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2023年是中國新一輪科技周期的起點
1~2月經濟數據呈現老經濟鏈條如期修復,但地產和消費的階段性反彈更像是疫情積壓需求的釋放,結構性問題凸顯各自困境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實際上,由于相對的景氣,市場忽略了高技術產業自21年年中以來的下行,科技景氣周期已經處在底部,相較于老經濟,高技術產業未來既有修復空間,又有產業趨勢帶來的成長性,2023年高技術產業有望貢獻一半的經濟增長,新一輪景氣周期啟動在即。
摘要:
(資料圖片)
本周聚焦:新一輪科技周期即將開啟
1)按照三大需求的分析框架,市場自然將關注點放在消費和地產這兩個處于絕對底部的經濟分項,其實更多的是對其修復空間寄予一定的期待。對標第一輪疫后復蘇階段2021年的GDP表現來看,消費和地產分別貢獻了4.9%和0.2%(前值-0.2%和1.2%),僅這兩個分項就已貢獻5個點以上的經濟增長,因此,考慮到2022年也是疫情沖擊導致的經濟底(消費和地產分別僅貢獻1.0%和-0.5%),市場對消費和地產的彈性多了一些期待。1~2月的經濟數據確實也沒有辜負市場的期望,消費和地產如期修復,剔除季節性后,消費和地產距離潛在趨勢線仍然有1成和3成的修復空間。
2)有空間不代表有彈性,目前來看,地產和消費的階段性反彈更像是疫情積壓需求的釋放,結構性問題凸顯各自困境沒有得到解決,持續性需要進一步觀察。其一,消費內部分項呈現明顯的冷熱不均,場景類消費品是本輪復蘇的排頭兵,但商品內部的分化需要重視,汽車消費逆勢回落,地產后周期小幅回暖,說明在居民收入沒有本質改善的前提下,總量角度的修復持續性需要謹慎;其二,地產銷售的分化凸顯保交樓問題依然沒做到位,二手房明顯優于新房,低能級城市的新房銷售相對更弱,體現了雖然疫情積壓需求階段性釋放,但目前的堵點在于保交樓,也是今年穩地產政策的核心任務。
3)一個新的GDP分析框架——高技術產業將貢獻一半的經濟增長。隨著總量性政策工具的退坡,弱復蘇已經成為市場的一致預期,而緊盯著總量框架中的消費和地產似乎很難再看到超預期,同時,產業趨勢和產業政策的重要性正在凸顯。我們嘗試構建一個新的GDP分析框架,來尋找經濟周期中的結構性特征。新框架基于生產法的視角,將工業和服務業中的高技術成分提取出來,我們發現,2015年以后,高技術產業對于GDP同比的貢獻率上升一個臺階,穩定在30%左右,我們所熟知的“新5比舊8好”,本質上就是增速換質量。當下,又來到了一個新的節點,未來幾年高技術產業對于GDP同比貢獻率有望達到一半,穩增長可以依賴新經濟。
4)高技術產業已經在周期的相對底部。首先,科技制造的生產領先出口2~3個季度,其中既體現了生產先于需求啟動的特性,也反映了政策在出口下行階段逆周期調控的邏輯;其次,高技術制造業的庫存周期相較于其他行業更接近歷史的庫存低點,而產能擴張的力度也是所有行業中最強的,體現了產業趨勢正在主導經濟結構調整,新周期的景氣方向在高技術制造。
5)老經濟與總量運行相似,長期大周期震蕩向下,而高技術產業既有修復空間,又有產業趨勢帶來的成長性,新一輪景氣周期啟動在即。實際上,市場忽略了疫情對于高技術產業的長期壓制,從EPMI指數來看,高技術產業的景氣度從2021年年中以來就一直下行,2022年年底已經來到了歷史最低點。自2023年2月《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發布,EPMI也開始出現大幅回升,我們認為,2023年是國內新一輪科技周期的起點。
正文
消費和地產修復到哪了?
按照三大需求的分析框架,市場自然將關注點放在消費和地產這兩個處于絕對底部的經濟分項,其實更多的是對其修復空間寄予一定的期待。對標第一輪疫后復蘇階段2021年的經濟增長表現來看,消費和地產分別貢獻了4.9%和0.2%(前值分別為-0.2%和1.2%),僅這兩個分項就已經貢獻了5個點以上的經濟增長,因此,考慮到2022年也是疫情沖擊導致的經濟底(消費和地產分別貢獻1.0%和-0.5%),市場對消費和地產的彈性多了一些期待。
1~2月的經濟數據確實也沒有辜負市場的期望,消費和地產如期修復,剔除季節性之后,我們判斷消費和地產距離潛在趨勢線分別有1成和3成的修復空間(不考慮長期趨勢發生改變的情況)。
老經濟:困境反轉or困境反彈?
地產和消費的回暖本質上是疫情積壓需求的階段性釋放,有兩個分化需要重視。
其一,消費內部分項呈現明顯的冷熱不均,場景類消費品是本輪復蘇的排頭兵,與高頻數據印證,但商品內部的分化給后續持續性敲響警鐘,汽車消費逆勢回落,地產后周期小幅回暖,說明在居民收入沒有本質改善的前提下,總量角度的修復持續性需要謹慎。
其二,地產銷售的分化凸顯地產保交樓問題依然沒做到位,二手房明顯優于新房,低能級城市的新房銷售相對更弱,體現了疫情積壓需求的釋放,目前的堵點在于保交樓,也是今年穩地產政策的核心任務。同時施工端鋼鐵開工率邊際正在放緩,供需兩端的邊際動能需要進一步驗證。
總體來看,地產和消費的階段性反彈更像是疫情積壓需求的釋放,結構性問題凸顯各自的困境沒有得到解決,后續持續性需要進一步觀察。
一個新的GDP分析框架——高技術產業將貢獻一半的經濟增長
隨著總量性政策工具的退坡,弱復蘇已經成為市場的一致預期,而緊盯著總量框架中的消費和地產似乎很難再看到超預期,同時,產業趨勢和產業政策的重要性正在凸顯。我們嘗試構建一個新的GDP分析框架,來尋找經濟周期中的結構性特征。新框架基于生產法的視角,特別地,我們將工業和服務業中的高技術成分提取出來,前者包括:高端裝備、科技制造、生物醫藥;后者包括:信息技術服務、科研服務。
一個趨勢性特征不容忽視,2015年以后,高技術產業對于GDP同比的貢獻率上升一個臺階,穩定在30%左右,我們所熟知的“新5比舊8好”,本質上就是增速換質量。當下,又來到了一個新的節點,未來幾年高技術產業對于GDP同比貢獻率有望達到一半。
高技術產業已經在周期的相對底部
進一步,我們來確定高技術產業的周期位置,幾個重要的坐標需要重視。首先,科技制造的生產領先出口2~3個季度,其中既體現了生產先于需求啟動的特性,也反映了政策在出口下行階段逆周期調控的邏輯;其次,高技術制造業的庫存周期相較于其他行業更接近歷史的庫存低點,而產能擴張的力度也是所有行業中最強的,體現了產業趨勢正在主導經濟結構調整,新周期的景氣方向在高技術制造。
產業政策催化下,新一輪科技周期即將開啟
實際上,市場忽略了疫情對于高技術產業的長期壓制,從EPMI指數來看,高技術產業的景氣度從2021年年中以來就一直下行,2022年年底已經來到了歷史最低點。因此,相較于老經濟,高技術產業既有修復空間,又有產業趨勢帶來的成長性。
在每一輪高技術產業周期底部,政府往往會出臺力度較大的科技政策,推動新一輪周期的開啟,例如:2015年3月的《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9年8月的《金融科技 (FinTech) 發展規劃 (2019-2021年)》;2023年2月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我們認為,2023年是國內新一輪科技周期的起點。
本文作者:董琦、韓朝輝,來源:國君宏觀研究 (ID:gh_84b4bce6b0ef),原文標題:《【國君宏觀】新一輪科技景氣周期即將開啟——國泰君安宏觀周報(20230319)》,文章有刪減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