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訊:不賺錢就“不要錢”?!銀行理財展開“良心產品”大戰
“虧了那么多,還好意思收管理費?”
在不少投資者心目中,虧損的理財產品似乎是沒有資格收取各類費用的。
(相關資料圖)
這個愿望在2023年竟然初步得到實現。
根據資事堂對近期銀行理財的市場調研,不少銀行推出了各種“免除費用”的理財產品。
其中包括:
申購費,免!贖回費,免!超額業績報酬,免!固定管理費,也免!
為何銀行理財市場會出現這種接近“零費率”的產品?
它們真的為投資者省錢了么?
這個模式可持續么?
不賺不收“管理費”
5月23日,沉寂了半年的權益類銀行理財市場又迎來一只新品——招銀理財招卓價值精選。
該產品由招銀理財發起,產品主打一個“低費率”。
產品說明書顯示,在費率方面,如該產品當日累計凈值低于1.00元(不含)時,管理人將從下一自然日起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直至該產品累計凈值高于1.00元(含)后,管理人恢復收取理財計劃固定投資管理費,固定投資管理費率1.50%/年。
簡單來說,就是“只要不賺錢,就不收管理費”。
講的就是一個和投資者“共進退”。
行業“費率打折”成風
直接在產品說明書上表態“不賺錢就不收管理費”,這在銀行理財市場著實罕見。
不過,放眼銀行理財市場,也不難發現,近期各家銀行理財子早就在費率上瘋狂“做文章”。
梳理公告,近期,包括中銀理財、招銀理財、信銀理財、蘇銀理財、民生理財在內的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都發布費率優惠公告,甚至有產品出現了階段性0費率。
例如蘇銀理財近期就發布公告,稱管理人自5月30日起,對‘蘇銀理財啟源現金1號-W’份額的投資管理費給予優惠,(其中投資管理費從0.5%降至0.2%。)
招銀理財也公告稱,擬對招銀理財招睿活錢管家(添利)1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給予階段性費率優惠,從5月10日起至5月31日,優惠費率從年化0.15%降至0.02%……
此前中銀理財也宣布,公司于2023年5月5日至2023年7月31日期間,對“中銀理財-天天增益”產品費率進行優惠,即:產品固定管理費率由0.10%(年化)下調至0.00%(年化)。
渤海銀行也曾宣布,擬對部分理財產品 2023 年 4 月 17 日至 5 月 3 日期間的管理費用全部免除……
類似的公告,不勝枚舉。
從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到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再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給理財產品費率打折似乎成了“新常態”。
以“費用”補“收益”
銀行理財頻頻費率打折為哪般?
分析人士認為,其中一大主因是為通過讓利,提升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以吸引投資者。
一些理財研究表示,理財公司會在特殊時期對部分理財產品減費讓利,比如去年產品經歷“破凈”潮時,還有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出臺后產品收益率持續下降時,通過階段性降低產品費率來提升產品的收益率,留住客戶。
對新發權益類理財產品在累計凈值低于1時不收取固定管理費,是理財公司的一種宣傳獲客方式,打破了公募凈值型理財產品收取固定管理費的模式。
根據中國理財網,目前權益類銀行理財市場凈值表現低迷。24只產品中,有19只單位凈值都低于1 。而招銀理財旗下的4只權益類產品也在此列。
一位銀行業人士也表示,如果管理人直接讓利,現金管理類產品大概提高千一至千二的年化收益率。
“讓利”之風能持續多久?
對于銀行理財瘋狂“內卷”費率的讓利措施,分析人士認為并不能持久,讓利規模也不戶無限擴大。
普益標準研究員董丹濃指出,理財產品費率降低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投資者實際到手收益水平的提升,但銀行理財產品長期的收益表現依然取決于機構自身的投資管理能力。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除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托管費等費用外,超額業績報酬也是部分凈值型理財產品的主要費用項目之一,當理財產品實際兌付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時,銀行將對超過的部分按一定比例在投資者和自身之間進行分配。因此,“低費率”無法直接和“高收益”掛鉤。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認為,短期來看,降低產品費率確實能提升產品的收益率,但幅度不會很大,且期限往往不長。對新發權益類理財產品在累計凈值低于1時不收取固定管理費,是理財公司的一種宣傳獲客方式,打破了公募凈值型理財產品收取固定管理費的模式。理財產品減費讓利覆蓋的產品數量有限,且一般都是在特殊情況下的短期行為。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以讓渡管理費為代表的理財產品“零費率”產品,實質上是短期之舉,也不可能長久。對一家理財機構來說,這種重要的還是加大投入、做好業績,短期內讓渡費率,其實并不是理財機構的長期經營之道。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