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兌”沒了,可轉債的“網紅打法”不靈了?
面對可轉債違約風險,投資者迷茫保虧的原因是什么?
“雙低”、“攤大餅”策略通用解題公式為何失靈?
(資料圖片)
可轉債“打破剛兌”之后,解題框架和思路該如何調整?
面對可轉債違約風險,投資者正在迷茫保虧
第一只可轉債違約幾成定局,許多“公司資質存在一定問題或有退市風險”的可轉債短期內大幅下跌。我們卻觀察到,仍然有大量仍持有這些問題債券的投資者卻未能找到適當的處理方法,感到迷茫和焦慮。
投資者尚未處置的原因主要有三:
1) 沒有回過神——部分投資者還存在認知盲區,有些人的知識框架中“可轉債存在違約風險”的信息是缺失的,有些則以為股票退市和可轉債不是一回事,沒有清晰意識到具體的可轉債違約風險;
2) 抱有幻想——過去轉債的問題多已化解,認為這次也可以安全解決;
3) 無法面對虧損——處置效益(一種保有虧損持倉/賣出盈利持倉的心理傾向)下,在所持有資產快速下跌并下穿自己設定的止損線后,因不愿面對“賣出則浮虧變實虧”的痛苦感而選擇了躺平。
在分析這些投資者的行為時,我們發現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持有問題轉債的投資者中,很多同時持有了多只問題轉債,如持有搜特轉債的投資者可能也持有正邦轉債。這一現象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而究其根源,可能與可轉債市場擴容過程中所流行的簡單易學的交易策略有關,如典型的“雙低”、“攤大餅”。
“雙低”、“攤大餅”策略的“默示條件”變化,通用解題公式逐漸失靈?
長期關注財富管理和投教行業的人們,曾見證了一批以“可轉債”為切入點的財商、大V、以及投顧的崛起,他們通過總結歸納,給出了一些可轉債投資的“通用解題公式與步驟”,并真的以此方法在前幾年相對理想的市場環境下,幫投資者賺到了錢,賺錢效應也推動了這類“通用解題步驟”的進一步推廣與深化。典型的就如上文提到的“雙低”加“攤大餅”。
何為“雙低”、“攤大餅”策略?
簡單來說,“雙低”策略就是通過價格和溢價率相加求和排序,尋找低價格(接近債券價值,價格下跌空間?。┖偷鸵鐑r率(正股上漲時彈性更大)的一批轉債買入,并進行定期輪動。
而“攤大餅”則是指以接近同等權重,分散買入多只轉債(通常投資者會被建議持有數量為可交易可轉債數量的約5%,對應當下為20 只左右),中長期持有,并按照“雙低”規則定期輪出和輪入的投資策略。
這種策略總結方式有很大的優點——簡單易懂、易于操作,因而大量投資者采用趨同策略的同時容易存在大量共同持倉。但該總結方式也有致命的問題,就是對大量可轉債投資所需要考慮的因素均做了理想化假設,即我們所謂的“默示條件”的理想化。
然而能夠簡單總結并大面積運用的策略本身并不容易長期有效。
“雙低”和“攤大餅”策略的有效實施,需要建立在正股質地、所處行業、信用評級、轉債條款等均穩定且安全的基礎上。在此前相對理想的環境中,對上述因素的分析,僅僅被作為了“可選條件”去看待,即“如果您有更深入的需求,則可以去關注這些因素”。但由于可轉債參與者的整體專業認知不足,導致分析難度較大,因此“可選條件”也往往變成了“忽略條件”。
但是隨著注冊制的實施,退市風險提升,違約風險提升。曾經的理想環境打破的同時,簡單化的、缺乏必要條件的“通用解題公式”也就失靈了。
這就像我們以前上學時,掌握了一類題目的公式和解題方法,卻未掌握解題公式的推導過程。當題目條件發生變化,簡單的套用換來的只能是錯誤的答案。
可轉債“打破剛兌”之后,解題框架和思路也要重新審視
隨著全面注冊制落地,A 股上市更便捷、可轉債發行條件也在放松,但同時股票退市也更便捷了,越來越多的股票退市風險加大,這意味著可轉債整體的信用違約風險提升,藍盾、搜特等轉債的問題也正式給可轉債市場敲響了警鐘。
推動更加專業的可轉債投資策略框架普及迫在眉睫:
1)可轉債信用分層可能加劇:資質較好的可轉債更受青睞,機構撤離低評級、資質差、正股有退市風險的可轉債并導致其估值中樞下移(簡單雙低策略失靈);
2)“雙低”和“攤大餅”策略需要增加“必要條件”的修正:學習如何在對正股公司的質地、所處行業、信用評級、轉債條款等因素有充分考慮的基礎上,通過篩掉“黑名單”標的后再去執行。
對于許多普通投資者來說,新框架的學習門檻并不低,因為對正股公司的質地、所處行業、信用評級、轉債條款等因素的篩選本就是一項更為專業的工作。投教內容的專業化以及投資顧問服務的進化,是金融機構需要去思考和推動的。
靠著“通用解題步驟”就能“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或將去而不返。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