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簡訊:出口下降是階段性還是連續性的?
一、10月出口再度較為明顯地回落,一方面顯示海外商品需求缺口繼續收窄,另一方面也與國內近期疫情擾動重點出口商品生產直接相關,而后者是階段性而非連續性的。
10月我國出口(美元計價)同比大幅下行6pct至-0.3%,低于我們的預期。一方面顯示美歐加速退出貨幣財政刺激已經開始令全球商品消費需求趨勢性降溫,同時美國工業生產恢復加快,整體海外需求缺口處于逐步收窄通道中;但這一現象從8月開始已在顯現,而此前出口增速剔除基數后的回落速度整體溫和,10月單月大幅回落至負數區間,除上述原因外,也包含了國內部分電子產品重點產業鏈布局區域疫情再度擾動生產所導致的暫時性、階段性沖擊。8月進口同比低基數下仍回落1個百分點至-0.7%,亦低于預期(1.9%),國內產業鏈進口替代亦持續進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二、電子產業鏈布局重點區域疫情擾動生產,高附加值機電商品出口回落幅度顯著大于其他商品類別。
10月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回落幅度明顯大于低附加值品類,而后者其實與海外消費品需求的逐步降溫趨勢更加貼合。這種結構分化顯示10月出口回落幅度中也包含有新增的生產端短期沖擊的因素。具體來看,機電產品出口(當月同比-6.3pct至-0.3%,三年平均增速-2.5pct至11.6%)對整體出口同比拖累達3.7個百分點,是10月出口回落主因。其中手機(當月同比-16.2pct至7.0%)、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當月同比-4pct至-16.6%)兩大商品類目即拖累整體出口增速分別達0.7、0.4個百分點,前者更構成主要商品中的最大單項拖累;此外對廣深疫情情況較為敏感的對中國香港出口10月亦明顯走弱,10月對中國香港出口同比低基數下仍下行5.8pct至-13.4%,三年平均增速-3.4pct至3%。近期我國電子產業鏈總裝產能最為集中的鄭州、廣深地區均受到較為復雜的新一輪疫情影響,生產端階段性承壓對10月出口的影響應予充分重視,這種影響路徑不是連續數月的。
三、對發達經濟體出口普遍回落亦顯示外需降溫趨勢,但對美出口回落幅度更大或也包含美國自身工業生產與歐英日此消彼長、恢復好于預期的影響,而對日英出口反而走強,顯示能源供給緊張風險持續擾動非美發達國家工業鏈,構成我國出口支撐因素。
從主要出口目的地結構來看,10月對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速繼續呈現整體下行特征(美歐日英合計-6pct至-9.4%),顯示全球消費需求寒意延續。其中,對美國出口同比雖低基數下僅下行1pct至-12.6%,但三年平均增速則明顯回落2.1pct至9.5%,一方面源于美國供需雙向奔赴,商品需求缺口持續收窄,此外國內電子產品對美國出口也相對集中。另一方面,從三年平均增速來看,對歐盟(同比-14.6pct至-9%,三年平均增速-1.8pct至12.9%)回落幅度相對較小,而日本(-2.1pct至3.8%,三年平均增速+2.6pct至8.5%)、英國(-2.7pct至-14.5%,三年平均增速+5pct至8.5%)出口三年平均增速甚至反彈,顯示面臨更大能源安全威脅的歐日英產業鏈,由于工業生產持續疲弱,需求缺口收窄速度放緩,出口反而有所走強。
四、大宗工業品進口繼續改善,但加工貿易相關產業鏈進口替代持續壓低整體進口增速。
10月進口同比低基數下回落1個百分點至-0.7%,低于我們預期(1.9%),三年平均增速回落2.2個百分點至7.7%。大宗商品進口整體繼續趨于改善,原油進口量同比大幅回升16.1pct至14.1%,鐵礦砂(-0.6pct至3.7%)、銅礦砂(-3.7pct至4%)當月同比增速僅小幅回落。但進口替代因素亦繼續令加工貿易直接相關的機電產品進口走弱,集成電路(-2.1pct至8.4%)、自動數據處理設備(-6.6pct至13.5%)、汽車零部件(-6.9pct至-1.2%)進口三年平均增速均趨回落。
五、伴隨發達經濟體采取嚴厲貨幣緊縮操作,全球消費需求寒意已現,加之美國工業生產恢復加快,海外商品需求缺口收窄速度略快于我們此前預期。但非美經濟體工業生產在能源安全的擾動下持續呈現疲態,海外商品供需格局不會由當前需求大于供給快速扭轉為供給大于需求,因而我國出口短期很難見到持續負增長。
而10月出口單月大幅走弱,海外商品需求缺口收窄的影響小于國內疫情擾動重點出口品類別生產的程度,若后續月份防控形勢得以改觀,這一因素可望未來數月內扭轉為新的出口支撐因素。雖然目前11月廣深疫情仍然散發,預計11月出口同比增速仍處于0%附近的低區間,但伴隨供給側趨于恢復,或帶來明年初出口一定程度的上行支撐,我們維持2023年出口同比增長5%左右的基準預測不變。
本文作者:秦泰 屠強,本文來源:申萬宏源宏觀,原文標題:《出口下降是階段性還是連續性的?—10月進出口數據簡析》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