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產能能否迅速切換到儲能電池? 環球聚看點
在降本、安全性、技術革新之外,電池行業正面臨另一個嚴峻話題——產能布局。
(資料圖片)
種種跡象表明,快速發展的動力電池市場,就快面臨產能過剩。對比之下,為保證新能源高速穩定發展,儲能電池需求直線上升。
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不少電池企業反映訂單量有所下降,一些動力電池企業開始去庫存、降產能,甚至出現產能利用率下降、產線停工、人員流動等情況。
一汽集團總經理邱現東曾公開表示,目前動力電池產能規劃超過2500GWh,如果全部實現,動力電池將面臨產能過剩風險。根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5月,我國動力電池產量共計56.6GWh,同比增長57.4%。此前2022年第四季度增速在120%-150%左右,目前增速已經趨于平緩。
相較而言,儲能需求正被快速拉升。近日,彭勃新能源財經研究員鄒湘寧表示,2022年全球儲能市場裝機15GW/35GWh,同比增長了70%。面向未來,鄒湘寧預計到2030年儲能需求還會暴漲三倍。
而正因為2022年的超預期爆發,儲能鋰電池供給缺口不斷拉大,嚴重時期甚至出現“一芯難求”的局面。
那么在儲能市場的增長背景下,動力電池產能能否迅速切換到儲能電池產能?
其實,早在很久以前,很多原來的動力電池廠商就已布局儲能電池。比亞迪、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早已開始對外供應儲能電池,并參與打造了眾多早期的儲能項目。
蜂巢能源就是動力與儲能雙輪驅動的代表。蜂巢能源已在全球規劃總產能284GWh,其中15%用于儲能。預計四條短刀儲能電芯產線將于明年投產,總產能將達17GWh以上,未來以保障蜂巢全球儲能客戶需求。
6月9日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多位業內人士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欣旺達智慧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寶華認為,動力電池電芯與儲能電池電芯有50%的重合度,從動力電池生產跨到儲能電池生產并不是難事。在李寶華看來,BMS、PCS廠家才是電芯廠家的最大競爭對手。
但也有企業持不同觀點、不同的市場布局策略。
浙江超威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紅任認為,產能的切換不能簡單等同于產能共享。動力電池屬于移動電源范疇,儲能電池屬于固定能源范疇,不論是從需求還是從產品層面屬性都是不同的,具體分為應用場景的不同、循環壽命不同、體積不同、成本結構不同。
從應用場景來說,動力電池受條件限制能量密度要更高、充電速度要更快、放電電流要更大,但是對于儲能鋰電池,對能量密度沒有直接要求,功率密度則根據應用場景來改變。林紅任提到,在有些需要同時承擔調頻調峰的應用場景中,會同時使用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從壽命角度看,儲能電池循環壽命一般要求3500次以上,動力電池循環壽命要求1000-2000次。從體積角度看,大型儲能系統體積快達到動力電池體積的一萬倍。從成本結構來看,儲能電池成本占比大約60%,動力電池電芯成本占比高達80%。
但與此同時,也有新的專業從事儲能電池企業在近幾年迅速成長起來,海辰儲能就是其中的黑馬。據了解,到2025年,海辰儲能廈門、重慶基地全面完成建設,總年產能將達到135GWh。
從儲能電池與動力電池的差異來說,盛虹動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春祥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動力電池更側重續航里程,儲能電池更側重循環壽命,這種差別也決定了材料體系也存在不同,并且儲能電池開發周期較動力電池長。他認為方形動力電池更容易切換到儲能電池領域。
丁春祥認為,動力電池跨到儲能電池最大的挑戰還是在于客戶群體的差異。首先,儲能電池與動力電池的電池零部件差異較大,尤其是大型儲能系統擁有許多動力電池不具備的零件。其次是零件的種類差異,以20尺的儲能集裝箱為例,一個儲能集裝箱零部件高達3000種,所以對于動力電池廠家,首先要構造一個高效的供應鏈。最后,是標準的差異,儲能系統接入電網,所以分析標準更多是以電力系統為準,但動力電池主要遵循的是初步標準。
能建時代新型儲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林則表示,目前電池產量還不及用電量的零頭,今后需求來講,兩種電池產量都遠遠不夠。蘇林描述了自己的展望,也許可以建一種產線柔性地生產多種電池,就像手機的接口,從各個品牌都不盡相同到現在迭代為三種。如果電池也能夠實現標準化,那其實相當于對行業做出了貢獻。
可以看出,雖然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在不同方面均存在區別,但動力電池產能切換到儲能電池產能,并非天方夜譚。
近兩年,隨著儲能電池領域競爭激烈,動力電池在轉型儲能電池時,能否快速建立起完整的供應鏈、打造核心競爭力,成為儲能賽道脫穎而出的重要考驗。
本文作者:攸宜,本文來源:北極星儲能網,原文標題:《動力電池產能能否迅速切換到儲能電池?》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