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財辦韓文秀:明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是重中之重
12月17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2022-2023中國經濟年會”在京舉行。
(相關資料圖)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韓文秀在年會上表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綜合研判,明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明顯下滑,而我國經濟可能總體回升,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的軌跡。
韓文秀表示,今年經濟增長與年初的預期目標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項指標都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指標有突出的表現,預計今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
他還稱,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產業升級取得積極進展。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出口達到70萬輛,增長超過一倍。國家首架C919飛機交付東航,累計訂單超過400架。糧食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國家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在全球通脹創40多年新高的情況下,我國物價水平保持平穩,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左右,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民生活都得到有效的保障。
韓文秀還表示,今年以來,我們先后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結構優化的政策措施,包括減稅降費,退稅緩稅,創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用于支持擴大有效投資,通過專項再貸款支持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推動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利用地方專項債限額空間增加專項債發行,提前下達部分明年專項債的限額,以及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的金融十六條等措施。這些政策措施下一步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政策效應將在明年持續顯現。明年還要根據實際需要陸續出臺一些新政策、新措施。那么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發力,將積極促進經濟恢復發展。
針對疫情,韓文秀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三年來,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中國用三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有效應對了全球五波疫情沖擊,有效處置了國內100多起聚集性疫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到有效守護。現在正在優化疫情防控措施,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
韓文秀稱,過去在重癥率、致死率高的情況下,我們國家嚴格防疫是必要的、正確的、負責任的。當前,病毒傳染性強,但重癥率、致死率顯著降低。疫情防控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而且我國用這幾年的時間加強疫苗藥物的研發應用,提高疫苗接種和醫療保障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審時度勢,科學優化疫情防控措施,也是必要的、正確的、負責任的,這都體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針對我國房地產市場,韓文秀表示,要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提供足夠流動性,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的風險,改善他們的資產負債狀況,要因城施策,著力改善預期,擴大有效需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勵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深入研判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和城鎮化格局等重大趨勢性結構性變化,抓緊研究中長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來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發展模式的弊端,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韓文秀表示,經過三年攻堅戰,我國金融風險已經得到收斂,金融體系總體穩健。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來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必須堅持標本兼治、遠近結合,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房地產業鏈條長、涉及面廣,對經濟而言,既是動力源,也是風險源。近幾年,房地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大概是7%左右,加上建筑業等相關產業達到14%左右,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相關的稅收占地方綜合財力的將近一半,房地產貸款加上房地產抵押貸款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接近40%,房產占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的近六成。所以,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是重中之重。
韓文秀表示,要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提供足夠流動性,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的風險,改善他們的資產負債狀況,要因城施策,著力改善預期,擴大有效需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勵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深入研判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和城鎮化格局等重大趨勢性結構性變化,抓緊研究中長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來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發展模式的弊端,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韓文秀還指出,要重視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機構、保險、信托等領域的風險,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大存量隱性債務處置力度,堅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韓文秀進一步指出,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要正確處理防范系統性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關系,既不能讓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失守,又要依法打擊風險背后的違法犯罪和腐敗行為。要做大經濟實力這個分母,稀釋風險隱患這個分子,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通過推動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防范化解風險,形成金融和經濟的良性循環。
本文綜合自21財經和央視新聞。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