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消息丨發行拐點將至?最容易被“低估”的基金新生代“扎堆募資”
年中將至,基金募集的發行“低谷”仍橫亙面前。
不過,市場拐點的跡象似乎越發明晰。
這不,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募機構已挺身而出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Choice數據統計,最近一期發新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中,“新生代”撐起了“主場”。其中有各團隊的新人,也有新晉的骨干,甚至有新晉的高管。
而且,細細來看,這些“新面孔”似乎都不“簡單”,背后的實力值得分析一下。
畢竟,真正的“小白”恐怕不敢在這時候入局“陪跑”的。
“隱藏boss新生代”
除了近期新發基金中職位最高者,李淑彥在信達澳亞的現任職務還有三個。分別包括副總經理、專戶投資部總監和研究咨詢部負責人。
一句話,在團隊中已經是管理層了。
但仔細分析,他真正上崗基金經理卻是2020年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他是信澳幾位大咖的基金經理助理。
這樣的資歷,令人既關注又好奇,這么一位職位高的“新人”,究竟是什么來路?
其實,來路也不難猜。
無非三個:1、投資感覺特別好,出道就是巔峰;2 、專戶或類似領域的資歷特別深;3、研究經驗豐富、領導信任。
從簡歷上,很難判斷李淑彥屬于哪一類。只能說,他屬于信達澳亞的“土著”,2015年加入后長期擔任研究和助理崗位職責,算是忠心耿耿的投研人才。
不包括此次發行的新基金在內,李淑彥旗下在管著3只基金,可以看出,已發行基金的業績并不均衡,但是都處于前1/6,整體業績表現尚屬不錯。
不過,從信澳匠心臻選兩年和信澳周期動力混合的年度業績表現來看,他對于牛市的“駕馭力”顯然要強于熊市,業績波動性整體也較強。
這個特點值得投資者思考。
“最具爭議新生代”
新生代基金經理的爭議“漩渦”往往離不開兩個話題:業績表現和離職頻率。
恰巧,高蘭君兩個都“押中”了。
從換崗的頻率這點看,高蘭君此前的從業履歷確實“十分靈動”。
在加入基金經理行列之前,她的履歷已橫跨券商、基金和保險等行業,且多數時候幾年就換個東家。
具體來看,2011年至2017年,她分別在長城證券、泰達宏利基金和嘉實基金擔任行業研究員;2017年至2019年,她又在英大保險資管擔任投資經理兼高級研究員。
2019年4月后,高蘭君加入國聯安基金,開啟了管理公募基金的旅程。2021年她又離任。直至2023年再次在中泰資管露面。
屈指算來,十來年換了六個機構。
在“前東家”國聯安基金任職期間,高蘭君的業績表現還是比較突出的。雖然曾管的三只基金規模都比較小,加起來不到3億。但恰逢牛市,業績表現不錯。
不過,其后有約2年的“空窗期”,這段時間的業績如何,頗引人揣測。
另外,中泰資管的這一站,會是她的又一個“客?!保只蚴强梢蚤L期奮斗的崗位,也令人好奇。
總之,包括業務表現、包括工作“定性”,高蘭君需要向投資者證明的東西還不少。
“中規中矩新生代”
王海山的身上,顯示了一位新生代基金經理中的常見“升級”路徑。
他曾在萬聯證券和光大證券從事行業研究員工作,從業年限皆是兩年左右。
2016年加入華泰證券后,他在那里完成了行業研究員——投資經理——基金經理的“進階”歷程。
比起一般的“白紙型”基金經理,他在行業研究員崗位上耕耘的時間更長點,或許思考和積累也會更多一點。
不過,他的公開業績紀錄期限比較短,還不到半年時間,許多事情尚待關注。
單從該只基金的季度業績表現來看,似乎顯示出了一些隨著時間的累積,會有一定潛力。
此外,這只基金的換手率、持有人結構等表現都比較“中規中矩”,這不是壞事。
6月發行的新基金將是其職業生涯發布的第二只新基金。
或許順利完成募集,書寫自己獨特的業績紀錄,是這位新生代基金經理,最需要的開局之一。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