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閃電訪問烏克蘭,10個很不同尋常的細節
果然,美國人的話是靠不住的。盡管之前否認了很多很多次,俄烏沖突一周年之際,拜登還是去了烏克蘭,一如外界普遍的預期。
(相關資料圖)
這是在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一個特殊的人物對一個特殊的國家,進行的一次非常特殊的訪問。外交無小事,細節很重要。完全個人觀點,10個很不同尋常的細節。
細節一,基輔街頭的熱情擁抱。
擁抱,熱烈的擁抱,在基輔陽光燦爛的街頭。拜登摘下了墨鏡,澤連斯基伸出了雙手,然后,親密撫摸著對方的后背。
強烈的情感,在微妙的動作中。這既是給烏克蘭人看的,也是給美國人看的,應該也是給俄羅斯和全世界看的。一切盡在不言中。
細節二,澤連斯基悄悄抹去眼淚。
澤連斯基流淚了,在拜登和他的手下一一握手時,站在一邊的他,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淚水。
他后來在推特上,用三個詞來評價拜登這次訪問:歷史性的、及時的、勇敢的。他還說:“我感謝美國與烏克蘭站在一起,感謝我們牢固的伙伴關系,我們決心共同努力,確保烏克蘭取得勝利?!?/p>
細節三,拜登系了條特殊領帶。
很用心的拜登,特意系了一條藍黃相間的領帶,烏克蘭的國旗色。意思應該也是很清楚的,美國和烏克蘭在一起。倒是澤連斯基,依然是開戰以來一貫的軍色外套?;蛟S也是彰顯這一點,與西裝革履的美國客人不同,烏克蘭官員們著裝很自由,以至于一些美國網友評論,這樣的外交場合,“也太不禮貌了”。
細節四,10個小時火車抵達基輔。
以往美國總統出行,一般都是空軍一號抵達對方首都,然后海軍一號或總統車隊抵達參訪地。
但這次例外,按照美方透露的信息,拜登這次沒乘坐外界熟悉的那架空軍一號,而是較小的C32運輸機,在黑暗中他離開華盛頓,先飛抵波蘭,然后乘坐火車前往烏克蘭。
火車開行10小時后,他最終抵達基輔。走的依然是馬克龍、朔爾茨等走過的老路。但他只在基輔待了大概5個小時。
細節五,拜登送上了新的禮物。
最大的禮物,就是他親自到訪。CNN一篇分析文章就說,再沒有比拜登的基輔之行,更有力地象征普京的慘敗了。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則說,拜登的這次訪問,“這是向泥沼(指俄羅斯)發出明確信號——沒有人害怕你!”
當然,拜登還有實際禮物,他宣布將再向烏克蘭提供約5億美元的援助,包括海馬斯火箭彈、反坦克系統和雷達等武器裝備。拜登還承諾,美國將支持烏克蘭,要多久就多久,“我們不會離開”。
細節六,去的是烏克蘭修道院。
很讓人詫異的是,拜登這次基輔之行,沒有去澤連斯基的總統府,而是去了圣米迦勒金頂修道院。
為什么選擇這里?我也不知道?;蛟S,總統府不安全,修道院空間開闊,萬一出現意外撤離方便;或許,修道院是烏克蘭獨立后重建,去這里訪問,表達對烏克蘭的特殊支持;或許,這也是一種與俄羅斯的默契吧。
細節七,提前幾小時通知了俄羅斯。
俄羅斯知道嗎?畢竟,這么大陣仗的出行,俄情報部門不可能不知道。答案就是:在去烏克蘭前幾小時,美國方面通知了俄羅斯,目的是“消除可能的沖突”。
在訪問期間,俄烏也確實沒有重大沖突事件。換句話說,普京默默地看著拜登去了烏克蘭。但看到美國媒體則宣布,拜登這次出訪,是現代歷史上美國總統第一次進入沒有美軍活躍存在的戰區。嗯,感覺很危險的。
細節八,很神秘的基輔空襲警報。
這是幾乎所有西方媒體都提到的細節,拜登和澤連斯基見面時,基輔上空響起了凄厲的空襲警報。但這一天,俄羅斯沒有轟炸基輔;而且,如前所述,普京應該明確知道拜登去了基輔。
那為什么有空襲警報?看到西方社交媒體上說,這不排除烏方故意或者美方授意的,在空襲警報中訪問烏克蘭,更有味道。既然是作秀,那就索性做得更大一些。
細節九,美國人到底怎么看?
必須看到,很多人還是支持拜登去烏克蘭的。畢竟,幾乎所有西方領導人都去過了,就拜登沒去,這說不過去。
但也有不少人反對,美國女眾議員格林就抨擊,拜登此行是對美國人“難以置信的侮辱”,因為“今天是我們的總統日,但總統拜登選擇了烏克蘭而不是美國,同時迫使美國人為烏克蘭政府和戰爭買單。我無法表達美國人有多討厭拜登”。
在美國社交媒體上,還有不少美國人抱怨,拜登寧可去烏克蘭作秀,而不愿去俄亥俄州慰問爆炸后的災民,多少讓人心寒。
細節十,俄羅斯到底怎么看?
俄羅斯和美國之間肯定有默契,不然普京不會默默地讓拜登去基輔瀟灑走一回。
在拜登離開后,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才發了一張拜登和澤連斯基在修道院前的照片,然后發問:他們哪個是東正教徒?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杰夫則開罵,“拜登在自己的安全預先得到保障后,終于去了基輔。他承諾(對烏)提供大量武器,還誓言至死都忠于新納粹政權……”
你看吧,沉默的普京,以后肯定會繼續說,美國就是想和俄羅斯交戰到最后一個烏克蘭人。
本文來源:牛彈琴,原文標題:《拜登閃電訪問烏克蘭,10個很不同尋常的細節》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關鍵詞: 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