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一顆豆”全省種植超3萬畝 為社會增收700多萬元
宜城市有這樣“一顆豆”,在全省種植超3萬畝、為社會增收700多萬元。
在當地研發及推廣種植人員眼里,它是一顆“致富豆”。
6月17日,該市月生農業科技推廣中心負責人邵繼波站在試驗田旁,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宜豆268”的故事。
“事情要從2000年說起。”邵繼波說,當時,他在宜城市流水鎮農技站工作,當地大豆種植面積超過2萬畝,但由于品種原因,種植效益很低。住在農技站旁邊的農民沈和富,種了30畝地,有西瓜、玉米和大豆。收獲時,西瓜畝均收入近2000元,玉米八九百元,大豆畝均產量約100公斤,畝均收入不到400元。
“老邵,大豆我以后是真的不想再種了。”沈和富一番話,讓邵繼波心頭一震。
“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有沒有辦法讓農民獲得更好的收益?”從那一年開始,邵繼波決定研究大豆新品種。
邵繼波采用的是傳統系譜法雜交育種,前提是需要找到合適的父本、母本,不斷雜交,培育出合適品種。
當時,全國豆種達上千種,怎么找?沿著抗倒伏、粒型大、成熟早等幾個特征,邵繼波數年大海撈針,查閱大量專業資料和相關新聞,足跡先后到了吉林、天津、山西、陜西、山東等地。
2004年,邵繼波終于在山西找到“東大2號”,在山東找到“菏豆12號”,以此為父本、母本,開始了“宜豆268”的漫長育種歷程。
“宜城當地大豆只能一年一熟,迭代一次。”為了加快育種速度,邵繼波每年在宜城當地育一季,再將種子送到海南育一季。
沒想到4年后,送去海南的種子快結籽時,被人破壞,浪費了半年,“之前宜城加上海南一年迭兩代,之后只在宜城雜交,速度就慢了。”
從2004年到2018年,“宜豆268”已迭代至第十八代。2018年,“宜豆268”在參加省農業部門的評審時,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畝均產量187.85公斤,高度抗倒伏,蛋白質含量44.25%,含油量18.77%,評審總分排名第一,當場被荊州一家農資公司看中并買下,很快以更高的產量,更強的抗倒性,更早的成熟期等優勢,受到大豆種植戶的歡迎。
從2000年“尋豆”開始,22年過去。如今,“宜豆268”已在湖北各地生根發芽、結籽出油,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為社會增收700萬元以上。(記者 陳鵬 通訊員 吳運明)