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熱議:“大腕”郭磊張憶東“論道”投資:數字經濟現在別追了,消費是被忽略的板塊
4月6日,宏觀策略圈的兩個大腕,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和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全球首席策略師張憶東在博時基金2023年度第二季度投資聯系會議上發表了最新觀點。
郭磊認為,2023年相對比較有利的是,PPI會從谷底位置起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A股熊市的概率相對是比較低的,名義GDP的回升會成為整個企業盈利的支撐,并最終會成為權益資產帶動因素之一。
(資料圖片)
張憶東則主要關注了數字經濟、中特估、消費三條投資主線的起落變化。他的觀點是,現在如果還沒有持有數字經濟股,就不要再追這個板塊了。等可能的擾動因素過去后,再“決戰6月底”。
張憶東還表示,他認為消費板塊在當前是被忽略的地方,這是一個長期的機會,不能完全拋棄,要“打一點底”。
經濟分化式復蘇
郭磊認為,2023年,經濟處在分化式復蘇的特征之下。
首先,整個市場分歧最小的是“接觸性”的服務業。這類服務業包括餐飲、旅游、電影等。
經濟數字也可以觀察到,今年1、2月份,居民部門的活動上來后,餐飲、旅游,電影,都起來了;3月份,商務活動開始上來。所以這一塊分歧最小。
第二,政府財政2023年是靠前投放的領域。尤其是財政支出相關的領域,目前的景氣度偏高。
其中一個是建筑領域,另一個是新能源基建。
這又還包括專用設備、電機、機械的活躍,這都與儲能、光伏項目十四五期間的項目落地有關。
第三,新產業的景氣目前是分化的。
新能源的景氣度依然是相對最高的。雖然二級市場已不太待見,但是客觀來說,它的景氣度還是這里面相對最高的。
新材料、生物醫藥行業,在3月份是明顯的內部分化和整體放緩。
消費電子這些領域的景氣度偏低。
第四,出口目前整體處在壓力期,但是比2022年底預期稍好。
第五,汽車目前是被降價預期“鎖定”的市場。年初以來,汽車的情況是不及預期的。
郭磊認為,目前所處的情況和2010年前的汽車行業的某些階段非常類似的,當產品開始降價,它所引發的去庫存,以及由去庫存引發進一步的降價預期,會短期內影響銷量。但當市場發現最終降價逐步到位后,消費可能會逐步走出低谷。
第六,房地產是好于2022年年底的預期的。目前來看,房地產差不多已經是中等程度的復蘇。
PPI定買賣
郭磊還提到一個規律,叫PPI定買賣。
PPI是企業盈利的一個影子指標。
他復盤歷史上從2006年到2022年的十七年,他發現,除了2014、2015年的杠桿牛市之外,其余的時段,名義GDP周期或者PPI周期,跟股市的走勢基本上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應該在PPI高點的時候,對股市保持基本的悲觀;在PPI低點的時候,對股市保持基本的樂觀。
郭磊認為,2023年,PPI會從谷底位置起來,這對股市是相對有利的。
所以,從PPI的位置角度來看,熊市的概率相對比較低,名義GDP的回升會成為整個企業盈利的支撐,并最終會成為權益資產帶動因素之一。
對中國資產保持信心
張憶東認為,總體來說,A股、港股比美股要好的,貼現率比它低,估值又比它低,所以大家對中國資產還是要保持信心。
他亦提醒,港股二季度就是牛皮市,A股也是個螺絲殼。指數沒有大的驚喜,但要小心5、6月可能出現的“驚嚇”。
張憶東還認為,關注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關鍵還是關注景氣延續的東西(公司)。
上市公司一旦景氣高峰已過,哪怕短期景氣度還行,市場就不會買賬,就開始殺估值。這個規律最近就很明顯,新能源車、儲能、光伏就很“難受”。
其實它們景氣還可以。2024年、2025年再往后面來看,這些東西確定了方向,但是2023年就“很累”、“很難”。
張憶東還提出,2023年要關注景氣趨勢越來越好的領域,無論是困境反轉,還是景氣加速,都有較好的機會。
其中, 景氣加速的行業包括風電、信創、半導體、氫能,困境反轉主要是計算機這一類。
現在別追數字經濟
張憶東還談及了目前市場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三條主線。
第一條主線是數字經濟。
張憶東傾向于如果還沒買數字經濟,現在就不要追了。實在要買數字經濟,建議等待到6月底。現在頂多看著玩玩。
在整個數字經濟、AI鏈條里,他認為,相對能夠下手的是半導體。其他的要等等。
第二條線是中特估。
張憶東認為,“中特估”這條主線是有邏輯的,可以參照可轉債的思路投(把題材當做看漲期權),就很容易理解了。
他還認為,即便沒有看漲期權,以現在相關個股處于“deep value(深度價值)”的程度,這些企業也值得配。
第三點是,他認為現在可能被忽略的是消費。
他認為。消費板塊在當前是被忽略的地方,這是一個長期的機會,不能完全拋棄,要“打一點底”。
食品飲料、出行相關的人類自身的需求還在。特別啤酒、白酒還是可以的。以及,現在這個位置買港股的互聯網,也可以理解為相對便宜的消費。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