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資管新規過渡期后第一年:1.5萬余只銀行理財產品破凈超千只
近期,債市大跌增加了銀行理財產品的贖回壓力。
今年也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的第一年。在保本理財已成為歷史,理財產品凈值化管理后,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表現如何? 澎湃新聞根據Wind披露數據(剔除近六月無凈值的產品)進行了統計分析。
(相關資料圖)
Wind共披露了23家中資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發行情況和破凈理財產品情況。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2年11月17日,2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共發行15451只理財產品,其中破凈的理財產品數為1217只,破凈理財產品占比7.88%。
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破凈產品比率低于5%從統計結果來看,目前23家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數為15451只。其中,信銀理財、中銀理財、招銀理財、工銀理財、興銀理財、建信理財發行的理財產品數超過1000只,分別為1575只、1434只、1355只、1338只、1326只、1090只。
從破凈的理財產品數量來看,目前工銀理財破凈理財產品數量最高,為238只。建信理財、興銀理財、中銀理財的破凈理財產品數尾隨其后,分別為148只、134只、119只。
從破凈理財產品占比來看,工銀理財、農銀理財、恒豐理財、建信理財、中郵理財、興銀理財的破凈理財產品占比超10%,分別為17.79%、17.55%、15.63%、13.58%、10.97%、10.11%。與此同時,上銀理財、徽銀理財、信銀理財、杭銀理財、蘇銀理財、渝農商理財、民生理財的破凈理財產品占比相對較低,分別為4.64%、4.52%、4.25%、3.26%、2.16%、1.78%、1.54%。
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后的第一年
2022 年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理財產品實現全面凈值化轉型?!皟糁敌彤a品成為市場絕對主力,現金管理類產品整改持續推進,投資標準化資產規模持續增加?!便y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指出。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9.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8%。從理財產品轉型情況看,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程度持續提升。作為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后的第一年,2022年上半年理財業務轉型持續深化,凈值型產品存續規模及占比均已達到較高水平。截至2022年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7.72萬億元,占比95.09%,較去年同期增加16.06個百分點。
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理財產品的成本估值法也被凈值法替代。除滿足條件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外,凈值化理財產品均要求采用市值化估值,只有符合一定條件的資產才能用攤余成本法估值。攤余成本法下產品凈值波動小,投資者感受比較好,但這種估值方法沒有真實反映產品價格,積累風險,在產品賣出投資品時容易導致凈值波動,造成客戶損失。市值法估值則真實反映理財產品所投資資產的變現價值和風險,資產價格每天調整,產品的凈值也隨之調整。
如何看債市大跌引起銀行理財產品的贖回壓力
凈值化管理下的銀行理財產品產生的波動也更大。對于近期債市大跌引起銀行理財產品的贖回壓力,國君固收覃漢認為,這是“銀行理財子凈值化改造過程中成長的代價,或早或晚都會出現”。
覃漢表示,在初期,市場會進入正反饋模式,理財資金由于體量巨大,進入任何一個市場都足以引發一輪強勁的牛市行情,比如2021年的轉債牛市,以及2022年的信用債牛市。但當轉股溢價率普遍提升至30~50%以上,信用利差壓縮到歷史極低值附近后,這種正反饋模式會變得非常脆弱,因為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哪怕是理財子,子彈也不是無限的。所以一旦趨勢反轉,負反饋就會形成并且持續,而由于現在信息傳遞非???,疊加之前的學習效應,會導致一致預期一旦形成就會出現搶跑,而當搶跑的人多了以后,就會進一步加劇這個負反饋模式。
本周一債市經歷下跌時,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當時分析導致債市出現大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央行、銀保監會出臺具有標志意義的政策救助房地產市場;第二,市場對于資金面的擔憂有所加??;第三,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帶來的復蘇交易。對于本周三債市的調整,明明認為,除了有上述原因以外,同業存單的調整明顯超過國債和國開債,還與交易配置的操作因素有關,可能是因為部分債基和理財產品面臨較大的贖回壓力,不得不被動拋售部分資產。
明明進一步指出,進入11月后,防疫政策的優化以及針對地產等行業的“寬信用”舉措持續出臺,投資者對政策以及長期經濟的預期發生轉變,愈發看好權益市場復蘇,因此開始主動調倉,導致債基等固收類產品被提前贖回,管理人不得不拋售債券資產,導致債市面臨較大的贖回壓力。不過,11月理財到期數量相對可控,且此次債券的急跌是積蓄的看空力量爆發宣泄,在寬信用尚未得到實際驗證,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尚不牢固時,我們判斷收益率并無持續快速上行的基礎。
本文作者:陳佩珍,本文來源:澎湃新聞,原文標題:《資管新規過渡期后第一年:1.5萬余只銀行理財產品破凈超千只》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