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快看:那些“三年翻倍”的基金,后來都怎么樣了?
給小伙伴看一只神基,
2019年漲了70%,2020年漲了77%,2021年漲了23%,2022年漲了14%,今年以來漲了11%。
算總收益的話,2019年以來基金漲了365%,年化收益45%。
(資料圖片)
不管是長期業績、還是短期業績都無可挑剔,
但問題是:過往收益這么高的基金,你現在還敢追嗎?
我們看下公募基金的長期年化收益,
在成立超過10年的公募基金中,成立以來年化收益最高的是王亞偉曾管過的華夏大盤精選,年化21.37%,唯一一只長期年化收益超過20%的公募基金。
做個統計的話,
在成立超過10年的398只主動權益基金中,
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超過20%的只有1只,就是剛剛說的華夏大盤精選,占比0.3%;
年化收益率介于15%-20%之間的有35只,占比8.8%;
年化收益率介于10%-15%之間的有172只,占比43.2%;
年化收益率介于5%-10%之間的有145只,占比36.4%;
年化收益率低于5%的有45只,占比11.3%。
這就是中國公募基金發展20多年給出的答案:
80%的主動權益基金只能獲得10%左右的市場平均收益,真正跑出較多超額收益(長期年化收益率超過15%)的占比不到10%。
再想想巴菲特,投資50多年,年化收益率也就20%。
年化20%,真的是投資界的天花板,只有極少數高手中的高手才能實現。
所以,看完這些數據,懶貓更堅信“均值回歸”的存在了。
關于“均值回歸”,有這么一句話:“一年三倍者眾,三年一倍者寡”。說的是,很多基金經理都可能靠運氣實現“一年三倍”,但憑實力實現“三年一倍”者寥寥。
“三年一倍”,換算成年化收益是26%,超過了投資界的收益天花板,確實挺難的。
不過也不是沒有人實現,比如文章開頭的那只神基,4年年化收益45%。
所以,今天的重點是“三年一倍”后,有多少基金能把高收益延續下去,能延續多久?又是怎么延續下去的?
或者簡單點說,我們探討下高收益基金是怎么均值回歸的。
01
“三年翻倍”后還持續優秀的基金
先把曾三年翻倍的基金找出來,
2010年之后,公募基金有過2次集體實現“三年翻倍”的高光時刻:
一次是2015年牛市頂部,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三年滾動年化收益率漲到了34.9%,滬深300的三年滾動年化收益率也漲到了28.5%。
在那場普漲大牛市中,只要表現不是太差,跑贏市場平均水平,“三年翻倍”輕輕松松。
另一次是在2021年,
2021年春節前,抱團行情牛市頂部時,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三年滾動年化收益率是26.8%,也有大量基金實現了三年翻一倍。
還有2021年底,因為2018年底的低基數,2021年底,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三年滾動年化收益率漲到了35%,2019-2021年,這3年也有很多基金翻倍。
不過,這次的數據有點近,所以我們主要還是看2015年牛市和2021年春節前三年翻倍的基金。
(1)2015年牛市頂點“三年翻倍”的基金
在2015年6月12日實現“三年翻倍”的基金有457只(為了擴大篩選面,放松了要求,“3年漲90%”就行了),
它們中,確實有基金跑出來了,
在2015年的下跌中,跌幅沒超過15%(期間,滬深300跌了30%);
2016年正收益(當年滬深300跌了11.28%);
2017年漲了10%+,(其實2017年滬深300漲了22%,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漲了14%,考慮到當年大部分基金都沒跑贏指數,就放松了要求);
2018年跌幅沒超過10%(當年滬深300跌了25.31%);
2019-2022年,同樣表現優秀。
但只有1只,那就是何帥管的交銀優勢行業。
其他的,像傅友興管的廣發穩健增長、鮑無可管的景順長城能源基建、沈楠管的交銀主題優選、吉莉管的國投瑞銀穩健增長,“三年翻倍”后的表現也還可以。
但這些滿打滿算也就5只,占比1%左右,其他基金都慢慢的“均值回歸”了。
(2)2021年春節前“三年翻倍”的基金
這一波也是同樣情況,
2021年2月10日牛市最高點時,“三年翻倍”(也放寬到“3年漲90%+”)的主動權益基金有1057只。
它們中,
2021年春節后至年底依然正收益的有446只(期間,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跌了4%,滬深300跌了15%);
再加上“2022年跌幅在10%以內(期間,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跌了21%,滬深300跌了21.6%)”的條件后,就剩29只了。
名單在這里:
這里面最猛的就是周海棟,
華商新趨勢優選,2021年春節前3年漲了193.2%,2021年春節后又漲了15.4%,2022年漲了13.6%,今年以來漲了10.8%。
還有萬民遠,
融通健康產業,2021年春節前三年漲了226.4%,之后也是連續正收益。
杜洋、金梓才,在2021年春節前三年收益也有190%左右,但2022年都沒有取得正收益,今年的收益也不是特別理想。
02
怎么做的?
我們從中挑幾個,看看這些基金是怎么持續優秀,以及均值回歸的。
(1)何帥
先說表現最好的何帥。
為了避免誤會,這里要先交代下,
何帥是2015年7月開始管交銀優勢行業的,也就是說2015年基金“三年翻倍”不是他的功勞。
但當時指數都“三年翻倍”了,所以,我們也不妨認為如果那三年是何帥在管,也會翻倍。
然后就是“三年翻倍”后何帥的操作了,
有這么幾個神奇的瞬間:
一是2015年9月-12月的強反彈。
這期間,何帥有2個操作:
一是三季度降倉位,交銀優勢行業股票倉位從二季度的66%降到三季度的46%。
從基金凈值走勢上來看,可能是8月底降倉的,8月份的那波下跌中,交銀優勢行業明顯跑贏大盤。
二是四季度加倉,股票倉位又從46%加到了79%,再加上何帥當時選的股票表現還不錯,就大幅反彈了。
需要強調的是,何帥這時的重心還在中小創等成長股上。
2015年四季報中,他是這么總結的:
“本基金在四季度加大了換手率(當時何帥換手率在600%左右,現在只有200%),在10月初大幅提高倉位,超配了以網絡劇、IP資源為主的傳媒行業,12月份又超配了計算機行業,這才在四季度明顯跑贏業績基準。”
這也為他2017年大幅跑輸滬深300埋下了伏筆。
他2017年的持倉還主要集中在傳媒、計算機、風電等小盤成長股上,后期雖然有把白酒(茅臺、五糧液)、地產(保利)買進十大重倉股,但買的有些晚,再加上倉位也不是很高。
所以,在2017年“漂亮50”行情中,他大幅跑輸滬深300了。不過,當年很多公募基金經理都沒跑贏滬深300。
為什么后期買了白酒、地產呢?
何帥給出的解釋是:
投資框架在2017年出現了一些變化,過去主要看公司未來的增長空間,但這個投資方法在2017年上半年表現并不好,這也引起了他的反思。
他反思后得出的結論是,市場的估值出現了變化,過去是要求公司的成長性和估值要匹配,高成長高估值、低成長低估值,但現在市場更愿意給優秀的公司高估值,給不優秀的公司低估值。
然后,何帥就據此調整了自己的持倉。
反映在風格結構上:
上任伊始,何帥幾乎滿倉小盤成長股,2017年短暫重倉過大盤成長股,2020年后大盤成長股占比越來越高,現在幾乎滿倉大盤成長股,何帥投資風格完成了從“追求短期業績增長”到“聚焦好公司”的轉變。
二是2018年的正收益。
當年,對很多人來說是從2月份跌到12月份,但交銀優勢行業是8月份才開始跌的,7月25日還創了年內新高。
所以,縱觀2018年,交銀優勢行業做了個大大的過山車,上半年漲,下半年跌,年底算總賬時基本不漲不跌,漲了0.32%。
這也有兩個原因:
一是,一季度何帥重倉的計算機行業出現了一波強反彈,從2月份反彈到4月份,所以2018年一季度何帥抗住了。
二是,二季度何帥重倉了醫藥股,2018年5月醫藥股才見頂,二季度何帥不僅沒跌,還逆勢上漲了。
三是2021年春節后的出色表現。
這期間,何帥有兩個值得稱道的點:
一是,2021年基金又漲了20%,到年底時創了新高。
這主要歸功于何帥2021年一季度及時把倉位切到了化工股上,買成了第一大重倉行業,最高占到基金股票倉位的28.5%。
看下行情,雖然有春節后的擾動,但2021年化工基本從年初漲到了年尾,全年上漲37.2%,春節后也漲了17.1%。
還有何帥的第二大重倉行業——電子,2021年表現也不錯,全年上漲16%,春節后漲了13.7%。
二是,算2021年春節后到2022年底收益的話,基金漲了0.4%。期間,滬深300跌了33%,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跌了24%,何帥又一次抗住了下跌,正收益。
這主要歸功于2021年的優異表現,2022年,交銀優勢行業跌了11.23%,雖然還能排在同類前1/3的位置,但并不是那么亮眼。
2022年,何帥最重要的操作就是加倉醫藥等賽道股,醫藥+醫美占到了基金股票倉位的50%左右。
所以,
我們看交銀優勢行業的“三年滾動年化收益”的話,2017年底就跌破30%了,2021年春節前、2021年底夠到了30%,但2022年又跌回來了。
現在,交銀優勢行業的“三年滾動年化收益”是12%。
(2)沈楠、鮑無可、周海棟
這三位的操作就不多做介紹了,之前寫過:
沈楠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會擇時,倉位也很分散,基金凈值也屢創新高,雖然打法不一樣,但凈值走勢和“三年滾動年化收益”走勢和何帥很接近。
鮑無可是偏價值的,借助2015年的牛市也實現了“三年翻倍”,2017年藍籌股牛市大漲24%,跑贏滬深300,景順長城能源基建的“三年滾動年化收益”也在2017年達到了35%。
然后是2018年6月,基金凈值回落,再加上三年前對應的是2015年6月的高點,以至于三年零收益,“三年滾動年化收益”也跌到了0。
再之后就是賽道崛起了,市場風格不在鮑無可這邊,他的三年年化收益最高也就到15%附近,沒能三年翻倍。
比較猛的是周海棟,
他是做輪動的,2018年到2020年上半年,重倉科技、醫藥;2020年下半年以來,又改成了重倉有色、煤炭、科創,幾波行情都讓他抓住了。
所以,他的收益是一漲再漲,2021年春節,“三年滾動年化收益”超過40%;2021年9月,“三年滾動年化收益”超過60%。
不過,2022年底對應的是2019年底,他2022年的收益沒有2019年高,所以“三年滾動年化收益”在2022年有較大回落,降到了35%。
當然,還有回落更快的,那就是金梓才。
他和周海棟一樣,也是做輪動,前期業績走勢也很接近,2021年9月時,三年滾動年化收益也達到了60%。
但2022年,他錯判了豬周期行情,基金凈值跌了10.38%,再加上今年基金也只漲了2.02%,財通價值動量的三年滾動年化收益已經降到11%了。
做個小結,
1)“三年翻倍”是怎么實現的呢?
嚴重依賴大牛市,碰到一波大行情,即使是深度價值、進攻性沒那么強的鮑無可也能實現“三年翻倍”。
當然,也不排除特別厲害的,不依賴大牛市就實現了“三年翻倍”,但比較少,也歡迎小伙伴補充這種?;?。
2)又是怎么“均值回歸”的呢?
兩個原因:
一是碰到大跌。比如2018年6月,對應的三年前剛好是2015年6月的最高點,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的“三年滾動年化收益”跌到了-10%。
表現比較好的沈楠、鮑無可,“三年滾動年化收益”都在這波下跌中歸零了,三年零收益。
何帥更優秀些,交銀優勢行業直到2018年7月才開始跌,但因為三年前的位置太高,“三年滾動年化收益”也降到了7%左右。
還有周海棟,2022年表現也很好,基金漲了13.6%,但因為2022年底對應的是2019年底的較高位置,所以2022年底,華商新趨勢優選的“三年滾動年化收益”也從60%+降到了35%。
另一個是判斷失誤。
比如金梓才,去年他重倉了豬周期,但豬周期表現并不好,基金跌了10.38%,然后“三年滾動年化收益率”直接從60%降到了11%,快速回撤。
3)“三年翻倍”后,高收益能持續多久?
或者換個說法,怎么避免高收益基金大起大落?
和基金經理的風格有關,
跑出來的幾個基金經理,
沈楠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還會擇時,周海棟、金梓才是輪動,何帥也抓住了好幾次機會才把優秀業績延續了幾年。
也就是說,要依靠基金經理的“閃移騰挪”,抓住這個機會后,迅速尋找下一個機會,如果持續判斷正確,那就能將優秀業績延續下去,但這個對基金經理的要求挺高的。
當然,也有更簡單一點的方法,鮑無可給出了答案:買價值也行。
深度價值風格基金經理特別看中低估,別管是買低估行業,還是在高位減倉,都大概率能在隨后的大跌中跑贏同行,凈值走勢也更穩一些。
但買價值也不是一點風險都沒有,
首先,價值基金進攻性不足,2015年牛市頂點的前三年,鮑無可剛剛翻倍,景順長城能源基建漲了112%,市場平均水平,同期漲幅在200%附近,甚至超過200%的基金一大把。
其次,太看重“低估”的基金經理可能碰到價值陷阱,這個就不展開了...
03
巴菲特的長期收益
再來看看美國的情況,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巴菲特,1965-2021年,長達57年的時間里,巴菲特實現了“年化20.1%”的投資奇跡。
是有人投資收益比他高,但投資持續時間比他長的幾乎沒有。
所以,他的長期收益對我們分析“怎么持續優秀”,以及“均值回歸是怎么發生的”也特別有借鑒意義。
這是巴菲特每年的收益和標普500的收益對比,標藍的代表“三年翻倍”。
可以分為三段:
(1)1969-1971年,連續3年“三年翻倍”
這期間主要歸功于巴菲特的操作,標普500在那幾年表現一般,只在1967年漲幅超過30%。
(2)1975-1999年,25年中有18年“三年翻倍”
這期間是美股的黃金大牛市,從1975年到1999年,標普500漲了51.6倍(含分紅),而且25年間標普500只有3年是下跌的,跌幅也只有個位數。
給大家貼下行情圖,期間標普500是這樣走的,羨慕啊...
在大牛、長牛的背景下,1977-1987年,連續11年巴菲特都實現了“三年翻倍”。
也就是說,在1975-1985年期間,任何時候買巴菲特,并持有3年以上,都能獲得翻倍的收益。
1994-1998年也是一樣情況,巴菲特連續5年實現了“三年翻倍”。
這是巴菲特的高光時刻,也是巴菲特資產增長最快的25年。
畫在圖上的話,是這樣子的:
在1976-1998年,巴菲特持續、大幅跑贏標普500。
(3)2000年后,只有一次接近“三年翻倍”,2012-2014年漲了96.8%
然后就是2000年后了,巴菲特的出色表現突然、一下子都消失了,此后和標普500基本同漲同跌。
最接近“三年翻倍”的時候是2012-2014年,漲了96.8%。
其他時間,連續三年收益只有一次超過了60%,兩次超過了50%。
所以,算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的話,他也就慢慢從高光時刻的30%回落到了20%...
(PS:2000-2021年,巴菲特的年化收益是10%,標普500(含分紅)的年化收益是7.5%)
本文作者:懶貓,來源:懶貓的豐收日,原文標題:《那些“三年翻倍”的基金,后來都怎么樣了?》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