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熱點:30億買下整個基金公司?一家券商沖刺公募業務的20年
一家券商為了控股基金公司可以有多努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國聯證券堪稱業內“模板”。
它在過去幾年間,幾度出手欲擴大基金公司的持股比例,幾度公告,幾度“折戟”。
2023年,“癡心不改”的它,直接“拍出”近30億,打算買下一家基金公司的股權。
它會成功么?
擬收購中融基金
2月7日晚間,國聯證券公告,擬收購中融基金100%股權。
公告顯示,國聯證券的收購步伐分兩步走:
第一步,通過摘牌方式收購中融信托所持有中融基金51%股權。
第二步,在取得中融信托持有的中融基金51%股權的前提下,國聯證券將通過協議受讓方式收購上海融晟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融晟)所持有中融基金49%股權。
若這兩項收購得以達成,國聯證券將獲得中融基金100%股權,實現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夙愿。
國聯證券表示,收購中融基金能夠快速獲取成熟的公募牌照,有利于公司發揮現有資源優勢,促進業務整合提升和泛財富管理轉型,從而進一步豐富客戶服務手段,完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一語以蔽之,收購舉措十分關鍵,對公司未來業務發展十分重要。
預計斥資約30億
這筆收購需要花多少錢呢?
根據此前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公告,中融信托擬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其所持有中融基金51%股權,掛牌底價超過15億元。
國聯證券還公告,在它取得中融信托所持有中融基金51%股權后,公司將通過協議受讓方式收購上海融晟所持有中融基金49%股權,受讓價格將參考經國資評估備案結果且不高于14.45億元。
兩項交易簡單合計,國聯證券整筆交易斥資約29.5億元。
不確定性猶存
或許是歷史上的收購屢生變故,或許標的比較復雜,國聯證券在本次公告中強調,上述交易存在不確定性。
國聯證券強調:一方面,國聯證券第一步計劃的通過摘牌方式收購中融信托所持有中融基金51%股權,公司能否成功摘牌存在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中融信托所持有中融基金51%股權,最終成交價格由競價結果確定,也有一定不確定性。
此外,公司收購上海融晟所持有中融基金49%股權的過程中,由于上海融晟所持股權中有24.5%股權處于質押狀態,未來受讓過程中,該部分股權的質押解除情況,存在不確定性。
此外,本次交易未來尚需相關交易方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并經中國證監會審批通過后方可實施,亦存在不確定性。
國聯證券之所以反復強調,可能和中融基金的股權背景有關。中融基金的兩個大股東中融信托和上海融晟,背后的股東有關聯性。而相關股東的經營情況較為復雜,這可能令轉讓進程存在一定“變數”。
曾經滄海,夙愿難成
如今心心念念想要收購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國聯證券,當年曾經擁有過一家基金公司。
業內的中?;鸸?,其前身就是國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國聯證券牽頭發起籌建。其首任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等整套人馬均由國聯證券派出。
但或許是成立于“微時”,國聯基金的經營并不如意,亦可能是其他原因??傊?,國聯證券當年在公募基金發展的意志不是那么強列。在2006年~2007年大牛市展開之前,業內即傳出國聯基金的第一大股東可能變更的消息。
最終,國聯基金在2006年7月,內地股市史上最大一輪牛市的早期,完成了“實控人”的變更——中海油旗下的中海信托通過受讓和增資進入公司,并成為第一大股東,國聯證券退至二股東。
接著,中海信托向國聯基金派出了高管,然后是公司改名為中?;?。國聯證券“痛失”基金業務橋頭堡。
此后的故事變的更加曲折,中?;鸷罄m引入了外資股東,國聯證券的持股再被攤薄。
隨后,幾方股東輪流出現了戰略調整。期間,國聯證券也曾多次希望增持中?;鸸蓹啵苍噲D嘗試獲得中?;鹂毓蓹?,甚至打算拋售中?;鸪止桑紱]有下文。
其中,2018年,國聯證券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持有中海基金的全部股權。最終,規定期限內未有意向方出現。
2020年9月,國聯證券公告,同意以獲取中?;鹂毓晒蓶|地位為目的,收購法國愛德蒙得洛希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中海基金 25%股權,收購價格為人民幣1.15億元。但這筆交易最終也未成功。
高管團隊變更?
國聯證券如今屢屢“沖刺”控股基金公司,或許也與近年公司發展戰略的變化有關,而后者與高管層的變更不無關系。
2019年前后,國聯證券引入了中信證券曾經的“精英團隊”,2019年,曾在中信證券長期任職高管,年薪破千萬的葛小波從中信證券離職。
此后業內傳出,葛小波已加盟國聯證券,并出任公司一把手。
2020年國聯證券的招募說明書里,葛小波、李欽、尹紅衛 、尹磊、王捷等更多名中信證券從業背景的人士進入管理層。
而隨后而來,可以看到,國聯證券對于基金公司的股權渴望更加迫切了。
在反復嘗試多次后,國聯證券最終決定另辟戰場,新收購一家公募基金公司,而這就是本文之初的這次公告收購行動。
多年夙愿能否達成?
只能且看下回書(未來)分說了。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