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PMI的四個特征
主要觀點:
第一,產需明顯走弱。12月制造業PMI、綜合PMI的下行深度均超過4月疫情時段。
【資料圖】
第二,“減員”沖擊顯著。和4月相比,生產和訂單項均仍略高,但就業分項較當時更低。統計局指出受疫情短期影響,制造業企業員工到崗率明顯不足。前期出來的EPMI就業分項環比劇烈下降9.0個點,特征完全一致。在《12月EPMI指標走弱》中,我們有過詳細分析。
第三,基建保持擴張,保交樓推動建安。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低于上月1.0個百分點,降幅相對有限,領跑大類行業。土木工程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7.1,繼續處于相對高景氣區間。12月20日國常會強調“符合冬季施工條件的項目不得停工”。今年需求端基建獨撐,“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作用功不可沒,2023年很可能復制這一模式。12月建筑安裝裝飾指數環比上行6.8個點,應與地產保交樓政策帶動有關。
第四,航空運輸好轉。航空運輸業PMI為60.7,顯著高于前值的37.2。這一點與同期執行航班數量的數據匹配。但居民生活半徑的恢復仍在初級階段,后續的1月數據是一個重要的觀測窗口。
第五,回顧2022年的PMI,1-4月是第一階段,經濟從高位徘徊到上海疫情影響下快速回落;5-9月是第二階段,從疫后低位修復到疊加地產回落后再度震蕩徘徊;10-12月是第三階段,疫情走向達峰過程中,經濟數據快速下行。
第六,WIND全A前期呈現對應的三段走勢。但11月之后處整體徘徊,月均值上升的特征下,12月PMI數據出來后亦無改變,顯示市場預期12月經濟已處于“谷底”位置,于是提前反映下一階段的修復(圖3)。
正文
產需明顯走弱。12月制造業PMI、綜合PMI的下行深度均超過4月疫情時段。
12月制造業PMI為47.0,已低于2022年4月的47.4。12月綜合PMI為42.6,同樣低于4月的42.7。
需求端的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供給端的生產、采購、就業均明顯下行。
“減員”沖擊顯著。和4月相比,生產和訂單項均仍略高,但就業分項較當時更低。統計局指出受疫情短期影響,制造業企業員工到崗率明顯不足。前期出來的EPMI就業分項環比劇烈下降9.0個點,特征完全一致。在《12月EPMI指標走弱》中,我們有過詳細分析。
幾乎所有的分項指標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所以環比11月觀測意義不大。
和同在疫情影響高峰的2022年4月相比,12月生產指數為44.6,高于4月的44.4;新訂單指數為43.9,高于4月的42.6;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4.2,高于4月的41.6。
只有就業指數明顯下行,12月的就業指數為44.8,低于前值的47.4和4月的47.2。
統計局指出,受疫情短期影響,制造業企業員工到崗率明顯不足。從業人員指數下拉本月制造業PMI 0.5個百分點。反映勞動力供應不足的企業比重高于上月6.5個百分點。
前期出來的EPMI也是類似特征。EPMI就業項環比顯著下降9.0個點,絕對水平為有數據以來僅次于2020年2月的歷史次低,這意味著人員約束是短期主要約束之一。在《12月EPMI指標走弱》中,我們有詳細分析。
基建保持擴張,保交樓推動建安。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低于上月1.0個百分點,降幅相對有限,領跑大類行業。土木工程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7.1,繼續處于相對高景氣區間。 12月20日國常會強調“符合冬季施工條件的項目不得停工”。今年需求端基建獨撐,“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作用功不可沒,2023年很可能復制這一模式。12月建筑安裝裝飾指數環比上行6.8個點,應與保交樓政策帶動有關。
12月建筑業PMI為54.4,低于前值的55.4。其中新訂單指數較前值上行1.9個點。
12月土木工程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7.1,顯著低于前值的62.3,但繼續處于高景氣區間。
12月建筑安裝裝飾指數為48.9,顯著高于前值的42.1。
航空運輸好轉。這一點與同期執行航班數量的數據匹配。但居民生活半徑的恢復仍在初級階段,后續的1月數據是一個重要的觀測窗口。
12月非制造業商業活動指數為41.6,低于前值的46.7。其中航空運輸業PMI為60.7,顯著高于前值的37.2。
這一點應與同期航班恢復有關。從國內執行航班數量來看,已從11月底的2700架次/日上行至12月底的6700架次/日以上。
回顧2022年的PMI,1-4月是第一階段,從高位徘徊到上海疫情影響下快速回落;5-9月是第二階段,從疫后低位修復到疊加地產回落后再度震蕩徘徊;10-12月是第三階段,疫情走向達峰過程中,經濟數據快速下行。WIND全A前期基本呈現對應的三段走勢。但11月之后WIND全A處于整體徘徊,月均值上升的特征下,12月PMI數據出來后亦無改變,顯示市場預期12月經濟已處于“谷底”位置,于是提前反映下一階段的修復。
本文作者:廣發宏觀郭磊,本文來源:郭磊宏觀茶座,原文標題:《【廣發宏觀郭磊】12月PMI的四個特征》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