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新消息丨光大證券:信貸哪里“不給力”了?
年初至今的這段時間,較多投資者一直認為信貸增長“不給力”。比如說,在信貸同比少增的月份,市場主流觀點便是“信貸塌方了”;在今年6月、9月等信貸多增的月份,很多人又說“信貸回暖不具有持續性”。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從新增貸款的累計值來看,不是這樣的。今年1-11月,人民幣貸款累計增加19.91萬億元,同比多增1.09萬億元,這11個月的增量幾乎相當于2021年全年的水平。事實上,2021年全年較2020年也僅僅多增了0.31萬億元。這樣看,今年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顯然是穩健的。
【資料圖】
從信貸增長的趨勢來看,也不是這樣的。部分投資者過于關注單月信貸數據的上上下下,這樣較容易被數據的正常波動所誤導。眾所周知,單月的貸款增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不同月份之間的差異較大,且銀行對于信貸投放節奏的調節會進一步加大單月數據的波動。所以我們一直建議,在研判信貸增長的變化趨勢時應適當拉長時間窗口,比如說使用三月同比的口徑。事實上,從今年4月開始,新增貸款的三月同比增速便已觸底并趨勢性回升了。11月份該增速達到了14.3%,已處于較高水平。
從信貸增長的結構上看,更不是這樣的。最能體現企業投資信心及意愿的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在各項新增人民幣貸款中的占比于今年11月達到了60.9%,而且該占比于近三個月(即9-11月)的均值更是達到了63.5%,這都說明近期信貸增長的質量是較高的。
企業中長期貸款三月同比增速回升的趨勢甚至較各項貸款的更為明顯,且幅度也更為顯著。前者于9月和10月的增速分別達到了42.1%和77.4%;11月更是進一步上升至了102.9%,這在歷史上亦是不多見的,甚至略高于2020年的高點。
此外我們也應注意,11月末12.4%的M2增速已超出2020年的最高點1.3個百分點,形成了過去5年多以來的最高值。11月居民戶存款較去年同期多增了1.52萬億元,這是該月M2增速進一步提高的主要貢獻力量,而疫情多發等因素導致的消費場景不可及以及居民金融資產間的轉換是造成居民戶存款多增明顯的兩個重要原因。M2的高增長固然有利于經濟在短期內的回升,但假若M2增速長期維持在或是高于當前水平,那么隨著未來消費動能的釋放,則有可能形成若干新的矛盾。因此,我們認為下一階段宜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的合理增長,以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為信貸“平反”
年初至今的這段時間,較多投資者一直認為信貸增長“不給力”。比如說,在信貸同比少增的月份,市場主流觀點便是“信貸塌方了”;在今年6月、9月等信貸多增的月份,很多人又說“信貸回暖不具有持續性”。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第一,從1-11月新增貸款的累計值來看,不是這樣的。今年1-11月,人民幣貸款累計增加19.91萬億元,同比多增1.09萬億元,這11個月的增量幾乎相當于2021年全年的水平。事實上,2021年全年較2020年也僅僅多增了0.31萬億元。這樣看,今年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顯然是穩健的。
第二,從4月以來信貸增長的趨勢來看,也不是這樣的。部分投資者過于關注單月信貸數據的上上下下,這樣較容易被數據的正常波動所誤導。眾所周知,單月的貸款增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不同月份之間的差異較大,且銀行對于信貸投放節奏的調節會進一步加大單月數據的波動。所以我們一直建議,在研判信貸增長的變化趨勢時應適當拉長時間窗口,比如說使用三月同比的口徑。事實上,從今年4月開始,新增貸款的三月同比增速便已觸底并趨勢性回升了。11月份該增速達到了14.3%,已處于較高水平。
第三,從近段時間信貸增長的結構上看,更不是這樣的。最能體現企業投資信心及意愿的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在各項新增人民幣貸款中的占比于今年11月達到了60.9%,而且該占比于近三個月(即9-11月)的均值更是達到了63.5%,這都說明近期信貸增長的質量是較高的。
企業中長期貸款三月同比增速回升的趨勢甚至較各項貸款的更為明顯,且幅度也更為顯著。前者于9月和10月的增速分別達到了42.1%和77.4%;11月更是進一步上升至了102.9%,這在歷史上亦是不多見的,甚至略高于2020年的高點。
此外我們也應注意,11月末12.4%的M2增速已超出2020年的最高點1.3個百分點,形成了過去6年多以來的最高值。11月居民戶存款較去年同期多增了1.52萬億元,這是該月M2增速進一步提高的主要貢獻力量,而疫情多發等因素導致的消費場景不可及以及居民金融資產間的轉換是造成居民戶存款多增明顯的兩個重要原因。M2的高增長固然有利于經濟在短期內的回升,但假若M2增速長期維持在或是高于當前水平,那么隨著未來消費動能的釋放,則有可能形成若干新的矛盾。因此,我們認為下一階段宜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的合理增長,以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本文作者:光大證券張旭,來源:債券人 (ID:ZhangXuBond),原文標題:《為信貸“平反”》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