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消息!太牛了!我國造船業穩占全球半壁江山,訂單拿到2027年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最新報告,2022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47.3%、55.2%和49.0%,以修正總噸計分別占43.5%、49.8%和42.8%,各項指標國際市場份額均保持世界第一。
造船行業人士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造船業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發展的趨勢已經顯現,LNG(液化天然氣)、超大型集裝箱船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船型訂單激增,主流造船廠手持訂單普遍維持到2027年左右。
(資料圖)
多家船廠各項數據進入全球造船10強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造船國際市場份額已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地位進一步穩固。我國骨干船企保持較強國際競爭力,分別有6家企業進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的前10強。
2022年,我國船企持續加大研發力度,在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取得新的突破。24000TEU(標準箱)集裝箱船、17.4萬立方米大型LNG等高端船型實現批量交船,國產首艘大型郵輪實現主發電機動車重大節點,第二艘大型郵輪順利開工建造。
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第四代自升式風電安裝船、圓筒型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等海洋工程裝備實現交付。30萬噸級LNG雙燃料動力超大型油船(VLCC)、20.9萬噸紐卡斯爾型LNG雙燃料動力散貨船、4.99萬噸甲醇雙燃料動力化學品/成品油船等綠色動力船舶完工交付。全年新接訂單中綠色動力船舶占比達到49.1%,創歷史最高水平。
船舶行業專家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提高國產配套化率對于我國船舶工業發展再上臺階至關重要,過去一年同樣有所突破。
截至2022年底,國產船用主機、船用鍋爐、船用起重機、船用燃氣供應系統(FGSS)等配套設備裝船率持續提高。大型集裝箱船用止裂板全部實現國產替代,化學品船用雙相不銹鋼國產化率由不足50%提高至90%以上,國產高錳鋼罐項目順利開工,國產薄膜型LNG船罐專用不銹鋼通過專利公司認證,國產LNG船波紋板全位置自動焊接裝備研制成功。
展望今年 LNG等高附加值船將有持續突破
2022年,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我國共有12種船型新接訂單位列世界第一,其中,新接散貨船、集裝箱船、汽車運輸船和原油船新接訂單分別占全球總量的74.3%、56.8%、88.7%和66.1%。
特別是,在大型LNG船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接大型LNG船訂單國際市場份額首次超過30%,為歷史最好水平。
作為我國最早研發制造LNG船的船廠,中國船舶集團滬東中華造船有限公司(下稱“滬東中華”)相關負責人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展望今年船舶行業,LNG等高附加值船將有持續突破。目前滬東中華累計手持訂單近50艘,生產任務已排至2028年。
據介紹,滬東中華今年一開年就實現了大型LNG運輸船1艘開工、1艘進塢、1艘試航等3大生產節點,為該公司全年實現開工9艘、交付4艘大型LNG運輸船的目標打響了“第一炮”;另一方面,滬東中華還多措并舉,全面提升LNG產業能力建設,相關重要基礎設施工程也開始快速有序推進。
滬東中華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可用于建造LNG運輸船的船塢、車間及配套設施等也已具備雛形,并計劃于2023年至2024年陸續完工投產。屆時,滬東中華LNG運輸船的產能將得到大幅釋放,從目前一年建造5~6艘提升至10~12艘。
去年,我國承接LNG船訂單的船企從1家迅速擴展到5家。造船行業專家分析認為,隨著越來越多中國船企進入這一領域,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中國在爭奪高端船舶市場的競爭力也將隨之增強。
上海證券報記者另外從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江南造船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江南造船”)和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下稱“外高橋造船”)了解到,外高橋造船首制國產大型郵輪工程進入關鍵的全系統調試完工階段,計劃于今年年底完工交付。江南造船大型汽車運輸船(PCTC)、首制大型LNG船等一批高端船型陸續開工建造。
機遇與風險并存 船企需謹慎把握機遇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去年1-11月,船舶企業主營收入利潤率回升至3.0%,這說明了造船業長期利潤空間不高。與此相對的是,一艘高附加值船價格動輒在數千萬美元至數億美元不等,再加上制造周期較長,船廠承擔著較大的風險。
船舶行業專家認為,宏觀經濟變化對國際航運和造船市場短期調整的風險正在逐步加大。以集裝箱船市場為例,2022年集裝箱船運費價格連續8個月回落。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新船價格綜合指數出現了“滯漲”,個別船型價格出現了小幅回落。
2022年四季度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升值,突破6.8的關口。此外,進口鐵礦石價格也不時出現波動。對此,專家建議船企加強市場研判,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采取通過與鋼鐵企業簽訂長期采購協議、與金融機構簽訂遠期結匯協議等方式,控制原材料成本和匯率變化等風險。
本文來源:上海證券報,原文標題:《太牛了!占全球47.3%、55.2%、49%!》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