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每日精選:政策會發力么?

核心觀點

復盤歷史發現,制造業PMI連續2個月走弱后,1-3個月內重要“穩增長”政策均會加速推出。因此2023年6、7月份“穩增長”政策可能加速落地,其中:

房地產政策方面,一線城市房貸利率可能下調,二、三線城市限購限售政策進一步放松、降低首付比。地產政策邊際優化仍以“因城施策”為主,對當前樓市有托底效果,但難以推動大幅回暖。


(資料圖片)

基建政策方面,專項債可能加快發行,同時政策性金融工具盡快落地,遏制當前基建投資同比回落的勢頭。但由于專項債、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較去年基本持平,基建投資增速進一步上行空間有限。

消費政策方面,短期內大規模消費刺激政策推出,存在缺失中央預算安排與地方財政存在墊付壓力兩個難點。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盡管近期穩增長政策可能加快落地,但對長端利率的擾動仍然有限,上行壓力可控。同時從貨幣政策的角度,在MLF降息可能性較小的情況下,無論是降準還是調降存款利率,對短端利率的利好更加明顯。短端安全性或許更高,投資者應多加關注。

報告正文

5月份制造業PMI為48.8,已連續2個月位于50“榮枯線”以下,反映出疫情影響消退后的經濟修復告一段落,基本面環比再度下行。隨著經濟內生動力走弱,市場對于“穩增長”政策發力的預期也有所升溫。

接下來,相關政策是否會很快推出?而“穩增長”的方向會有哪些?本文將試圖進行探討。

1、“穩增長”政策何時落地??

制造業PMI與工業增加值增速周期基本一致,而后者則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被宏觀管理機構所重視。由于PMI數據波動性更大、更易觀測,本文將以“制造業PMI連續2個月落于50以下”,作為宏觀經濟走弱的信號,觀察政策發力時間點。

回顧歷史,剔除2020年、2022年受新冠疫情沖擊明顯的年份,2010年以來上述情形曾出現過6次,時間點(以制造業PMI弱于50的第2個月為參考時間點)從近到遠分別是:2021年10月、2019年6月、2019年1月、2015年9月、2015年2月、2012年9月。

可以觀察到,制造業PMI連續走弱后,1-3個月內重要“穩增長”政策均會加速推出(表1)。

例如2021年9月、10月,制造業PMI連續2個月低于50后,12月央行進行LPR降息與全面降準,2022年1月再次進行MLF降息帶動LPR下調。同時政治局會議關于房地產調控的表態邊際變化,帶來了此后全國范圍內房地產調控又“收緊”轉向邊際“放松”。

再例如2015年1月、2月,制造業PMI連續走弱后,多項“穩增長”政策推出。貨幣政策方面,2015年2月降準、3月降息。房地產政策方面,地產“330”新政推出,下調二套房貸款首付比例。財政政策方面,地方債發行全面啟動,同時新能源購車補貼延長。

再例如2012年9月,“營改增”試點由1月份啟動時的僅1省市(上海),迅速擴大至包括江蘇、廣東在內的9省市,政府通過減稅支持企業擴大投資規模。而在此前的2012年6、7月份,央行已連續降息2次支持經濟復蘇。

其余案例不再詳細列舉。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隨著經濟下行壓力顯現,2023年6、7月份重要“穩增長”政策落地的概率確實較高,并可能會對市場產生明顯影響。投資者應關注近期國常會及7月政治局會議,對相關“穩增長”政策的安排。

2、穩增長工具有哪些??

2.1?房地產政策?

房地產政策方面,我們預計一線房貸利率可能下調,二、三線城市限購限售政策進一步放松、降低首付比。從30城商品房成交面積高頻數據觀察,5月以來全國主要城市商品房成交季節性走弱,“穩樓市”政策有待進一步推出。

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3地目前首套房貸利率高于LPR利率、仍有加點??紤]到一線城市住宅價格指數已經同比轉負,上述3地房貸利率加點存在下調乃至取消的空間。不過從銷售情況來看,上述3地由于城市基本面較好,商品房銷售并未明顯弱于往年平均水平,進一步放松限購的可能性不大。

二、三線城市方面,由于多數城市房貸利率已經與LPR持平乃至更低,放松房貸利率空間不足,本輪“穩地產”政策主要從邊際放松限購限售、降低首付比方面展開。例如6月2日,山東青島再推樓市新政,放松限售條件并降低非限購區域首付比例至首套20%、二套30%,或將吸引其他城市效仿。

同時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更低能級城市由于降房貸利率空間不足,且不存在限購限售政策,穩地產空間有限,仍需要全國性政策進一步打開空間。由于2022年以來房地產支持政策主要面向首套房“剛需”,首套房貸利率下行幅度更大,導致目前全國首套房、二套房貸利差上升至歷史偏高位置。我們認為后續二套房貸仍有調降空間,例如參考首套房貸政策,“因城施策”式階段性下調、或取消弱能級城市二套房貸利率下限等

2.2?基建政策?

基建投資政策方面,我們認為專項債可能加快發行,同時政策性金融工具盡快落地。5月份石油瀝青開工率、高爐開工率等高頻同比數據較4月份環比有所回落,反映出基建支撐力度有所減弱。我們認為這與地方隱性債務約束趨嚴,同時地方土地出讓收入繼續下滑有關。

在地方財政有壓力的前提下,我們認為下階段基建投資繼續加碼的空間,主要來源于兩個方向:

(1)監管要求專項債加快發行,并設定明確的發行截止期限。例如2022年4月份,財政部要求專項債在6月底前發行完畢。不過出于管控地方債務總規模的考慮,再參考2022年使用專項債“結存限額”案例,增加今年發行總規模的可能性不大。

(2)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擴張、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參考2022年6月1日國常會,調增8000億元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2022年6月29日、8月24日國常會,增加2批、共6000億元政策性金融工具額度。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表態:“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我們認為今年年中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可能性較大,規?;蚺c去年基本一致。

2.3?促消費政策?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今年內是否會出臺大型促消費政策,特別是受中央財政補貼的消費刺激措施,受到市場關注。

歷史上,我國曾出臺過2輪受中央財政補貼的大型消費刺激政策,一輪是2007年試點、2009年全面推行的“家電下鄉”政策。另一輪是2010年開始試點、2016年全國推廣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其中,“家電下鄉”政策按照13%比例對符合要求的商品進行財政補貼,補貼金額由中央、地方按照80%、20%比例分賬承擔。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中央財政按相應標準承擔每輛汽車固定金額的補貼。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大型消費刺激政策存在2個特點:

(1)兩輪消費刺激政策全國推廣時,均提前數月進行了政府公告并安排相應財政預算。“家電下鄉”資金安排文件為2008年10月《關于印發<家電下鄉補貼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并與次年安排中央預算200億元。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安排文件為2015年4月《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并于次年安排相應財政預算。

反觀本輪,由于2023年財政預算已經公布,其中并未安排大規模消費刺激政策補貼支出。因此今年度內是否會出臺大規模消費補貼措施,仍然存疑。

(2)兩輪消費刺激措施雖然由中央補貼,但在實際操作中,若補貼資金超過預算,資金缺口部分是由地方財政先行墊付、中央財政在年末或隨后年度進行清算。例如2021年末,中央財政撥付2022年節能減排補助資金預算,其中包含了2016年-2019年新能源車推廣補助清算資金。而在“家電下鄉”中,由于年末中央資金仍未下撥、地方墊付存在缺口,年中個別地區出現了拖欠商家補貼款的情況。

反觀本輪,若出臺大型消費刺激措施,大概率也是“地方先墊付、中央后清算”的模式。但是在地方預算內資金有壓力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是否有余力進行墊付也是難點。

因此綜合來看,我們認為年內落地全國范圍、受中央財政補貼的消費刺激措施,概率不高。

2.4?貨幣政策

往年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房地產、財政政策加碼托底的同時,貨幣政策通常也會伴隨進行降準、降息。

反觀本輪,我們認為短期內MLF帶動LPR降息可能性較小。受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的影響,近期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攀升至7.1附近(圖8),人民幣存在階段性貶值壓力。在此背景下,央行MLF降息存在掣肘。

與此同時,受2020年以來數輪MLF、LPR降息影響,2023年一季度銀行凈息差壓縮至歷史最低位174BP(圖9),進一步降低貸款利率或影響商業銀行正常經營秩序。因此兩個因素結合來看,短期內MLF帶動LPR降息可能性較小。

不過在另一方面,我們認為下半年央行進行降準的可能性仍存在。同時在5月8日報告《存款利率下調,影響有多大?》中我們提示,本輪央行與商業銀行有進一步下調存款利率的意愿與空間,具體邏輯不再贅述。?

3、對債市有何影響”

總結來看,6、7月份“穩增長”政策可能加速落地,其中:

房地產政策方面,一線房貸利率可能下調,二、三線城市限購限售政策進一步放松、降低首付比。地產政策邊際優化仍以“因城施策”為主,對當前樓市有托底效果,但難以推動大幅回暖。

基建政策方面,專項債可能加快發行,同時政策性金融工具盡快落地,遏制當前基建投資同比回落的勢頭。但由于專項債、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較去年基本持平,基建投資增速進一步上行空間有限。

消費政策方面,短期內大規模消費刺激政策推出,存在缺失中央預算安排與地方財政存在墊付壓力兩個難點。

因此我們傾向于認為,盡管近期穩增長政策可能加快落地,但對長端利率的擾動仍然有限,上行壓力可控。

同時從貨幣政策的角度,我們認為無論是降準還是調降存款利率,對短端利率的利好更加明顯。短端安全性或許更高,投資者應多加關注。?

本文作者:靳毅,來源:國海證券,原文標題:《政策會發力么?》

靳毅持證編號:S0350517100001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