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時訊:大摩:中國汽車,稱霸歐洲?
在2023年的上海車展上,寶馬、奔馳、奧迪等歐洲老牌車企高管幾乎傾巢而出,為自家產品站臺。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世界車企的必爭之地。而與此同時,這里孕育出的本土品牌,也正鉚足力氣,到海外開辟新的戰場。
圖源:摩根士丹利報告
2022年,中國取代德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經歷了血腥內卷的中國車企們,正憑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淬煉出的產品力與制造水平,完成在燃油車時代不可想象的壯舉——進軍BBA的老巢——歐洲。
(資料圖)
中國車企進軍歐洲,存在哪些機遇與挑戰?
近期,摩根士丹利分析師Ross A MacDonald團隊發表研報指出,中國車企在歐洲的征途,即將迎來大放異彩的時刻,但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哪些品牌正在進軍歐洲
圖源:摩根士丹利報告
摩根士丹利指出,在本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生產的汽車在歐洲的銷售量幾乎為零 ,但在過去的三年里出現迅速增長。根據標普全球數據,到今年年底,歐洲進口的汽車中可能有1/5來自中國,而五年前這一比例還不到1%。
圖源:摩根士丹利報告
歐洲進口的中國汽車中,部分為中國廠商收購的西方品牌,如上汽旗下的名爵、吉利旗下的沃爾沃和Polestar等,還有一部分是中國制造的特斯拉,但更多的本土品牌正在積極參與這場出海戰事。
比如比亞迪,分析師在研報中指出:
“我們還注意到一個更廣泛的趨勢,即中國品牌自己正在為在歐洲的擴張打下基礎。比亞迪是有這種計劃的最明顯的參與者。該公司在未經證實的媒體報道中被認為是福特在德國薩魯伊汽車廠的潛在競標者,已經宣布在歐洲建立新的經銷商伙伴關系,并宣布了其歐洲陣容的預售價格,根據公司文件,其中包括三款車型,價格從3.8萬歐元到7.2萬歐元不等。”
讓價格戰打到歐洲去
摩根士丹利認為,憑借在純電汽車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可以推動歐洲純電汽車價格走低。以下是該行分析的四個關鍵原因:
一、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在他們自己的國內市場上定價非常激進。從價格的角度來看,中國本土汽車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大量的新進入者希望靠燒錢實現規?;?。這種情況的副產品似乎是有限的價格紀律和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純電市場,特別是在15萬至25萬的中檔價格點上??紤]到這一點,如果中國的車企現在尋求將其過剩的產能轉移到國外市場,可能會將價格通縮輸出到其他汽車市場。
二、在信息娛樂和智能駕駛方面,中國產品與外國競爭者相比,硬件要好得多。中國車企可以通過壓低價格的方法,爭搶市場份額。
三、中國的電池技術很先進,他們的原材料采購/BEV供應鏈也很先進。由于在電池技術方面的巨大領先優勢和該地區的健康產能,我們預計中國的電動汽車公司與歐洲同行相比將有一些相當明顯的成本優勢。一個明顯的優勢可能來自于員工成本;例如,寶馬公司在其22財年的年度報告中顯示,每個員工的人事成本約為95,000歐元??晒┍容^的中國數據有限,但我們預計中國企業在整體成本上具備優勢。
四、出口顯然可以幫助提高產能利用率。隨著中國市場的日趨飽和,中國的電動汽車可能會帶著價格激進的中級和高級產品進入歐洲——我們認為C級SUV可能是一個關鍵戰場。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否會在歐洲引發價格戰。
潛在挑戰:關稅、成本與電車普及速度
展望未來,大摩認為,中國車企出海歐洲,主要面臨以下挑戰:
圖源:摩根士丹利報告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歐洲在其他地區生產的汽車,如印度:分析師注意到,一些歐洲的汽車制造商現在已經在從低成本地區向歐洲銷售。如果能夠以低成本的產品與中國進口的產品競爭,那么就有可能保持市場份額。例如,Stellantis正在考慮在印度生產其Citreon eC3車型: Stellantis期待印度為歐洲提供價格低廉的電動車。
潛在的關稅問題:在歐盟進口產品有可能掏空國內汽車行業的情況下,關稅壁壘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有可能。
本地經銷/維修網絡:如果缺乏大規模的經銷商/維修網絡,新進入者可能會限制產品對許多消費者的吸引力。
客戶忠誠度:有限的品牌力可能會降低市場份額增長的速度。
與歐洲汽車制造商相比,成本優勢可能縮小:由于在該地區的業績有限,外國品牌與傳統品牌相比,其定價能力可能較弱。另外,如果采用“本地生產”(即在歐洲建廠)的方式,那么與歐洲企業相比,中國車企的成本優勢也會有所縮小。
較慢的電動車普及速度:我們看到歐洲的電動車普及曲線相對平緩。
缺乏競爭力的價格:在英國,一些類似名爵的電動車產品在價格上極具競爭力。這顯然支持了市場份額的增長。如果中國品牌試圖定位在價格曲線的高端,那么歐洲消費者就有可能較慢地從他們目前的車型中轉移出來。如果換車的價格激勵有限,我們預計許多消費者可能會選擇不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