長),今年財政注定需要預算外融資擴張。去年下半年預算內收入快速下降,預算外企業中長貸放量,配合PSL支持基建項目資金平衡,已經充分演繹了預算外融資騰轉的邏輯。今年5月以后同樣需要預算外資金擴容,維持財政平穩運行。
財政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然沿用PSL、銀行信貸擴張這些常規方式來平衡財政;另一種選擇是啟用特別國債等特殊融資工具來平衡財政運行。相較普通信用信貸擴張,特殊融資工具有個一個明顯優勢——釋放財政穩增長的信號。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認為,是否啟用特別國債,信號意義大于現實意義。
第二,特別國債的規模和用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財政擴張信號。
如果未來或有特別國債,甚至有其他特殊融資工具,例如2014年啟用專項建設基金等。我們也不需要太過糾結特殊融資工具的總規模及資金用向。中國財政運行極具靈活性,以特別國債為例的特殊融資工具,只是財政籌措資金的一種方式。沒有特殊融資工具,財政可以用其他預算外方式平衡收支。
意識到財政的靈活性和彈性之后,我們建議,如果未來啟用特殊融資工具(以特別國債為例),市場不必太過糾結特別國債規模幾何,資金投向何處。
我們提示,如果未來啟用特殊融資工具,不代表今年政府大興基建。我們認為今年地方基建擴張有限,基本框定今年總量基建投資有限。今年地方財政的主要任務在于化解地方債務風險,而非再度加碼資金重啟傳統基建項目。
本文作者:周君芝團隊,來源:民生證券,原文標題:《耐心等待政策的出牌節奏》
周君芝 S0100521100008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