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实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為了多賺幾個點,這批百億私募“開年”忙出海

剛剛過去的2022年,中國權益市場波折不斷,私募機構壓力徒升。

艱難背景下,百億私募的眼光并沒有局限于內地市場。

一開年,旋即有百億機構披露即將在離岸市場展業的消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雖然中國私募管理人一直在不斷嘗試“出?!?,但這并不屬于真正的國際化布局,有著諸多局限。

百億私募海外布局,再添一家

本周,北京私募仁橋資產對持有人透露:2022年完成了旗下香港公司的注冊。香港公司的成立對該私募機構探索除逆向外的第二策略,特別是對沖方向,以及接觸更多的海外機構投資者具有重要的意義。

仁橋資產成立于2017年,創始人夏俊杰此前是公募諾安基金的績優基金經理。該私募成立后,主打逆向投資策略,基金凈值有低回撤特點,機構持有人數量占有相當比重。

資事堂了解到:仁橋資產拓展離岸市場戰略考量中,主要想突破目前同質化的主觀股票多頭策略,運用香港市場多元對沖工具擴充投資策略條線。

出海?國際化?

資事堂與頭部私募交流發現:中國私募管理人走出內地市場,在海外市場設立公司實體展業,有不同的訴求。

實際上,不能用出海、國際化布局去籠統地給這類機構貼標簽。

2015年之前,中國曾有少部分機構在香港設立公司,包括:景林資產、淡水泉投資、保銀投資、重陽投資等。

這一批“吃螃蟹”的機構基本有一個共同特點:創始人或合伙人定居中國香港,對離岸市場的情況有一定了解,并在面對離岸客戶募資并成立美元基金,以投向境內外上市的中國股票為主。

同一時期,“網紅型”私募東方港灣、林園投資也在這個時期“出?!?,同樣以募資為主。

2017年之后,隨著中國機構投資者壯大,管理規??焖偕仙?,私募管理人積累了一定的自有資金,疊加滬港通交易的活躍,離岸展業的需求上升。

特別是量化私募崛起后,大量百億量化機構去香港市場申請牌照,募集美元資金進行交易,并隨后曝出基金杠桿過大導致凈值大幅回撤的事件。

實際上,國內管理人甚少公開提及國際化布局的定義。

近兩年,有海外機構背景的量化私募,曾談及國際化的理念。比如,明汯投資合伙人對“國際一流”定義如下:成為國際主要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擁有國際一流人才梯隊與組織文化。“

換言之,由于中國量化機構創始人普遍具有華爾街背景,技術驅動色彩濃厚,對海外機構架構體系有了解,因此試圖和國際量化高手同場競技。

總體來看內地股票私募管理人的海外展業長期傾向于募資層面。這種海外展業并非真正的國際化,或者說所謂的全球化布局。

老牌私募海外展業的進化

資事堂觀察到:中國第一代私募的海外展業第一站以香港為主,近幾年開始再次“走出去”,進化速度超出同行。

保銀投資就是一例。

這家機構成立于2000年初,創始人王強是中國第一代證券投資人,長期滬港兩地運作基金。

2018年和2019年,王強先后設立印度辦公室和日本辦公室,并招攬當地人才。

據悉,保銀投資認為印度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和中國市場類似(即散戶占比較 多),為機構投資者提供充足的阿爾法機會,借此賺取新興市場紅利,這相當于從零開始直接投資一個國別資產。

這家百億私募布局日本則是為了“更新”投資策略,認為投資日本可以為旗下平臺型基金的投資組合增加多樣性,特別看重日本股票市場流動性較高的特點,可以助其施展中性策略,借此平滑基金組合波動。

淡水泉投資也是一例,其則從投研能力角度進行海外辦公室布局。

據悉,這家千億私募2019年設立紐約辦公室,將其定位為研究導向的能力中心,側重于TMT、醫藥等前沿領域的深度研究,以及人才發掘。

中國私募出海的新挑戰

資事堂與多家大型私募管理人交流后發現,仍有很多亟待解決諸多“技術性”與“價值觀”層面的障礙。

1、內地機構在離岸市場展業,特別將募集資金投向海外資產并充分運用衍生品工具,但將相關頭寸倒入至內地產品并體現在凈值中存在一定技術性難度,主要在運作合規、資金托管等重要環節。

內地管理人拓展海外投資但可能無法惠及到內地高凈值客戶,但內地客戶又是其核心客戶群。

2、內地管理人不能局限于從離岸市場“找錢”、“找人才”的展業邏輯,更多要展現管理人的“軟實力”,包括邁過語言門檻向海外市場清晰表述投資體系、符合國際一線標準的基金運作模式。

管理人在離岸市場切勿將管理規模、基金歷史業績、投研人員奧賽獎牌數的宣傳思維,原封不動地搬到離岸市場。

3、內地管理人開始嘗試海外上市公司的投研,特別是有區域性的當地本土公司。但管理人仍擔心地緣局勢的新一輪變化,可能讓海外投資規劃遭遇不確定性。

4、由于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股票的配置中,指數化跟蹤處于核心位置,其次涉及主動管理型的投資組合,并將一部分頭寸委托給內地管理人打理。

因此,內地管理人要展現主動管理策略的獨特性,而不是以同質化的策略去吸引對中國資管業態不了熟悉的投資人。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 離岸市場 機構投資者 香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