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熱聞!量化大廠“批量納新”,牛市前的“陽謀”浮出水面
隨著A股回暖,私募大廠也“蠢蠢欲動”起來。
大批前期“封閉”、“控規模保收益”的量化機構開始打開申購。
這是趁著市場大機會來臨之前,搶先擴充戰力?
【資料圖】
抑或是趁著市道轉好,先搶割一批“韭菜”,拉點新資金入場?
資事堂和業內機構對話后,逐步得出了一些不一樣的結論。這一切的關鍵都要從量化私募“接新錢”的背后動機開始談起.......
量化私募逐步“開放”
毫無疑問,量化私募機構打開“長期封閉產品”的申購,已經是一個趨勢。
2月13日下午,著名量化機構因諾資產發布公告,稱自2月15日起恢復多策略中性產品線的募集。
這里有兩個關鍵詞:
1、多策略中性產品;
2、2月15日起恢復。
前者意味著,因諾資產只是開放部分產品線的募集;后者顯示著,相關策略其實已經封閉了一段時間,而特地選擇在2月中重啟申購。
為何批量開放?
那么因諾資產為何開放申購呢?
“面”上的表述是:(因諾)旗下策略模型體系升級,策略容量已經擴容至更高水平。為滿足投資者對于中性產品的投資需求,豐富資產配置類型,結合目前的市場基差環境,決定自2023年2月15日起重啟中性產品線的募集工作。
大意就是,我們能力提高了,客戶們也有這個需求,于是就開放了。
但“里子”呢?潛臺詞是什么呢?
隱蔽的“潛臺詞”
當下量化私募機構的群體行為,顯然有很強的內生邏輯。
首先,選擇中性策略就很有講究。
所謂中性策略,指的是指同時構建多頭和空頭頭寸的一種策略。這種策略在內地市場通常體現為,私募經理人持有一籃子精心選擇的個股,同時對沖掉部分指數表現。
在過去兩年,A股市場內中性策略受到了一定的考驗。但2022年整體表現不錯,因此,因諾資產開放中性策略,實際上是拿一個成熟策略在募資。
潛臺詞是,該機構依然對于過去一年的市場結構性的行情表現有信心。
其次,策略容量擴容的說法很值得推敲。
通常,業內目前資金容量最高的是選股模型支撐下的中頻交易策略。因諾聲稱其完成了策略容量的擴容。外界無法驗證。
但是,如果未來市場適度走強,并帶來成交活躍,這一點天然的可以增加策略容量。
其三、市場基差環境。
這一點不得不提,當下的指數期貨的投資環境,業內人士證實:目前市場存在負基差,這導致投資者的對沖成本大幅較低,并推升中性策略產品的性價比。
總體來說,如果結合市場環境,我們可以發現:
隨著市場復蘇后,成交攀高,對沖成本降低,量化中性策略的收益率和容量開始提升,部分私募機構開始趁勢募資。
風險有沒有?
這樣的操作,“投資風險”有沒有?
當然有。
投資本身就有不確定性,某種程度上,再安全、穩健的投資策略,都有“失算”的可能。
而量化中性策略的擴張,本身就暗含著兩類“風險”:
1、行情“強度”的限制。
量化中性的策略有效,有一個關鍵前提——不能出現、單邊的極端化的走勢。
概括來說,就是大牛市、大熊市里,中性策略都不會特別適應。
在極端的行情里,量化策略很難產生持續的alpha,甚至完全可能出現負alpha。
如果投資者發現整個行情迅速升溫,那么有必要增加多頭策略配置,并限制中性策略的暴露。
2、規模的限制
因諾資產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量化機構,目前管理的規模超過百億元,創始人徐書楠有海外機構從業背景。
換言之,相關機構已經有了一定的存量規模,后續還能容納多少新增資金值得觀測。
頭部機構另有選擇
相比之下,近幾個月頭部私募量化機構,“蠢蠢欲動”的方向就顯得更加老到。
比如資事堂就發現:巔峰時期規模曾超千億的幻方量化,日前打開旗下指數增強策略產品的資金申購。
另一家百億機構思勰投資開放了旗下指數增強策略、商品期貨CTA策略的產品。
指數增強的策略,其收益更多與對應指數表現“掛鉤”,頭部私募機構推廣此類產品,其遭遇到的規模限制就明顯較小。
而且,指數增強策略在真正的牛市中,其受到的沖擊和影響是更小的。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